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年老校的背影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917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听人说:“到诸暨,不可不到斯宅;到斯宅,看过了千柱屋,看过了华国公别墅,看过当年胡兰成避难的小洋楼,不可不去看看斯宅的百年老校——斯民小学,不可不去看看斯民小学里蕴含斯宅地域文化、彰显诸暨人文精神、至今保存完好的旧物。”
  我因去诸暨实小上课,便有机会去了一趟距离诸暨市区30多公里的斯宅。开车送我们去的是诸暨实小的钟校长,他告诉我们: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斯霞的母校——斯民小学就在那里。
  斯宅蛰居在大山深处,群山环抱,青瓦白墙,保存着江南徽派民居的余韵。深秋的山村,掩映在一片斑斓叠嶂的树影里,宁静安详。穿村而过的上林溪由东而西,把斯宅村一分为二。
  汽车环山而行,老远就看到一座灰色的欧式尖顶门台,门台需仰望方可见其顶,门额上是前《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题写的“斯民小学”四个鎏金大字。整个门台外形,看上去分明是撤县设市前诸暨县政府大门的格局,颇有些旧式“衙门”的印象。
  斯民小学门口右首是一座水泥砌成的仿古六角亭,六角飞檐翘起,就像一把撑开的石伞。六角亭结构简单,线条分明,却别有一番简洁、清新、亲切的模样,上书“思斯亭”。
  思斯亭,毗邻一座石桥。桥下溪水潺潺,桥上铺着一张张匾席,上面晾晒着金黄黄的稻子和圆滚滚的香榧果。浓郁的村野气息,唤起我对儿时农村生活的回忆。
  走进斯民小学,穿过一条10米来长的甬道,是第二道门台。依旧的白墙青瓦,圆形拱门,铁艺雕花,匾额上有五个苍劲的隶字“汉斯孝子祠”。据说,这五个字是康有为所题。
  这里原先是一座斯氏祠堂,最初为“象山学塾”,后为“象山民塾”。再后来,变旧制私塾为新式学堂,1905年正式宣告开办新式学校,意为“以斯举有德于斯民”,故名“斯民小学”。
  从结构看,斯民小学依山势,按阶梯分布,逐级而上,分为前后四进。第一进是两层楼的老房子,进门左转爬上曲折的楼梯,楼上依次是斯氏文化研究室和斯霞纪念室。
  第二进也是两层楼的老房子,挂着斯盛堂和行健堂的牌子。步入斯盛堂,里面是校史陈列室、书法教学室,而行健堂则是名家书法展览室及教职工书法创作室。
  第三进号称“孝坤楼”,为三层新教学楼。二、三两进的二楼有古色古香的楼道相连,二、三两进之间的空地,是师生活动的场所。一座年代久远的木质篮球架、一个老式的高音喇叭,几株沧桑的梧桐,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长衫白襟的民国时代。一则“公诚勤恒”的校训赫然入目。
  第四进是附属性建筑,因为时间关系,并未久留。据介绍,斯民小学创办之初的三任校长,两位为晚清举人,另一位为留学日本的,都是气度儒雅的谦谦君子,受聘教员自然也须一袭青衫,学养深厚,德才双馨,有君子之风。校方还请举人徐道政撰写歌词作《斯民校歌》:“五指峥嵘太白东,上林文化孕育中。我辈同到光明地,快乐真无比!启我本能迪我心,自勉自尊万事成。愿我少年振振振,努力向前进!”
  在斯民小学现任校长斯剑光的引导下,我们沿着保存完好的木质旧楼拾级而上,空气中弥漫一种让人怀念的古旧气息。斯霞老师的白色花岗岩半身塑像就矗立在第二道门台正门面对的地方。在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她的墓志铭:“我为一辈子做小学老师感到自豪!”抚今追昔,我们能不能像斯霞那样站立,能不能像她那样去爱学生,最终可能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她那样的勇气,以及那一颗深山古宅里孕育出的宁静的心!
