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教导、规范、约束、平衡的作用,影响和造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促使社会协调、稳定、有序的向前发展,起着准法律的作用。尤其在今天倡导和谐的社会里,礼仪文化特有的功能,给予自身更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其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礼仪; 教导; 约束; 平衡; 个体
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起源与主旨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中国人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何为礼仪?从字面意义上来了解:礼,即礼节、礼貌,它指一种精神和原则,属于意识范畴。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它指礼的外在行为!对个人而言,礼仪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内在气质、风度、修养和精神。从理论上理解,礼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礼仪是指人们在交往中,为表示尊重、祝颂、哀悼等之类的情感,而举行的各种礼宾仪式,如:迎宾仪式、工程奠基仪式等等。广义的礼仪则指特定的民族、国家,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下,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孔子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奠基人,认为“礼”之基础,是“亲子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礼”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体化。孔子说:“克己功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孔子强调内圣、内省和自律,视、听、言、动是人的具体行为,使之制约于礼教之中,逐步内化,久而成性,也就是说,通过不断的加强道德修养、反省、自律,来实现内圣外主的道德理想人格。孔子还教导他的弟子:“不学礼,无以立”。把守礼作为个人立身之本。另外,孟子曾说过:“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管子也曾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国维不张,国乃灭亡”。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属性
1. 礼仪文化具有从属性和传承性
礼仪文化是一种精神风尚,受制于主流文化,具有明显的从属性。但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又反映主流文化。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向我们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
其次,礼仪文化具有传承性,而且这种传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说,中国人的传统中,喜好红色。认为红色是一种喜庆的象征,所以参加庆典穿红色服饰。这样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体现了礼仪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而且相对稳定。
2. 礼仪文化具有程序性和排它性
礼仪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给人们提供行为准则。因为每种礼仪文化,都得遵从一定的格式和行为程序,也只有这样才会通行,才会被大家所接受。例如:婚俗礼仪,虽然它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空,会有差异和变化。但无论如何它都有严格的程序格式。
另外,礼仪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对相悖行为的不容。如同生活中的不忠、不义、不孝言行,必将受到人们的指责一样。
3.礼仪文化具有融合性和发展性
礼仪文化有惊人的韧性和包容精神。其韧性体现在:它在五千年的源远流长中不曾中断。其包容精神体现在:它对各民族和各国礼仪文化的兼容和吸收,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而且与时俱进。举个例子:在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中,来自西方的握手礼仪、分餐礼仪已被中華礼仪所吸收。其次,礼仪文化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扬弃、与时俱进,而非一成不变。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对于今天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含有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的交往礼仪。举个例子,家庭中,夫妻间的交往原则,不再是古代的那一套,更多的是互敬、互爱、互谅等一系列新型的礼仪原则。
由此,礼仪文化的传承过程,是一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融合、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它迎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扬弃、吸收中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
三、礼仪文化对个体的造化功能
礼仪文化因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因社会人的需要而存在,又因为社会人的发展而发展。施礼者是人,受礼者也是人,礼仪文化的主体是人。那么礼仪文化对人有何作用呢?
