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批评,主张作品本体论,摒弃历史和传记的传统方法,转向文本内部寻找意义,对文本进行语言学的解读,这种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的方法风靡欧美长达半个世纪,其文本分析的原则和方法业已成为诗学解读的基础和常规。本文对北岛的《太阳城札记》做了新批评式细读,尝试进一步开拓本文的分析空间,加强读者对作品细节的理解。
关键词:《太阳城札记》;新批评;细读
英美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曾盛极一时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虽然后来在西方文艺思潮成加速度发展,新论迭出的时代逐渐势微并最后几近销声匿迹,虽然它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公平地说仍不失为一种很有价值,值得推崇的批评方法。新批评的文本中心,它对文本分析的特别强调,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并不过时,对我们深入理解原作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拟利用这一方法,对我国著名作家北岛的《太阳城札记》作一尝试性解读,以期更好地了解该作品的价值。
新批评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批评,主要的一个策略便是对文本作精细的阅读。当然,任何的文学批评,都要以细读作品为前提。但新批评却有所不同,而是异乎寻常地细,可谓精细入微。阅读时,批评者需认真关注作品的内在构成与本质特征,从诸如反讽、悖论、复义含混、象征、隐喻、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着手,对作品进行把握、理解与描述,揭示作品的意义。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逐一讨论,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诠释。
首先,这组诗以“太阳城札记”为题。“太阳城”是哪里?好象没听说过哪里有这样一座城,那么,太阳城大概是虚构的一个地方。那为什么又叫做太阳城呢?直面意义即充满阳光的城。太阳指向光明和幸福,有着纯粹的正面的意义。生活在这座城的人一定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
艺术
亿万个辉煌的太阳
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
这首诗题目为“艺术”,我们可以知道这是首表达作者艺术观念的诗。艺术,是个抽象的事物。太阳,镜子却是实物。视觉上,太阳的光亮是炫亮而夺目的,正如诗中所用的“辉煌”这个词,但“辉煌”并非只有修饰光芒的意义,通常她是个褒义词,汉语词典解释光辉灿烂的,杰出的,灿烂的,加上崇高神圣的太阳意象,可看出作者心中所认为的艺术的原型是犹如辉煌的太阳一样的纯正、庄重、灿烂而强烈厚重的。打碎的镜子撒满到处,满眼望去都是光亮夺目的太阳光,每面镜子里都有个太阳,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热闹的景象,“亿万个辉煌的太阳”。作者所认为的艺术是我们用双眼看到的镜子里的太阳,是影像的影像,而所表达的所有原型都是美丽的灿烂的,而那个太阳永远也真正只有一个,不论是一对多还是多对一,世界的本质、生活的真理也永远并且只有一个。
命运
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命运是什么?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尽了一生的气力来思考这个问题?而到至今,人们曲折过,迷离过,释然过,茫然过,却依然未说明命运为何物。命运,就像是一个迷,不可捉摸,却又诱惑万分,好似猜的透却又猜不透,绞绊着肉心,纠缠着我们的神经,“剪不断,理还乱”。
孩子,栏杆,夜晚,与命运有关?有关的不是这些,而是“随意”一物。“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毫无目的可言。随意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不可理喻,但随意中又有着某种必然,为什么孩子要在这一刻敲打栏杆?栏杆为什么要在这一刻敲打夜晚?难道不是冥冥之中有谁安排?“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到底是否有“命运”掌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随意”二字说出却又什么也没说。纯真的孩子,随处的栏杆,平静的夜晚,瀚瀚宇宙,到底是什么在随意敲打着我们的内心?景与人、静与动,现实与幻象,亦真亦幻、亦虚亦实,层层的交叉给人一种立体的、复杂的感受。
祖国
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
靠着博物馆黑色的板墙
