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新闻作为传媒界的新贵,近年来真可谓是遍地开花,它以其平民化、娱乐化、服务化和本土化的风格,在各地方电视台创造了良好的收视率。民生新闻在得到广大受众青睐的同时,一些负面的批评也接踵而来。民生新闻如何提升自己的品格,在内容同质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业界共同关注的中心。
一、民生新闻崛起的背景分析
民生新闻的实践最早还是出现在各地晚报和都市类报纸,但作为新闻概念的提出,是在2002年1月江苏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民生新闻热之后。民生新闻主要着眼都市的街道和社区,讲述老百姓的新闻,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1. 中国新闻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在40余年的我国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改革经历了三次突变。第一次是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新闻联播》,各地方台相继响应,由此出现了“时政新闻”群或“国家新闻”群。第二次是1993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了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接着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引发了“深度新闻”群和“调查新闻”群。第三次是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一种全新的新闻模式——民生新闻从此红遍大江南北。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观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的确立。《南京零距离》的创办人景志刚说:“当我们以平民化的视角把我们的镜头推向民生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有一个根本的价值起点,那就是民本。平民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民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①
传统的传播模式是“你播我看”,传播者和观众是截然分离的,而民生新闻打破了这个模式。民生新闻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百姓的生活,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播报方式,将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让给了观众。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寻常巷陌新闻,绘声绘色讲述”,湖南经视《都市第一时间》“民生视角,本色表达”。在这些节目中,记者和解说退居次要,镜头主要对准了市民,同期声被大量使用,鲜明的市井方言、熟悉的地域特色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
主持人是民生新闻的核心。传统的播音员西装革履,字正腔圆,照本宣科地为观众朗读新闻稿,民生新闻主持人可以坐,可以站,可以笑,可以唱,可以说书,可以表演。《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被南京人称为“市民的儿子”,他的光头形象让观众容易接受。孟非说话幽默风趣,评论犀利透彻,总能说出百姓想说的话。《阿六头说新闻》的阿六用俗语、口语、歇后语和比喻等观众耳熟能详的语言作为播报的主要语言,表情和肢体语言非常丰富。
2. 世界电视新闻报道的多元化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电视新闻报道”时代,各电视台不断汲取先进的节目制作理念,借助先进的电视制作技术,为观众制作了丰富的“电视新闻大餐”。
在美国,新闻报道出现了个人化、戏剧化、快餐化等信息娱乐化的趋势,“新闻+信息+娱乐”的模式早已被接受。节目内容不再侧重于国内外时政方面的“硬新闻”,更多地涉及名人、娱乐、资讯等“软新闻”;庄重、严肃的播报方式被轻松的叙述和调侃所代替;记者们也不像以前一样只作采访和调查,更多地與广大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美国的早间电视新闻表现出更明显的服务性、实用性和娱乐性。三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广播公司(ABC)不断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调整。ABC的《早安,美国》的执行制片人罗斯(Ross)认为,早间新闻如同早报一样,人们看了头版新闻,就会转向关注生活、体育等内容,最后浏览轻松的娱乐资讯。因此,早间电视新闻的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内容以“软新闻”为主,突出服务性和娱乐性。同时,观众被邀请到演播室,与主持人进行小范围的沟通,实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巧妙结合,变单向的传播为双向的交流。
在日本,早间、午间、傍晚和晚间都有电视新闻,1985年朝日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推出了大型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站》,点燃了各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战。这些新闻的内容除了硬性的政治、经济、外交、犯罪和体育外,最具特色的是来自日本各地的最新动态报道。这些动态报道几乎全部采用直播的方式。从民间制作当地小吃,到春天的樱花盛开,再到夏天的祭祀,演播室的主持人和现场的记者进行互动的对话,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屏幕上还流动着日本各地的天气、交通等信息,电视台以最快的速度将各种最新的资讯告知观众。
二、民生新闻的出路
民生的内容、民众的视角、民本的取向使民生新闻开创了全新的新闻播报模式,民生新闻在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同一个地方有几档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不足和缺点也暴露出来,影响了民生新闻的公信度,集中体现在:
第一,内容过于琐碎。目前民生新闻的定位是“家长里短”,在一些非事件性的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雷同的内容。如果邻里纠纷、假冒伪劣产品、停水停电、下水道堵塞等鸡毛蒜皮的事,在民生新闻刚刚出现时,还能吸引观众的眼球,那么长此以往,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思辨,只是简单地把事件堆积在一起,必然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第二,选题过于单一。民生新闻以民众为视角,以民本为理念,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心。但大部分的民生新闻节目把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国际新闻等重大主题、热点问题拒之门外,使得民生新闻缺乏深度、眼界不高,出现雷同和撞车现象在所难免。
第三,民生新闻过于娱乐化、庸俗化。为满足部分观众简单的娱乐心理和猎奇心理,无视新闻的传播原则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报道稀奇古怪的事情,婚外恋、凶杀等内容必然会对大众的审美情趣产生不良影响,使节目的整体品位下降。
