给网红打工是什么体验?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2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板找我促膝长谈,一口一个“傻丫头”地唤我,她告诫我年轻人做事不要冲动,愿意放下骄傲才能成就未来的自己。我摇了摇头,轻轻说道:“姐,我还是想辞职。”
  算下来,我在这家公司工作有一年了,这在我起起伏伏的职业生涯中算不得长,也算不上短,但却是让我绝顶失望的一段工作经历。我的公司是一家主营食品的电商公司,换言之就是一家淘宝店。但与很多淘宝店不同的地方在于,我的老板是一名网红。每每有新品上架,她在微博上振臂一呼,产品便瞬间被抢购个精光。
  我在这家公司担任新媒体经理,日常主要负责策划老板在微博、朋友圈、公众号以及网络直播上的内容。工作内容繁重琐碎倒还在其次,价值感的缺失才是导致我离职的主要原因。毕业之后,我先后在乙方和甲方担任过文案,虽离金牌文案还有一段距离,但文字水平毕竟是被老板和客户们称赞过的。唯有在目前这家公司,我的工作总是不被我的网红老板认可,而不被认可的理由往往是不够“像她”。
  撰写文案时,我尽量使文字呈现出浅白的口语化,只要多加修辞或者引经据典,便会被老板嫌弃“矫情”。有一次,老板写了一篇讲述育儿心得的文章丢给我,让我润色下后发在公众号上。我加班了两个小时,终于将文中所有病句和错别字修改妥当。哪知当晚,她竟在公司微信群里怒气冲冲地点名批评我,说我破坏了她的“语言逻辑”和“思想深度”。我辩解只是改了句法和错别字,原意一动未动。老板说道:“错别字和病句是我的特色!能体现出我的亲切和率真!”我不再作声了,对她这般反复不定的情绪也早已习以为常,只是心中忽地忆起读中文系时曾因我们写文章句法不严谨而大发雷霆的先生,真不知先生若知我现今处境会作何感想。
  离职前的最后几日,工作散漫了许多,时常在上班时间和要好的同事偷溜到公司附近的公园散步闲聊。她说给网红写东西很累吧?总是被人拿没文化当令箭贬损着。我说我早就不去计较之前受过的委屈了,现在只想干干净净地交接掉工作,干干净净地走人,从今往后再不给网红打工。
  我的确是赌咒发誓说再不给网红打工了,但并不是因为我对网红老板那任性张狂的个性怀恨在心,而是我意识到哪怕是跟了位学富五车的网红,在为其撰写内容时也势必要去迎合普罗大众的趣味,迎合更“像她”的风格。其实不光是网红,只要是带有商业营销目的的文字,其本质就是在向外迎合一股子潮流,这些文字的骨头就软得像一根芦苇一样。
  而我已然厌倦了这些。
  我心之向往的文字不是芦苇,而是一把铁锹,是个体刻意将自己与周遭世界疏离开、不断向内心深处挖掘探寻的过程,是要在汹涌的洪流中也保持岿然不动的倔强个性。可笑的是,我竟然花了这么多年才意识到,自己当初受《广告狂人》蛊惑,以期进入广告行业来实现文字抱负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就这样,28岁的我因为这样一个海市蜃楼般的理由,再度失业了。
  “网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词?网红,顾名思义,就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泛指那些在互联网上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一个陈述客观事实、不折不扣的中性词。然而大部分人嘴里的“网红”,往往比其字面意思有着更丰富的感情色彩。比如提起网红,一些人会想到锥子脸、大美瞳、美颜自拍,也有人会想到美貌、人气、名牌包包以及世界各地游山玩水。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网红本人,包括我的前老板在内,在依靠网红身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社会资源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甩掉“网红”的标签。他们壮大内容团队打造更有深度的內容,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文化人或公知;他们出席诸如电商大会这样的场合,让自己看起来如董明珠或马云那般干练;他们不喜欢被叫做“网红”,他们更喜欢人们称呼他们为“某领域专家”或“某品牌创始人”。
  上述这些微妙的心理动作折射出了“网红”的非中性色彩,它甚至带有一点点不便明说的贬义。这大概是由于近年来网红多如雨后春笋却同质化严重的现象造成的。我们在介绍一个人时,通常习惯性地以这个人的职业标签去概括他。比如李银河,我们绝不会因为她粉丝多就称她为网红,而是概括为性学专家;奥运会后傅园慧再怎么红遍网络,我们提起她还是会在她的名字前冠上“奥运健儿”。反过来讲,那些社交网络上坐拥数十万甚至几百万粉丝的俊男靓女,当缺少一个鲜明的职业或技能标签时,便只能被粗暴地称为“网红”了。
  然而时代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早已发生变化。“网红”一词缺少鲜明的技能属性,却并不妨碍“网红”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他们紧跟潮流,深谙大众心理,依靠讨喜的外表和个性聚集人们的目光;他们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是励志的、幽默的或者小确丧的,从而让粉丝在百无聊赖的生活里寻求一点精神慰藉。简单来说,网红是把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形象当作商品来经营,即“炒人设”。
  不得不承认,网红现象是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众传媒文化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阶段。我曾自诩清高,对许多网红矫饰的自拍和造作的自我标榜嗤之以鼻,但扪心自问,身为普通人如我,又何以保证自己在网络与现实中的人格完全统一?我的每一条朋友圈又何尝没有斧凿的痕迹?