“祖国”,是一个主观的词。诗人常常满怀深情与热泪地赞美、歌颂每个人的祖国。而作者这里描绘的“祖国”,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沁如骨肤的寒冷。泛着寒光的青铜,冷硬厚重的盾牌,回音飘荡的博物馆,发黑班驳的板墙,一味的冷色调。祖国到底在哪里?祖国没有被镌刻在每个爱国者的心中,而却只是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成为一种标识和符号。盾牌是干什么的?是作战用的,是抵御敌人用的,是战士手中的武器,铸在盾牌上的祖国也许曾经有过光荣,是战士的热血铸就了她的辉煌,也是她激励着战士为捍卫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战,然而现在祖国却被放置到了博物馆,成为了历史文物,靠着发黑的板墙,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风采。是什么导致了历史的褪色?思想来回于过去与现在,强烈的对比反讽,使得我们更加沉重,更加忧患。
和平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
那支老枪抽枝 发芽
成了残废者的拐杖
王者死去,杀人的武器成了拐杖,战争结束,带来了和平,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和平,仅仅只是战争的相对和平。
仔细读诗,第一句,“帝王死去”,死去的不是一个王者,而是帝王的“帝”字。结束的不是战争,而是“帝”所象征的专制,专制不除,和平不可能真正实现。继续读诗,专制结束了,和平出现了一丝曙光,但却仍然不够。曾经在帝王手中紧握,画地江山,砍断过无数头颅、剖开过无数胸膛的“枪”,此时要慢慢老去,武器不再,更重要的是要让其枯木逢春,“抽枝 发芽”,最终做为“残废者的拐杖”,不是任何人的拐杖,而是“残废者”,战争中的伤者?现实中的伤者?社会中的弱者?何者或者皆是,或者人人都需要一把这样或那样的拐杖。作者眼中的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而是热爱生命,尊重人性,以人为本,这才是和平的真正要义。
爱情
恬静。雁群飞过
荒芜的处女地
老树倒下了,嘎然一声
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
这首诗依然运用了隐喻,主题为“爱情”,内容却依似顾左右而言他,只字未涉及爱情。
第一个词,“恬静”,词典解释为恬适安静。一个表示舒适平静的心境的词无法全面描绘爱情的所有,我们可以理解为爱情来到之前的平静心态。“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的一般的鸟,而是传递消息的信使。“雁足传书”、“鸿雁传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恋人们传情达意的雁总能引发恋人的相思之情。“处女地”是未开垦的土地,加之“荒芜”,隐喻诗人尚未觉醒的情感。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爱情来了。紧接着,“老树倒下了,嘎然一声”。“老树倒下”意味着一种震动,意味着之前旧土地上的平静被打破。“戛然一声”与爱情来前的“恬静”形成强烈对比,具有一种刺耳的效果,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爱情”不是诗人所希望的爱情。“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咸涩”多半用来形容眼泪。泪雨纷飞,是不幸爱情的结局。可就算是仿佛灾难一般的爱情,讀起来却依旧优美朦胧,深沉而内敛。
自由
飘
撕碎的纸屑
自由。自由是什么?词典上有政治和哲学不同角度的解释。作者在这里却只用了六个字表达了其内心所认为的自由。
首先,诗人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意象,一个是动态的“飘”,另一个是“纸屑”,飘是纸屑的动态,两个意象合为表达:飘动的纸屑。飘动的纸屑与自由有什么关系?自由自在吗?仿佛是。可还有一个词:撕碎。纸撕碎后成为纸屑,不是成小纸片,是众多而无用的纸屑。“撕碎”是对整体的破坏,是一种原有状态的解体。诗人通过这一意象似在告诉我们,所谓“自由”却需要付出破灭的代价,“自由”原来也是不自由的。同时诗人将“飘”字独立出来,固然在突出纸屑飘动的情态,但其深意恐怕在于:飘也必须借助于空气的浮力,飘也有所依凭,不可能真正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表面的“飘”实际是被空气所左右着,毫无自由可言。作者运用了强烈的反疯冷眼笑言了现实生活中的自由的虚幻性。
生活
网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每个人对生活的体验都不同。诗人独特地用了一个字来表达他所认为的生活的真谛。
“网”,首先它由无数条或横或纵的绳索编织而成,生活就像那样一张大网笼罩着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网中,人们的视线或横或纵,窥视着那一格一格的世界,呼吸着一格又一格看起来不一样却又实则并无不同的空气,看不清整片天空。
同时,网也是一种打捞工具。纭纭众生又在现实中用这样一张生活的网打捞着什么呢?功名利禄?还是真理圣道?