〈一〉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约束功能
礼仪文化的约束作用在于;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不得不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用他人的态度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为标准,不自觉的进行自我反省、评价与定位,从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适当的调整或约束,以便更加被他人和社会所认可。这种约束功能可以从多方面来举证,这里主要例举四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1.目标约束
这是一种软制约,一种充满了利害关系的自我约束形式,任何想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人,多少都会自觉的产生这种目标约束的想法,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例如:三国时的“三顾茅庐”中,刘备为了实现求贤,打江山这个目标,不得不约束自己,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当然,不同的目标,个体所受到的礼仪约束也不同。
2.形象约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是成功的,能被别人接受、认可甚至喜欢。在中国人的眼里,成功的形象必须包括礼貌待人、尊老爱幼、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与人为善等等方面的礼仪修养。为了现实中的自我形象,靠近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就不得不遵守或用具有礼仪规范的准则来约束现实中的自我。例如:一个经常被父母老师称赞为有礼貌的小孩,他为了让这个形象名副其实,并且得以维持,会时时按礼仪规范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3.环境约束
个体具有流动性,换句话说,个体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为了使今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拥挤,关系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少些干扰多些和谐与宁静。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特定的、不同的各种礼仪作为规范,以约束限制人们的言行举止。一旦个体涉入到这个特定的环境,就必然受到特定礼仪的约束。例如:医院是给病人充分休息疗养的场所,这个环境的礼仪规则,必然是保持安静和清洁卫,反之,则会受到特定环境下人们的反感,从而打破人际关系的平衡。所以无论进入何种环境,个体都必须遵守特定环境下的礼仪规则,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切记要入乡随俗。
4.职业身份的约束
礼仪文化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约束特点,如:约定俗成、行业自律、企事业文化等。职业约束是很重要的,因为个体要生存,就必须谋一职业来求得生存。个体的从业又加快了社会的运行。为了使这一运行正常有序,必须产生与之相应的礼仪规范来协调个体的行为。这就需要个体明白相关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些礼仪规范,并且遵守它履行它!否则冲突就会由此而起。例如:教师这一职业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因此,这个职业要求老师时时处处,用教师礼仪约束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
礼仪文化对个体的约束,不止是以上四个方面,以上五个方面也不是孤立的,由于个体是社会中的人,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群体而独立的存在,具有流动性和多重角色性。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个体时时处处要受到礼仪文化的多种多重约束,同时交往中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礼仪文化辅助法律完成了对社会人的管理和协调。
〈二〉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教导功能
礼仪文化的教导功能不仅包括对个体思想、伦理道德的教化,也包括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引导和规范。因为教的目的在于能行!
1.为个体提供价值观的定位标准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强调仁者爱人、遵守礼规、止恶扬善。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成法的评判标准,教导着人们应该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促进个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从个体人格修养方面来讲:传统礼仪文化提倡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忠厚、慷慨仗义、乐于助人以及服从大局等等。时至今天,礼仪文化又增加新的内容,如为人民服务、四有新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从家庭伦理道德方面讲:《孟母三迁》、《埋子奉母》、《孔融让梨》等等,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传统礼仪文化中,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的伦理观。从职业道德方面讲:职业礼仪强调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等等。
2.为个体的行为举止提供评判标准
礼仪能够按照当时当地的价值取向,对个体的行为总体上,进行引导并加以规范和协调,使之合乎其礼,为个体行为举止提供评判标准,主要表现在举行各种庆典仪式活动,如举行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时。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例如:婚礼中的一个举止:鞠躬。它有严格要求:姿势—脱帽,身体立正后,身体上部向前下弯,再恢复原状;表情—目光平视;度数—90度;次数—3次。否则,被视之为失礼行为。
〈三〉礼仪文化对个体心灵情感具有造化的功能
礼仪对个体心灵情感的造化功能,在于它能使个体的心理保持平衡,对个体的情感具有感召和凝聚等作用,有利于使个体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表现如下:
1.礼仪文化对个体心理具有平衡的功能
这里的平衡是指心理的一种满足感。礼仪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弱化或消除各种交往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使人际关系得到平衡,使个体心中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得到满足。礼仪文化,无论从施礼者方面还是从受礼者方面讲,都可以使个体的心理找到平衡的支点,从而获得满足。如:微笑是生活中常见的礼仪,它给受礼者心理和审美上的满足,因为它传递的是一种友好的情感。而对于微笑者这是自己素质、涵养的外露,而且容易被别人所接受,同样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甚至可以获得自信和平衡。敬人者,人敬之。礼仪文化的平衡功能也在于此。
2.礼仪文化对个体情感具有凝聚和感召作用
礼仪文化可以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强团结、塑造形象、增强群体意识。当个体以群体的形式对外交往时,礼仪就是个体所属群体的文明程度、素质教养、精神风貌和工作效率的外在表现。如:国庆大阅兵仪式,各种外交活动中的仪式等等。个体良好的表现,能提升群体的形象,反之则会破坏整体的形象。这就要求个体自觉服从群体,产生群体意识,并且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能力,保持自身进取的精神风貌。所以,礼仪具有感召凝聚个体情感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另外,礼仪文化的魅力,还在于有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每一种礼仪活动中,所有个体必须按程序紧密的配合,在仪式过程中每个细节动作,都有着象征意义和价值,都向人们传递着某种精神、情感或意义。它有利于协调群体间的关系、凝聚力量、统一行动、增强战斗力,如1998年的抗击洪抢险事件和2003年的抗击“非典”事件。它有利于形成平等、信任、尊重、理解、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国家或民族的团结、稳定和统一。