  诚然,符合市场经济的不一定是好的,却是现阶段最为合理的。随着网红产业的不断壮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一定会将产业整顿得更得体、多元,具备更深刻的精神内核。也许那个时候,“网红”的词性会再次产生变化。
  前段时间翻了翻前老板的微博和朋友圈,发现公司发展得不错,换了更高档的办公楼,多了很多厉害的合作伙伴,据说老员工们的工资也涨了不少。前老板的自拍挂在主页上,巧笑倩兮,美艳动人。
  离职时的怨气早就烟消云散了。我真心替她感到高兴,却也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其他文献
奶奶是在九十九岁去世的,没有实现过一百岁大寿的心愿,祸因是沟口上王家的狗。  三年前,奶奶还很精神,种的有菜园,一个人时常从豹溪沟袁家屋场走两里路下狮坪街,给自己买吃的和头痛脑热的药。那次从街上回来,不知怎么碰上王家的恶狗,奶奶占着手,腿脚又不如年轻人,被它在腿肚子上含了一口。回来伤口化脓,躺了两个月,再下床的时候,发现两腿走不动路了。  拄拐杖也不行,两腿是飘的,像是枯干了的芝麻秆子。后来奶奶想
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官的史德。  史官,是历史的记录人,也是是非曲直的责任界定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句诗讲了《左传》里的两段故事。齐国的权臣崔杼杀了齐庄公,另立新君。史官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推出殿外斩了。史官的二弟继任,再写“崔杼弑其君”,再被斩。三弟继任,仍写“崔杼弑其君”,又被斩。最小的弟弟赴任后,还是如此书写。邻国的史官闻讯后,都捧着“崔杼弑其君
只要有语言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谎言。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说过大大小小的各种谎。有些谎言是善意的谎言,云淡风轻;而有些谎言却像一把利刃,留在心里一辈子。@匿名用户:  在一个早上我终于忍不住跟父母说:“哥哥在我和妹妹睡觉的时候过来摸我们。”  “这样的吗?他还有做什么其他的事吗?以后不让他睡你们的上铺了。”爸妈语气很风淡云轻。感觉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我突然什么都不想说了,不想破坏他俩心中我哥的
小时候,最害怕写的作文是《我的童年》。因为童年,在记忆里,所剩无几。既没有同伴一起刨土上树,也没有自己撒欢打滚。有的,只是,自己。  每天早上醒來,家里空空荡荡,跟玩具们打个招呼,然后吃掉已经泡了一个小时的方便面。背起书包,出门,然后在地上摞起两块砖头,踩上去,把锁头上锁,把钥匙挂在胸前。  很多人觉得,80后,独。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什么都想独占。其实,独,并非独占,只是孤独,没法改变的孤独。
我痛恨成功学。  首先,在我的世界观里,“成功”比“爱情”更难定义,或者我定义中的成功与社会普遍定义的成功相差太远。我认识一个老哥,他一辈子唯一做过的正式工作就是当他爸爸的秘书,这个正式工作维持了不到半年,他爸爸就死了。之后,这个老哥成功地在帝都无所事事三十年,直到今天。  我定义的成功是内心恬静地用好自己这块材料,或有用或无用,本一不二。在这个老哥无所事事的三十年中,他喝酒,他晃荡,他写了两本简
电影《妖猫传》对白居易和《长恨歌》十分推崇。《妖猫传》的原作者是日本作家梦枕貘,据说这本书写了17年,耗费了2600张稿纸,他的书也让很多国家的读者更了解了中国的白居易。为什么这位“貘作者”这么用力地膜拜《长恨歌》和白居易呢?这就要说到白居易在日本的超神地位。  在唐朝,有一个人,只靠一支笔,就征服了整个日本,他就是白居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在日本平安时期,白居易简直是个神。  白居易什么时候
最近通过一次机会,在全东京入学难度第二名的私立小学做了一次临时教师。临时教师是志愿者性质的,没有报酬,但作为外部人士能够一窥小学教育现场的机会难能可贵,更何况是门槛极高的私立名校。  这所学校是名牌私立大学的附属校,实行小、初、高、大学一贯制教育,除了少数学生高三时会选择报考其他大学,约95%的学生都会通过校内推荐的渠道顺利进入同一所大学。每个年级招收三个班,每班36个孩子,一年只有108个名额,
我们身处的文化极其讲究孝道,时至今日,耳目所及,你依然會看到类似二十四孝的宣传。一个人纵然在学识上、金钱上亦或在仕途上声名显赫,但如果你在孝道上有所欠缺的话,绝大多数人都会偏向老人,对你就不是什么中肯的白璧微瑕的评价,而变得非常地极端,那就是孝与不孝。国人在孝道方面的道德感极其强烈,一旦在别人眼里落个不孝的名声,你很难在邻里抬起头来,那些热衷道德绑架的乡邻会让你领略什么是“半生辛劳,一朝毁之”。 
张爱玲有一句话: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大家公认是警句。警句者,使人惊,使人醒,使人集中注意力。哪来的魅力?因为以前没人这样说过,我们从未这样想过。原来人的空间如此狭小,人所拥有的是如此贫乏。灵魂住在肉体里,肉体住在衣服里,衣服住在屋子里,屋子住在市镇村庄里……你我只是住在自己的衣服里。  写成这一句名言的秘诀是,她用了一个“住”字,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中的两个合而为一。论修辞,这个字可以跟王安石用了
婆婆說,等无花果成熟的时候,芭贝特就可以到长着甘蔗的贝弗溪边去看她的表亲了。倒不是说无花果成熟和这有什么关系,不过婆婆就是这个样子。  对芭贝特来说,似乎还有很长的时间要等,因为树上的叶子才展新绿,无花果还是青翠坚硬的小球。  不过,温暖的雨水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强烈的阳光。尽管婆婆如圣母像一般耐心沉稳,芭贝特像蜂鸟一样焦躁不安,她们都一样意识到了酷夏的到来。每一天,芭贝特都蹦蹦跳跳出门,到篱笆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