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问 激活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bi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问题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交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些都很正确。但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或启而不发的提问不会取得应有的作用。提问的本质是要开启学生思维活动之窗,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上、提高课堂效率上、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上。所以,教师应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设计提问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应成为创新精神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自身主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推敲提问方法,优化提问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
  1.投石击水式的启发式提问
  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那些“对不对”、“会不会”的满堂问,就是典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提问。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如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使之注入活力,升起波澜,从而使学生的思路之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烂开放。
  例如,在教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揭示课题后,老师启发学生提问:“你想到什么了?”“你有什么不懂的?”这样一下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之门,学生们提出了好多的问题:
  “一克的东西太小了,为什么要用一克作单位?”
  “如果要称火车、轮船怎么办?那得用多少千克?”
  ……
  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再让学生讨论讨论。
  由于上面提出的问题都富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收到“投石击水”的效果。
  2.有的放矢式的针对性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定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还要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
  (1)长方体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特点?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特点?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有多少条棱?
  这样引导提问学生,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会长方体的有关特征之后,问:“让你自己学习正方体,你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学习?”启发学生模仿运用,提出类似问题来自学该部分内容,掌握有关知识。
  这样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有的放矢。
  3.拾级而上式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像一根链条,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环,环环相扣,而且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教师的提问,既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又要弄清为什么,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这样一题:“光明小学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4/5,生物组人数是美术组的1/3,航模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
  “题目要求什么?”
  “美术组的人数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
  “生物组的人数和哪个组的人数有关?”
  “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式,可以先求什么?”
  “美术组的人数该怎样求?”
  这几个问题难度步步加深,由平到陡,拾级而上,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越来越清晰,问题也自然而然解决了。
  
  三、适时开放提问,营造良好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沿着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并敢于发展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讲授新课之前,出示例题,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道题老师还没有讲,谁会做?”
  “谁敢来试一试?”
  “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
  “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
  反之,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干扰。
  总之,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知不知道属于我们小朋友的节
最近,在邳州市的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中,由我校优秀教师王培俊执教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王老师那扎实、深刻、幽默的教学特色,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摘录其中几个精彩教学片断,并进行反思,与大家共分享!    片断一:诵读——让学生的感知更充分  课始,王老师先让学生用“△”独立画出“百数表”中5的倍数,并交流画的结果。  师:谁来把这些5的倍数读一遍?  生,(横着
良好的课堂结尾设计可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对结尾的“用墨”,讲求“凝练”“有用”“深刻”。  一、归纳式结尾,提纲挈领,讲求“凝练”  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这种总结式的结尾方式要讲求“凝练”,可以侧重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梳理,也可以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总结。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统计”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就对我们颇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感受不同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可能是不一样的,掌握画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
一、数学“问题场”的生态观  生态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并在动态中达到平衡,系统才具有活力,才能永葆生机;反之,系统则会逐渐衰败,变成一潭死水。同样,数学教学的生态化,“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均符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将数学教学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生态化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割裂和强调控制的机械系统”。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应该具
下面是青山乡水果种植的分布情况示意图:  西瓜 桃梨 北  山楂水库葡萄  苹果橘子樱桃  桃园在水库的()面,水库的西南面是()园。  提示: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以水库为参照物,用“()在()的()面”和“()的()面是()”的句式练习;其次,再选定另外一个水果园作为参照物,引导学生练习;最后,引导学生提出其他的问题,进行确定方位的练习。 
我在教学“圆环的面积”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圆环教具后,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圆环,并知道圆环面积等于外圆面积减去一个和它同圆心的内圆面积,用字母表示就是S=π×R2-π×r2=π(R2-r2)。在得出这一结论后,正当我准备教学例题(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时,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把圆环剪开吗?”“当然可以。”我顺口答道。“我把圆环沿着环宽剪开,再轻轻拉直,这样圆环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这个梯形的上底相
革命历史青春题材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作为一部依托西南联大历史打造的剧集,基于真实素材再现西南联大那段历史,未开播就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文旅融合,打造西南联大文化旅游新品牌”的提案也引起不少关注。该剧讲述了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青年,不畏枪林弹雨、不惧艰难困苦,历经重重困难与考验,最终完成了从热血青年向国家栋梁转变的成长故事。讲述西南联大的时代新意义  1937年至19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产生愉悦、喜爱的情感。教师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以乐意、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创设导入情境    (一)激活熟悉
瑜伽松弛法是一种让瑜伽练习者得到极好休息的功法,包括瑜伽休息术、瑜伽松弛法和瑜伽冥想。瑜伽松弛法通过有意识的调身、调息、调心,能使人体肌肉、精神、心灵达到松、静、自然的放松状态。休息术  瑜伽休息术由3个部分组成,即准备部分(瑜伽语音冥想)、基本部分(放松身体各部位和瑜伽场景冥想)、结束部分(精力充沛后起身放松)。  瑜伽休息术在日间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快速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因此,练习时间比较短,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