综上所述,礼仪文化不能離开人而独立(下转第90页)(上接第87页)存在。它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并且又影响和造化着人!这种影响和造化作用,并非法律所能替代的。因为传统礼仪,强调自觉、自律、内贤、内省和内圣,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造化,它有情感的参与,是从内心世界教化人的活动。比起外在强制性的,甚至动用武力的造化,礼仪文化的造化功能更有力量,其作用会更加持久,更有利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在今天强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更应当提倡注重我国传统优秀的礼仪文化。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礼仪文化也是如此。礼仪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好的东西,如男尊女卑、天命论、奴才性格、安贫乐道等等,这些都不符合我们今天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对传统礼仪文化保持一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有这样的人,借礼仪的外包装从事“礼尚往来”,行贿受贿、贪污浪费、忽视法律法规,这是对礼仪文化的贱踏,我们要反对这种作风!清楚的认识到,这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也不可能替代五千年源远流长,以“仁”“爱”“忠”为核心的礼仪文明史。
参考文献:
[1] 余玫等 .礼仪文化概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2] 徐志刚.论语通译[M].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3] 吴世和、刘君彬等.青年社交指南[M].金盾出版社 1996年4出版.
[4] 舒安娜著.现代交际礼仪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5]马征 .多视野中的礼仪文化 [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6]辛树民、张振华 .当代学生的交际与辞令[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1年6 月出版.
[7]丁肖等.现代人际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年7 月出版.
[8]罗若良著.交际学初探[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7 月出版.
关键词:礼仪; 教导; 约束; 平衡; 个体
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起源与主旨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中国人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何为礼仪?从字面意义上来了解:礼,即礼节、礼貌,它指一种精神和原则,属于意识范畴。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它指礼的外在行为!对个人而言,礼仪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内在气质、风度、修养和精神。从理论上理解,礼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礼仪是指人们在交往中,为表示尊重、祝颂、哀悼等之类的情感,而举行的各种礼宾仪式,如:迎宾仪式、工程奠基仪式等等。广义的礼仪则指特定的民族、国家,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下,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孔子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奠基人,认为“礼”之基础,是“亲子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礼”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体化。孔子说:“克己功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孔子强调内圣、内省和自律,视、听、言、动是人的具体行为,使之制约于礼教之中,逐步内化,久而成性,也就是说,通过不断的加强道德修养、反省、自律,来实现内圣外主的道德理想人格。孔子还教导他的弟子:“不学礼,无以立”。把守礼作为个人立身之本。另外,孟子曾说过:“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管子也曾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国维不张,国乃灭亡”。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属性
1. 礼仪文化具有从属性和传承性
礼仪文化是一种精神风尚,受制于主流文化,具有明显的从属性。但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又反映主流文化。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向我们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
其次,礼仪文化具有传承性,而且这种传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说,中国人的传统中,喜好红色。认为红色是一种喜庆的象征,所以参加庆典穿红色服饰。这样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体现了礼仪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而且相对稳定。
2. 礼仪文化具有程序性和排它性
礼仪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给人们提供行为准则。因为每种礼仪文化,都得遵从一定的格式和行为程序,也只有这样才会通行,才会被大家所接受。例如:婚俗礼仪,虽然它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空,会有差异和变化。但无论如何它都有严格的程序格式。
另外,礼仪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对相悖行为的不容。如同生活中的不忠、不义、不孝言行,必将受到人们的指责一样。
3.礼仪文化具有融合性和发展性
礼仪文化有惊人的韧性和包容精神。其韧性体现在:它在五千年的源远流长中不曾中断。其包容精神体现在:它对各民族和各国礼仪文化的兼容和吸收,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而且与时俱进。举个例子:在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中,来自西方的握手礼仪、分餐礼仪已被中華礼仪所吸收。其次,礼仪文化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扬弃、与时俱进,而非一成不变。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对于今天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含有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的交往礼仪。举个例子,家庭中,夫妻间的交往原则,不再是古代的那一套,更多的是互敬、互爱、互谅等一系列新型的礼仪原则。
由此,礼仪文化的传承过程,是一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融合、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它迎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扬弃、吸收中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
三、礼仪文化对个体的造化功能
礼仪文化因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因社会人的需要而存在,又因为社会人的发展而发展。施礼者是人,受礼者也是人,礼仪文化的主体是人。那么礼仪文化对人有何作用呢?