民生新闻要作为一种主流舆论,健康发展,必须走出“新、奇、星、腥、性”的怪圈,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民生新闻应重塑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始终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又要代表和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三为”“三贴近”,可以看出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转向了民众和民生方面,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努力以“三个代表”思想为统领,以“三贴近”为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为民生新闻成为主流新闻,提供了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的保障。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民生为内容,以民本为理念、以和谐为基调的民生新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直播民生、反映民生,发挥上情下达的作用。
民意,既有主流民意,也有非主流民意;有正确的民意,也有不太正确的民意,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弘扬主流的、健康的、正确的民意。对社会上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下岗失业、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等,民生新闻也要从维护大局出发,选题时既要贴近民生,又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相比,它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反思民生新闻的现状,确实存在着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记者们不进行深入的采访和调查而随意夸张的现象,导致了负面影响。如果为了吸引观众,民生新闻充斥着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看似解气、过瘾,实际上却违背了社会主义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缺乏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实真正符合民意和民生的新闻报道,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收视效果。重庆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天天630》字开播以来,坚持只做正面报道,栏目的收视率一直保持高位稳定。为了加大正面新闻的力度,他们还开创了《重庆好心人》《请让我来帮助你》等栏目。
2. 民生新闻的内容应积极拓展
民生新闻采用的是平民化的视角,贴近市民全景生活,涉及老百姓的吃喝拉撒、邻里纠纷、困难求助、天灾人祸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这种平民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定位,絕不能仅仅局限于“琐闻”,在内容上必须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民生新闻根据百姓的切身利益来选择节目的热点和焦点,要把百姓关心的信息做大、做足。除了生活投诉、服务咨询和家常里短外,还应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一些民生新闻有意减少甚至刻意排斥时政新闻,似乎会议、政策之类的东西就不是民生新闻了,老百姓就不欢迎了,实际上时政新闻与民生最为相关。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策起变化。”上至国家,下至各级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政策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的影响最大。如果民生新闻记者能及时抓住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并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必能引起观众的关注。
是不是所有的确民生问题都是新闻,什么才是重大的民生新闻呢?这是所有民生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首先需要认清,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许多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这其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最为突出。“城乡之间在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是妨碍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严重的结构性障碍”②许多重大民生问题都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流动人口、收入差别、城市犯罪、环境污染都与这个问题有关,还涉及医疗改革、房地产政策、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等。民生新闻若能怀着人文关怀,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重大民生问题上,努力挖掘新闻事件与老百姓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就能保持经久不衰。
3.民生新闻要在深度上下工夫
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新闻的采写不能只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应当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而目前的许多民生新闻报道常常将事件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并没有揭示事件背后的意义,满足于告诉观众“是什么”,没有说清“为什么”。这样的报道一方面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失去收看兴趣,有时还会使观众迷惑不解,产生误解, 更重要的是让媒体失去公信力。
在表现手法上,电视的画面和声音有易逝性,不如纸质媒体可以让受众反复阅读和思考,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深度报道上多做文章,《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在电视新闻做深、做强方面已经做出了榜样,值得民生新闻栏目学习。民生新闻如果长期没有一定数量的深度报道,观众肯定会转移他们的视线。因为观众不会满足于简单的事件本色,他们的猎奇、新鲜只是一时的,他们会对新闻的背景、事件的意义和启示更感兴趣。
在多元化的社会,随着百姓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加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主流媒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民生新闻将成为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景志刚,《我们改变了什么?——《南京零距离》及其民生新闻》,《视听界》2004年第1期。
②郑杭生、李强、李路路,《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 102页。
参考文献:
[1]朱寿桐主编,《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景志刚,《我们改变了什么?——《南京零距离》及其民生新闻》,《视听界》2004年第1期.