一个“网”字道出了复杂而多元的生活,在这个纷纷然然的世界里,你又究竟有何所取呢?
参考文献:
[1]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赖干坚,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
[3]方珊,形式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太阳城札记》;新批评;细读
英美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曾盛极一时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虽然后来在西方文艺思潮成加速度发展,新论迭出的时代逐渐势微并最后几近销声匿迹,虽然它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公平地说仍不失为一种很有价值,值得推崇的批评方法。新批评的文本中心,它对文本分析的特别强调,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并不过时,对我们深入理解原作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拟利用这一方法,对我国著名作家北岛的《太阳城札记》作一尝试性解读,以期更好地了解该作品的价值。
新批评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批评,主要的一个策略便是对文本作精细的阅读。当然,任何的文学批评,都要以细读作品为前提。但新批评却有所不同,而是异乎寻常地细,可谓精细入微。阅读时,批评者需认真关注作品的内在构成与本质特征,从诸如反讽、悖论、复义含混、象征、隐喻、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着手,对作品进行把握、理解与描述,揭示作品的意义。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逐一讨论,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诠释。
首先,这组诗以“太阳城札记”为题。“太阳城”是哪里?好象没听说过哪里有这样一座城,那么,太阳城大概是虚构的一个地方。那为什么又叫做太阳城呢?直面意义即充满阳光的城。太阳指向光明和幸福,有着纯粹的正面的意义。生活在这座城的人一定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
艺术
亿万个辉煌的太阳
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
这首诗题目为“艺术”,我们可以知道这是首表达作者艺术观念的诗。艺术,是个抽象的事物。太阳,镜子却是实物。视觉上,太阳的光亮是炫亮而夺目的,正如诗中所用的“辉煌”这个词,但“辉煌”并非只有修饰光芒的意义,通常她是个褒义词,汉语词典解释光辉灿烂的,杰出的,灿烂的,加上崇高神圣的太阳意象,可看出作者心中所认为的艺术的原型是犹如辉煌的太阳一样的纯正、庄重、灿烂而强烈厚重的。打碎的镜子撒满到处,满眼望去都是光亮夺目的太阳光,每面镜子里都有个太阳,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热闹的景象,“亿万个辉煌的太阳”。作者所认为的艺术是我们用双眼看到的镜子里的太阳,是影像的影像,而所表达的所有原型都是美丽的灿烂的,而那个太阳永远也真正只有一个,不论是一对多还是多对一,世界的本质、生活的真理也永远并且只有一个。
命运
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命运是什么?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尽了一生的气力来思考这个问题?而到至今,人们曲折过,迷离过,释然过,茫然过,却依然未说明命运为何物。命运,就像是一个迷,不可捉摸,却又诱惑万分,好似猜的透却又猜不透,绞绊着肉心,纠缠着我们的神经,“剪不断,理还乱”。
孩子,栏杆,夜晚,与命运有关?有关的不是这些,而是“随意”一物。“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毫无目的可言。随意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不可理喻,但随意中又有着某种必然,为什么孩子要在这一刻敲打栏杆?栏杆为什么要在这一刻敲打夜晚?难道不是冥冥之中有谁安排?“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到底是否有“命运”掌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随意”二字说出却又什么也没说。纯真的孩子,随处的栏杆,平静的夜晚,瀚瀚宇宙,到底是什么在随意敲打着我们的内心?景与人、静与动,现实与幻象,亦真亦幻、亦虚亦实,层层的交叉给人一种立体的、复杂的感受。
祖国
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
靠着博物馆黑色的板墙