〈一〉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约束功能
礼仪文化的约束作用在于;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不得不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用他人的态度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为标准,不自觉的进行自我反省、评价与定位,从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适当的调整或约束,以便更加被他人和社会所认可。这种约束功能可以从多方面来举证,这里主要例举四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1.目标约束
这是一种软制约,一种充满了利害关系的自我约束形式,任何想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人,多少都会自觉的产生这种目标约束的想法,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例如:三国时的“三顾茅庐”中,刘备为了实现求贤,打江山这个目标,不得不约束自己,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当然,不同的目标,个体所受到的礼仪约束也不同。
2.形象约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是成功的,能被别人接受、认可甚至喜欢。在中国人的眼里,成功的形象必须包括礼貌待人、尊老爱幼、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与人为善等等方面的礼仪修养。为了现实中的自我形象,靠近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就不得不遵守或用具有礼仪规范的准则来约束现实中的自我。例如:一个经常被父母老师称赞为有礼貌的小孩,他为了让这个形象名副其实,并且得以维持,会时时按礼仪规范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3.环境约束
个体具有流动性,换句话说,个体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为了使今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拥挤,关系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少些干扰多些和谐与宁静。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特定的、不同的各种礼仪作为规范,以约束限制人们的言行举止。一旦个体涉入到这个特定的环境,就必然受到特定礼仪的约束。例如:医院是给病人充分休息疗养的场所,这个环境的礼仪规则,必然是保持安静和清洁卫,反之,则会受到特定环境下人们的反感,从而打破人际关系的平衡。所以无论进入何种环境,个体都必须遵守特定环境下的礼仪规则,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切记要入乡随俗。
4.职业身份的约束
礼仪文化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约束特点,如:约定俗成、行业自律、企事业文化等。职业约束是很重要的,因为个体要生存,就必须谋一职业来求得生存。个体的从业又加快了社会的运行。为了使这一运行正常有序,必须产生与之相应的礼仪规范来协调个体的行为。这就需要个体明白相关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些礼仪规范,并且遵守它履行它!否则冲突就会由此而起。例如:教师这一职业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因此,这个职业要求老师时时处处,用教师礼仪约束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
礼仪文化对个体的约束,不止是以上四个方面,以上五个方面也不是孤立的,由于个体是社会中的人,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群体而独立的存在,具有流动性和多重角色性。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个体时时处处要受到礼仪文化的多种多重约束,同时交往中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礼仪文化辅助法律完成了对社会人的管理和协调。
〈二〉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教导功能
礼仪文化的教导功能不仅包括对个体思想、伦理道德的教化,也包括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引导和规范。因为教的目的在于能行!
