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人类已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每个人来说,这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发展的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不仅仅需要具备科学知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生活审美能力,还要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潮流,才能更好地创造和把握时机,从而创造更有价值的财富。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从平时一点一滴地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的科学。因此地理学科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及因地理区域差异而有不同的联系和制约的特点,纵览自然与人文两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呢?
  从地理学科来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多提供一些讨论、对话、即兴演讲、实验实践的活动,改进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好彼此吻合的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是昼夜更替,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假定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从而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想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则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见。例如,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但依据各自的条件、国情,农业发展各有侧重。前者因国土广大、劳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在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复杂,重视生物技术、水利化和小型农机具的使用,粮食的单产很高。经过这样的分析,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三、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例如:在讲授《澳大利亚》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了澳大利亚的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后,指出正是这些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澳大利亚复杂的地理环境,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河流、植被、农业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的影响等等。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了澳大利亚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澳大利亚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四、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重在创新。
  (作者单位:045200 山西省平定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习惯是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行为的方式。习惯可以促使人按一定的规律行事,它由个人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等因素构成,也就是人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外教育家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育才的一项主要任务。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
期刊
中考生心理紧张屡见不鲜,表现在:有的考生将要进入答题时,因担心成绩不佳而心慌,有的考生刚进入考场时,因对环境不适应而心跳加快,有的考生在刚开始答题时,心里就着急,有的考生遇到不会做的考题时,心急发蒙,……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考生的正常发挥。考场上考试时间有限,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找到省时间且在考场上立刻见效的做法。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做法,供考生参考:  一、深呼吸法  慢慢的深吸几口气,可以使
期刊
班主任工作说容易也很容易,凡是教师人人都能做班主任。说难也确实难,尤其是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平凡琐碎、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管理好班集体,扮演着教育者与组织者的双重角色。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班主任工作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家访则是深入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需要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每个班集体中都有个别生、后进生,他们对情感
期刊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
期刊
学生能自主评改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评价一篇作文优劣的理论后,或是经教师按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几次训练后,或在较为明确的评改标准示例训练后,让学生进行的一种简捷高效的评改方式。写自己的,评改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效果尤佳。    一、要激发兴趣,提高自主评改意识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过十二次;杨沫写《青
期刊
纵观中外古今,凡不朽之作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真情的流露。学生作文,虽非文学创作,也强调真情实感。可是面对初中生的作文,却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不少学生觉得作文没有东西可写;二是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我经过一段教学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素材的平时观察积累,因而感悟生活的能力不强。因此,切实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期刊
学好低年级应用题对于整个小学阶段都很重要。其中它蕴含着一般应用题的几种数量关系,如果能独立而熟练地分析一般应用题中的问题、条件,并找到数量关系,对于学习复合应用题来说就打下了基础。学生是喜欢动脑思考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而应用题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找到动脑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都可实现。下面谈谈我们
期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总结的确有成效的学习方法。无疑,多读书,读好书,对学生大有裨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课外
期刊
在新的学期、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又回到了旧的教学模式中,有的甚至认为“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还实在些。为什么总是处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呢?我想:其一是没有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透彻,根本就不知从何下手;其二是不敢舍弃自己的旧思维进入新理念,怕失败。  那么,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摒弃传统弊端,大力加强“预设问题”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设计大部分展
期刊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何教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艺术谈谈具体教法。   【关键词】音、形模式联系 具体情景结合    一、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掌握单词的拼写形式    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存在的基础,是各个词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音和形的统一与结合,使学生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