[3]郑杭生、李强、李路路,《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电视民生新闻的美学分析》.
[5]聚焦民生新闻(2).
一、民生新闻崛起的背景分析
民生新闻的实践最早还是出现在各地晚报和都市类报纸,但作为新闻概念的提出,是在2002年1月江苏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民生新闻热之后。民生新闻主要着眼都市的街道和社区,讲述老百姓的新闻,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1. 中国新闻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在40余年的我国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改革经历了三次突变。第一次是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新闻联播》,各地方台相继响应,由此出现了“时政新闻”群或“国家新闻”群。第二次是1993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了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接着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引发了“深度新闻”群和“调查新闻”群。第三次是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一种全新的新闻模式——民生新闻从此红遍大江南北。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观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的确立。《南京零距离》的创办人景志刚说:“当我们以平民化的视角把我们的镜头推向民生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有一个根本的价值起点,那就是民本。平民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民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①
传统的传播模式是“你播我看”,传播者和观众是截然分离的,而民生新闻打破了这个模式。民生新闻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百姓的生活,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播报方式,将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让给了观众。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寻常巷陌新闻,绘声绘色讲述”,湖南经视《都市第一时间》“民生视角,本色表达”。在这些节目中,记者和解说退居次要,镜头主要对准了市民,同期声被大量使用,鲜明的市井方言、熟悉的地域特色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
主持人是民生新闻的核心。传统的播音员西装革履,字正腔圆,照本宣科地为观众朗读新闻稿,民生新闻主持人可以坐,可以站,可以笑,可以唱,可以说书,可以表演。《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被南京人称为“市民的儿子”,他的光头形象让观众容易接受。孟非说话幽默风趣,评论犀利透彻,总能说出百姓想说的话。《阿六头说新闻》的阿六用俗语、口语、歇后语和比喻等观众耳熟能详的语言作为播报的主要语言,表情和肢体语言非常丰富。
2. 世界电视新闻报道的多元化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电视新闻报道”时代,各电视台不断汲取先进的节目制作理念,借助先进的电视制作技术,为观众制作了丰富的“电视新闻大餐”。
在美国,新闻报道出现了个人化、戏剧化、快餐化等信息娱乐化的趋势,“新闻+信息+娱乐”的模式早已被接受。节目内容不再侧重于国内外时政方面的“硬新闻”,更多地涉及名人、娱乐、资讯等“软新闻”;庄重、严肃的播报方式被轻松的叙述和调侃所代替;记者们也不像以前一样只作采访和调查,更多地與广大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美国的早间电视新闻表现出更明显的服务性、实用性和娱乐性。三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广播公司(ABC)不断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调整。ABC的《早安,美国》的执行制片人罗斯(Ross)认为,早间新闻如同早报一样,人们看了头版新闻,就会转向关注生活、体育等内容,最后浏览轻松的娱乐资讯。因此,早间电视新闻的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内容以“软新闻”为主,突出服务性和娱乐性。同时,观众被邀请到演播室,与主持人进行小范围的沟通,实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巧妙结合,变单向的传播为双向的交流。
在日本,早间、午间、傍晚和晚间都有电视新闻,1985年朝日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推出了大型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站》,点燃了各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战。这些新闻的内容除了硬性的政治、经济、外交、犯罪和体育外,最具特色的是来自日本各地的最新动态报道。这些动态报道几乎全部采用直播的方式。从民间制作当地小吃,到春天的樱花盛开,再到夏天的祭祀,演播室的主持人和现场的记者进行互动的对话,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屏幕上还流动着日本各地的天气、交通等信息,电视台以最快的速度将各种最新的资讯告知观众。
二、民生新闻的出路
民生的内容、民众的视角、民本的取向使民生新闻开创了全新的新闻播报模式,民生新闻在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同一个地方有几档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不足和缺点也暴露出来,影响了民生新闻的公信度,集中体现在:
第一,内容过于琐碎。目前民生新闻的定位是“家长里短”,在一些非事件性的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雷同的内容。如果邻里纠纷、假冒伪劣产品、停水停电、下水道堵塞等鸡毛蒜皮的事,在民生新闻刚刚出现时,还能吸引观众的眼球,那么长此以往,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思辨,只是简单地把事件堆积在一起,必然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第二,选题过于单一。民生新闻以民众为视角,以民本为理念,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心。但大部分的民生新闻节目把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国际新闻等重大主题、热点问题拒之门外,使得民生新闻缺乏深度、眼界不高,出现雷同和撞车现象在所难免。
第三,民生新闻过于娱乐化、庸俗化。为满足部分观众简单的娱乐心理和猎奇心理,无视新闻的传播原则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报道稀奇古怪的事情,婚外恋、凶杀等内容必然会对大众的审美情趣产生不良影响,使节目的整体品位下降。