1.为个体提供价值观的定位标准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强调仁者爱人、遵守礼规、止恶扬善。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成法的评判标准,教导着人们应该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促进个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从个体人格修养方面来讲:传统礼仪文化提倡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忠厚、慷慨仗义、乐于助人以及服从大局等等。时至今天,礼仪文化又增加新的内容,如为人民服务、四有新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从家庭伦理道德方面讲:《孟母三迁》、《埋子奉母》、《孔融让梨》等等,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传统礼仪文化中,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的伦理观。从职业道德方面讲:职业礼仪强调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等等。
2.为个体的行为举止提供评判标准
礼仪能够按照当时当地的价值取向,对个体的行为总体上,进行引导并加以规范和协调,使之合乎其礼,为个体行为举止提供评判标准,主要表现在举行各种庆典仪式活动,如举行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时。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例如:婚礼中的一个举止:鞠躬。它有严格要求:姿势—脱帽,身体立正后,身体上部向前下弯,再恢复原状;表情—目光平视;度数—90度;次数—3次。否则,被视之为失礼行为。
〈三〉礼仪文化对个体心灵情感具有造化的功能
礼仪对个体心灵情感的造化功能,在于它能使个体的心理保持平衡,对个体的情感具有感召和凝聚等作用,有利于使个体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表现如下:
1.礼仪文化对个体心理具有平衡的功能
这里的平衡是指心理的一种满足感。礼仪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弱化或消除各种交往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使人际关系得到平衡,使个体心中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得到满足。礼仪文化,无论从施礼者方面还是从受礼者方面讲,都可以使个体的心理找到平衡的支点,从而获得满足。如:微笑是生活中常见的礼仪,它给受礼者心理和审美上的满足,因为它传递的是一种友好的情感。而对于微笑者这是自己素质、涵养的外露,而且容易被别人所接受,同样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甚至可以获得自信和平衡。敬人者,人敬之。礼仪文化的平衡功能也在于此。
2.礼仪文化对个体情感具有凝聚和感召作用
礼仪文化可以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强团结、塑造形象、增强群体意识。当个体以群体的形式对外交往时,礼仪就是个体所属群体的文明程度、素质教养、精神风貌和工作效率的外在表现。如:国庆大阅兵仪式,各种外交活动中的仪式等等。个体良好的表现,能提升群体的形象,反之则会破坏整体的形象。这就要求个体自觉服从群体,产生群体意识,并且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能力,保持自身进取的精神风貌。所以,礼仪具有感召凝聚个体情感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另外,礼仪文化的魅力,还在于有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每一种礼仪活动中,所有个体必须按程序紧密的配合,在仪式过程中每个细节动作,都有着象征意义和价值,都向人们传递着某种精神、情感或意义。它有利于协调群体间的关系、凝聚力量、统一行动、增强战斗力,如1998年的抗击洪抢险事件和2003年的抗击“非典”事件。它有利于形成平等、信任、尊重、理解、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国家或民族的团结、稳定和统一。
综上所述,礼仪文化不能離开人而独立(下转第90页)(上接第87页)存在。它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并且又影响和造化着人!这种影响和造化作用,并非法律所能替代的。因为传统礼仪,强调自觉、自律、内贤、内省和内圣,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造化,它有情感的参与,是从内心世界教化人的活动。比起外在强制性的,甚至动用武力的造化,礼仪文化的造化功能更有力量,其作用会更加持久,更有利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在今天强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更应当提倡注重我国传统优秀的礼仪文化。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礼仪文化也是如此。礼仪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好的东西,如男尊女卑、天命论、奴才性格、安贫乐道等等,这些都不符合我们今天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对传统礼仪文化保持一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有这样的人,借礼仪的外包装从事“礼尚往来”,行贿受贿、贪污浪费、忽视法律法规,这是对礼仪文化的贱踏,我们要反对这种作风!清楚的认识到,这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也不可能替代五千年源远流长,以“仁”“爱”“忠”为核心的礼仪文明史。
参考文献:
[1] 余玫等 .礼仪文化概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2] 徐志刚.论语通译[M].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3] 吴世和、刘君彬等.青年社交指南[M].金盾出版社 1996年4出版.
[4] 舒安娜著.现代交际礼仪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5]马征 .多视野中的礼仪文化 [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6]辛树民、张振华 .当代学生的交际与辞令[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1年6 月出版.
[7]丁肖等.现代人际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年7 月出版.
[8]罗若良著.交际学初探[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7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