“祖国”,是一个主观的词。诗人常常满怀深情与热泪地赞美、歌颂每个人的祖国。而作者这里描绘的“祖国”,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沁如骨肤的寒冷。泛着寒光的青铜,冷硬厚重的盾牌,回音飘荡的博物馆,发黑班驳的板墙,一味的冷色调。祖国到底在哪里?祖国没有被镌刻在每个爱国者的心中,而却只是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成为一种标识和符号。盾牌是干什么的?是作战用的,是抵御敌人用的,是战士手中的武器,铸在盾牌上的祖国也许曾经有过光荣,是战士的热血铸就了她的辉煌,也是她激励着战士为捍卫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战,然而现在祖国却被放置到了博物馆,成为了历史文物,靠着发黑的板墙,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风采。是什么导致了历史的褪色?思想来回于过去与现在,强烈的对比反讽,使得我们更加沉重,更加忧患。
和平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
那支老枪抽枝 发芽
成了残废者的拐杖
王者死去,杀人的武器成了拐杖,战争结束,带来了和平,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和平,仅仅只是战争的相对和平。
仔细读诗,第一句,“帝王死去”,死去的不是一个王者,而是帝王的“帝”字。结束的不是战争,而是“帝”所象征的专制,专制不除,和平不可能真正实现。继续读诗,专制结束了,和平出现了一丝曙光,但却仍然不够。曾经在帝王手中紧握,画地江山,砍断过无数头颅、剖开过无数胸膛的“枪”,此时要慢慢老去,武器不再,更重要的是要让其枯木逢春,“抽枝 发芽”,最终做为“残废者的拐杖”,不是任何人的拐杖,而是“残废者”,战争中的伤者?现实中的伤者?社会中的弱者?何者或者皆是,或者人人都需要一把这样或那样的拐杖。作者眼中的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而是热爱生命,尊重人性,以人为本,这才是和平的真正要义。
爱情
恬静。雁群飞过
荒芜的处女地
老树倒下了,嘎然一声
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
这首诗依然运用了隐喻,主题为“爱情”,内容却依似顾左右而言他,只字未涉及爱情。
第一个词,“恬静”,词典解释为恬适安静。一个表示舒适平静的心境的词无法全面描绘爱情的所有,我们可以理解为爱情来到之前的平静心态。“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的一般的鸟,而是传递消息的信使。“雁足传书”、“鸿雁传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恋人们传情达意的雁总能引发恋人的相思之情。“处女地”是未开垦的土地,加之“荒芜”,隐喻诗人尚未觉醒的情感。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爱情来了。紧接着,“老树倒下了,嘎然一声”。“老树倒下”意味着一种震动,意味着之前旧土地上的平静被打破。“戛然一声”与爱情来前的“恬静”形成强烈对比,具有一种刺耳的效果,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爱情”不是诗人所希望的爱情。“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咸涩”多半用来形容眼泪。泪雨纷飞,是不幸爱情的结局。可就算是仿佛灾难一般的爱情,讀起来却依旧优美朦胧,深沉而内敛。
自由
飘
撕碎的纸屑
自由。自由是什么?词典上有政治和哲学不同角度的解释。作者在这里却只用了六个字表达了其内心所认为的自由。
首先,诗人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意象,一个是动态的“飘”,另一个是“纸屑”,飘是纸屑的动态,两个意象合为表达:飘动的纸屑。飘动的纸屑与自由有什么关系?自由自在吗?仿佛是。可还有一个词:撕碎。纸撕碎后成为纸屑,不是成小纸片,是众多而无用的纸屑。“撕碎”是对整体的破坏,是一种原有状态的解体。诗人通过这一意象似在告诉我们,所谓“自由”却需要付出破灭的代价,“自由”原来也是不自由的。同时诗人将“飘”字独立出来,固然在突出纸屑飘动的情态,但其深意恐怕在于:飘也必须借助于空气的浮力,飘也有所依凭,不可能真正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表面的“飘”实际是被空气所左右着,毫无自由可言。作者运用了强烈的反疯冷眼笑言了现实生活中的自由的虚幻性。
生活
网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每个人对生活的体验都不同。诗人独特地用了一个字来表达他所认为的生活的真谛。
“网”,首先它由无数条或横或纵的绳索编织而成,生活就像那样一张大网笼罩着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网中,人们的视线或横或纵,窥视着那一格一格的世界,呼吸着一格又一格看起来不一样却又实则并无不同的空气,看不清整片天空。
同时,网也是一种打捞工具。纭纭众生又在现实中用这样一张生活的网打捞着什么呢?功名利禄?还是真理圣道?
一个“网”字道出了复杂而多元的生活,在这个纷纷然然的世界里,你又究竟有何所取呢?
参考文献:
[1]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赖干坚,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
[3]方珊,形式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