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平致哮喘1例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5191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1例利福平致哮喘病例说明利福平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利福平 哮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92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509-01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83岁,因咳嗽,咳痰,气短半月。门诊以“右侧胸腔积液”收住我院。入院前半月无诱因出现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白色粘痰,伴右侧胸部持续性钝痛,活动时气短,无高热寒战,无胸闷,心悸,无午后低热及夜间盗汗,无咯血,不伴浮肿,在当地治疗(具体不详),是症状未见缓解,就诊我院,胸片:右侧胸腔积液。入院查体:T36.6℃;R21次/分;P84次/分;BP100/70mmg;神志清,营养适中,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五官正常,颜面口唇无发绀,眼睑无浮肿;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甲状腺无触及;胸廓对称无畸形,肋间隙轻度增宽,右侧肋间隙较饱满,语颤音减弱,听诊:右侧呼吸音消失,为闻及胸膜摩擦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7×109/L,HB142g/L,PLT180×109/L;胸水常规:外观:黄色清亮,蛋白(++)细胞数430X106/L,L:0.9,N0.1;胸水生化:LDH175u/L,MTP2.90g/L,ADA50u/L,AMY21U/L45mm/血清生化;GLU:5.96mmol/L,T-BIL;21mmol/L,D-BIL10mmol/L,GOT26U/L,ALT11U/L,TP67g/L,ALB37g/L,GLB30g/L,HBSAg(-),PPD(++),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予以“HRPE”方案,患者每次服利福平约伴小时出现剧烈样咳嗽,喘息,呼吸困难,查体:P126次/L,BP160/90mmg,颜面发绀,表情痛苦,双肺喘鸣音,予以“甲基强的松龙,氨茶碱”后症状缓解,考虑为利福平变态反应致哮喘发作,停用利福平,哮喘未再发作,为进一步证明是否利福平变态反应致哮喘发作,再次试用,约半小时再次喘息剧烈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症状。
  2 讨论
  利福平:为利福霉素类半合成广谱抗菌药,通用名:利福平片,英文名:RIFAMPICINTABLETS。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抗结核病药,本品为糖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橙红色或暗红色。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抗菌活性。本品在肝脏中可被自身诱导微粒体氧化酶的作用而迅速去乙酰化,成为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去乙酰利福平,水解后形成无活性的代谢物由尿排出。本品主要经胆和肠道排泄,可进入肠肝循环,但其去乙酰活性代谢物则无肠肝循环。60%~65%的给药量经粪便排出,6%~15%的药物以原形、15%为活性代谢物经尿排出,7%则以无活性的3-甲酰衍生物排出。亦可经乳汁排出。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中本品无积聚;由于自身诱导肝微粒体氧化酶的作用,在服用利福平的6~10天后其排泄率增加;用高剂量后由于胆道排泄达到饱和,本品的排泄可能延缓。利福平不能经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不良反应:①消化道反应最为多见,口服本品后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7%~4.0%,但均能耐受。②肝毒性为本品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在疗程最初数周内,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肿大和黄疸,大多为无症状的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在疗程中可自行恢复,老年人、酗酒者、营养不良、原有肝病或其他因素造成肝功能异常者较易发生。③变态反应大剂量间歇疗法后偶可出现“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畏寒、寒战、发热、不适、呼吸困难、头昏、嗜睡及肌肉疼痛等,发生频率与剂量大小及间歇时间有明显关系。偶可发生急性溶血或肾功能衰竭,目前认为其产生机制属过敏反应。④其他患者服用本品后,大小便、唾液、痰液、泪液等可呈橘红色。偶白细胞减少、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头痛、眩晕、视力障碍等。
  参考文献
  [1] 刘永迨,朱永超.利福平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9)
  [2] 李芳,刘琳琳,李迎丽.诱发哮喘发作的环境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8)
  [3] 颜景荣.利福平引起急性哮喘样反应2例的处理[J].临床肺科杂志.2010(11)
  [4] 李梅梅,孙培莉,黄茂.重视特殊情况下使用抗结核病药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01)
其他文献
摘要:移动护理工作站系统(Mobile nursing workstation system)是一个先进的现代护理工作应用与管理系统,它顺应了信息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和数字化医院建设发展趋势,实现了全方位护理工作信息化管理。目前国内外许多家医院都引进了这一系统,该系统除了具备通过扫描病人唯一腕带条码标识进行身份确认和手持PDA实施移动护理来完成护理全部工作,更加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大大降低了护士工
期刊
摘要:针刺伤是采血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是指在采血过程中针尖刺破皮肤造成出血的意外伤害。采血工作是体检过程中护士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在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中,针刺伤的问题就日趋严重。  关键词:针刺伤 护士 感染 原因 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64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
期刊
摘要:随着新的相关医疗政策出台,基层医院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文笔者结合基层医院妇产科临床护理安全管理指标,对基层医院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基层医院 妇产科 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7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96-02  作
期刊
摘要:面对医患关系紧张这一突出的问题,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掌握沟通艺术,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自信的环境。医护人员如能和患者沟通的非常融洽,不但能为治疗疾病提供重要信息,而且能促进疾病的好转,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及矛盾,大大减少了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临床  Doi:10.3969/j.issn
期刊
摘要:目的:对院前急救中120调度员首警负责制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急救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与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我院120急救指挥中心的工作记录,对比分析自2011年6月实施120调度员首警负责制后的急救工作情况。  结果:在实施120调度员首警负责制后,我院急救工作的有效调度量、空诊量、调度时间、出车时间、达到时间均
期刊
摘要: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安全的保障。安全护理每一位患者,及时发现工作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护理缺陷、差错和纠纷的发生,有效保证护理安全,让患者获得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本文对基层医院关于护理安全问题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护理安全因素,提出了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关键词: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
期刊
摘要:目的:对目标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对我院急诊科施行的目标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并观察比较我院急诊科13名护理人员在施行该模式前后的的工作情况。  结果:施行目标管理模式后13名护理人员各项工作指标均优于该管理模式施行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80%、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5%、危重病人及基础护理合格率>90%、健康教育覆盖率及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掌握率>
期刊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区之间、公立私立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公立医院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正视自身薪酬体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薪酬体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甚是关键。  关键词:公立医院 薪酬体制 合理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5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不良反应少,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双硫仑样反应常有发生。现将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18例分析如下。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88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505-01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急性闭合性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分析我院2009-2012年间年龄从35岁至85岁之间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共78例手术治疗患者分为A组(中青年组)和B组(老年组)进行分析。  结果:A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较B组发病时症状轻微隐蔽,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死率高,预后恢复差。  结论: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解剖及病理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脑组织萎缩。易形成大型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