  斯氏一族,虽偏处诸暨东部山区一隅,但耕读传家之风源远流长。斯霞老师在《我的教学生涯》一文中是这样回忆自己的故乡的:“我家住在斯宅的中部,叫盟泉畈。盟泉畈的居民大多不是庄稼人,在外地求学谋生的人很多,经济条件较好,也比较开朗。村上无论男女都有到沪杭一带读书、工作的……”
  当我们在斯氏古建筑群之一的千柱屋前徘徊,沉浸于古韵沧桑的砖雕、木雕、石雕,流连于斯宅曾经的繁华和富足,感叹于这座古民居保存的完好与精美时,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斯式家族耕读传家、尊师重教、崇尚读书的遗风,对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斯霞幼年时代最深远的影响。
  在昔日的斯民小学毕业的莘莘学子中,有古生物学家斯行健、历史学家斯维至,国民党上将蒋鼎文等,可谓人才辈出。而今的斯民小学,盛况不再,在这里就读的学生很少,多为留守儿童。
  岁月荏苒。斯民小学,惊鸿一瞥的华丽遇见,留在记忆中的是一个远去的昔日教育的苍凉背影……
  (作者单位: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7月6日,新华社发了一条关于无锡市利用废燃料的消息。其导语是这样写的:“江苏无锡市三百多家工厂、企业的煤渣、烟道灰等废燃料,现在已经全部利用起来,每年为国家节约煤炭
近两年来,我因工作关系经常下基层,确实感到有一种消极的社会风气,就是为四化积极干工作的人受孤立、受嘲弄。作为党的报纸,怎样为解决这种消极的社会风气而努力呢?我注意看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对所有教学目标都是最佳的,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一定的特性。”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揭示知识点,起到“轰炸”学生头脑的作用;恰当的板书,则能起到课堂“缓冲”的作用。教学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双翼齐飞,去实现语文课堂“1+1≥2”的效果。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出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以其亲切的教态、幽默的话语、真挚的情感、扎实的训练、平等的交流、创新的设计,吸引着众多学生和教师的心灵。下面以薛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六上《爱之链》的几个教学片段,来欣赏他的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片段1]  师:这篇小说有一个特点,十分有趣,叫做“作品中的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板书: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我们是读小说的读者,读过小说之后,心里清清楚楚;而文中的人物,他们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坚守的一种观念和实践策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指导呢?我们实践着这样的策略:  一、批注式自读策略  该策略应用于精读文本时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批注式自读,强调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文本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
新闻战线编辑部: 新闻战线1990年第五期《读者论坛》罗造庭同志写的《“最近”的妙用》一文,批评我社在处理《广东惠州市举办“苏东坡在惠州”书画展览》消息一事,我们认为,
综合性学习整合了母语教学资源,把语文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它不仅追求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且提倡多学科联系、跨领域学习,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找到了一条新路径。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1.应散发“语文味”的独特芬芳。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其他学科知识介入的目的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语文课是一篇散文,是晴日里放飞的白云悠悠,是细雨里穿梭的伞语嗫嚅,是朝霞里的一次歌吟。  语文课是一篇散文,是圣洁的一缕阳光,是窗外的小鸟啾啾,是白壁上的那幅草原风景,轻轻一眼,将浮躁抚慰,把心情收藏。  语文课是一篇散文,是午后的一杯红茶,是向晚的一抹红霞,有一份安逸、一份悠闲,让思绪随风飘扬。  语文课是一篇散文,是踩着铃声的脚步轻盈,是嫣然一笑的蓬筚生辉,是稚嫩的童音天籁,是齐刷刷地鞠躬行礼
共生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立意,是在教学品位上不断升华,教学过程上自然而然,教学内容上质朴无华,教学形式上丰富活泼,其极致可称为得“道”,归于语文本质之道。  文情,因共生而汇合  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品词析句,揣摩关键词,玩味标点的秘妙……语文课变成激情燃烧的天堂,情感栖息的温床。我们轻轻拨动着文与情的心弦,便流淌出高山流水般的天籁情韵。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文本是“情”的载体,一篇篇课文无
上学有一年半时间了,他握笔如握刻刀,写字笔画像刀刻似的。用儿歌、用形象教握笔:“大哥二哥对对齐……”“大拇指、食指像小鸟的嘴巴夹住笔……”特地握住他的手,一笔一笔带他写……依然还是难以让他化刀成笔。  难怪,自小被外出打工的父母丢在乡下老家,没有咿呀学语的殷殷教导,没有技巧玲珑的玩具启蒙,没有笔墨纸砚的点点熏陶,到了上学年纪,父母带进城里,往老师这儿一丢,又去忙自己的营生去了。对他来说,铅笔是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