民生新闻要作为一种主流舆论,健康发展,必须走出“新、奇、星、腥、性”的怪圈,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民生新闻应重塑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始终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又要代表和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三为”“三贴近”,可以看出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转向了民众和民生方面,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努力以“三个代表”思想为统领,以“三贴近”为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为民生新闻成为主流新闻,提供了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的保障。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民生为内容,以民本为理念、以和谐为基调的民生新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直播民生、反映民生,发挥上情下达的作用。
民意,既有主流民意,也有非主流民意;有正确的民意,也有不太正确的民意,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弘扬主流的、健康的、正确的民意。对社会上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下岗失业、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等,民生新闻也要从维护大局出发,选题时既要贴近民生,又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相比,它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反思民生新闻的现状,确实存在着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记者们不进行深入的采访和调查而随意夸张的现象,导致了负面影响。如果为了吸引观众,民生新闻充斥着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看似解气、过瘾,实际上却违背了社会主义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缺乏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实真正符合民意和民生的新闻报道,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收视效果。重庆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天天630》字开播以来,坚持只做正面报道,栏目的收视率一直保持高位稳定。为了加大正面新闻的力度,他们还开创了《重庆好心人》《请让我来帮助你》等栏目。
2. 民生新闻的内容应积极拓展
民生新闻采用的是平民化的视角,贴近市民全景生活,涉及老百姓的吃喝拉撒、邻里纠纷、困难求助、天灾人祸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这种平民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定位,絕不能仅仅局限于“琐闻”,在内容上必须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民生新闻根据百姓的切身利益来选择节目的热点和焦点,要把百姓关心的信息做大、做足。除了生活投诉、服务咨询和家常里短外,还应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一些民生新闻有意减少甚至刻意排斥时政新闻,似乎会议、政策之类的东西就不是民生新闻了,老百姓就不欢迎了,实际上时政新闻与民生最为相关。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策起变化。”上至国家,下至各级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政策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的影响最大。如果民生新闻记者能及时抓住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并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必能引起观众的关注。
是不是所有的确民生问题都是新闻,什么才是重大的民生新闻呢?这是所有民生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首先需要认清,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许多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这其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最为突出。“城乡之间在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是妨碍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严重的结构性障碍”②许多重大民生问题都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流动人口、收入差别、城市犯罪、环境污染都与这个问题有关,还涉及医疗改革、房地产政策、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等。民生新闻若能怀着人文关怀,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重大民生问题上,努力挖掘新闻事件与老百姓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就能保持经久不衰。
3.民生新闻要在深度上下工夫
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新闻的采写不能只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应当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而目前的许多民生新闻报道常常将事件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并没有揭示事件背后的意义,满足于告诉观众“是什么”,没有说清“为什么”。这样的报道一方面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失去收看兴趣,有时还会使观众迷惑不解,产生误解, 更重要的是让媒体失去公信力。
在表现手法上,电视的画面和声音有易逝性,不如纸质媒体可以让受众反复阅读和思考,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深度报道上多做文章,《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在电视新闻做深、做强方面已经做出了榜样,值得民生新闻栏目学习。民生新闻如果长期没有一定数量的深度报道,观众肯定会转移他们的视线。因为观众不会满足于简单的事件本色,他们的猎奇、新鲜只是一时的,他们会对新闻的背景、事件的意义和启示更感兴趣。
在多元化的社会,随着百姓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加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主流媒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民生新闻将成为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景志刚,《我们改变了什么?——《南京零距离》及其民生新闻》,《视听界》2004年第1期。
②郑杭生、李强、李路路,《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 102页。
参考文献:
[1]朱寿桐主编,《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景志刚,《我们改变了什么?——《南京零距离》及其民生新闻》,《视听界》2004年第1期.
[3]郑杭生、李强、李路路,《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电视民生新闻的美学分析》.
[5]聚焦民生新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