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鉴赏类题型的解答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在遇到相关题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学生调动新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视它如洪水猛兽,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内容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基础。
   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要认真对待。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如,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赏析题是王昌龄的《送魏二》。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如,2010全国卷《咏素蝶》的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就是背景及作者的为人的介绍,对做题很有帮助,读题时就不能走马观花。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诗歌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学生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咏柳》影响,显然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小,讲究格律,或是为了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所以诗歌常常打破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和“桥”提到句首,以突出强调作者的怜爱之情。
   二、掌握相关术语
   正如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诗歌的鉴赏离不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等,抒情方式类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描写方式类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等,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掌握术语,在答题时才有针对性。
   三、讲究答题技巧
   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类题型中的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如,对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再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样的思考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法解题,但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由于古人的含蓄,情感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鉴赏景物类诗歌时,可以分为这样两步:一是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在对情景的简述的基础上再深入回答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规范答题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对此,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要掌握“问点”,有的放矢。即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问。以《雨后池上》为例,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在答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哪些内容是动,哪些是静;二是“静”和“动”的关系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只说一、二句写静景,三、四句写动景,既无具体内容又无二者关系,这就不能满足答题要求了。
   其二,要逐点表述,层次分明。答题时常常是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总说(概括)。最好列出一、二、三,分条分点地进行回答,显得条理清晰。语句简明完整,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啰嗦和词不达意。
   其三,要回答全面。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一首诗涉及的对象肯定是多样的。有的比较显性,有的比较隐性,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欧阳修的《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抒发的情感就是多元的:既有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又有眷眷乡思,还有乐观豁达之情。
其他文献
在现代汉语中,往往遇到这样一些语言现象:乍看,似乎不合逻辑或语法不通,但已约定俗成,习以为常,谁也不会曲解。一般语法书上称之为语言习惯,现行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也说“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结果在学生中间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部分学生划不清语言习惯和病句的界限,或错将病句当做语言习惯而放过,或误把语言习惯当病句来修改,使人啼笑皆非。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应该明确现代汉语中的这些特殊语法现象,取消语言习惯这个“编
期刊
蒋兴哥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本文只分析其中之一点——“重利轻别”只为“安身立命”。   对于从小就耳濡目染经商之道的蒋兴哥来说,商人的心理已经根深蒂固。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条件下,商人自然认为牟利高于一切。因此,即使蒋兴哥娶了一个“娇姿艳质”的妻子,彼此相亲相爱,真个“行坐不离,梦魂作伴”,也难断他出外经商之意。终于,兴哥决意要抛下爱妻,到广东做生意。兴哥暗暗收拾行李,临行前五
期刊
在《水浒传》中,林冲的称呼有一个转变。林冲在东京做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时候,人称“林教头”,这个称号,既体现了林冲的官衔,也体现了林冲的地位,从这个称号不难看出林冲威风八面的气度,更能感受到林冲盖世的武艺,真是人如其名,名符其人。然而,当林冲上梁山之后,在梁山好汉众多称号中,林冲却叫“豹子头”。“豹子头”顾名思义就是像豹子一样,豹子是凶悍得让人望而生畏的猛兽,这样一个名称为何加在具有儒将风度的林冲身上
期刊
何为分层?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量体裁衣”。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量力而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和实际水平来调整教学,如果要求过高超出学生的接受限度,会迫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的心理。分层合作教学的概念,有很多种定义,雷术海认为:分层教学是指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依照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层次展开教学。
期刊
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不仅指出了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还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此外,新课标还列举出了建议学生课外
期刊
长期以来的主讲式教学深入骨髓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尽管在意识上,教师知道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放手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实践中并不理想。很多时候,教学“按部就班”地朝既定的方向行进,看似有条不紊,实际上是以结果代替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体验。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教师需要适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亲切
期刊
一、自治城市   (一)关于自治城市的研究。   西方的经济学家及史学家,包括一些国内的史学家,认为中世纪西欧地区的城市是完全自治的。主要著作有皮雷纳著的《中世纪的城市 经济和社会史评论》,在此书的第七章《城市制度》中提出,中世纪城市出现之初,市民阶级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是人身自由,保障商人和工匠可以来往于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并使自己与孩子的人身摆脱对领主权利的依附;其次是他们要求一个特别法庭,这
期刊
一、理论依据   1.国家新课标基本理念:要让课堂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动;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   2.徐州市徐教教研【2013】4号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
期刊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日新月异,如春风和绿叶,给职高语文课堂带来了清爽的气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满堂灌”式的语文教学现状得到了改观,职高语文教学逐步趋于理性化和合理化,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语文基础、职业特性和未来拓展方面的内容。但是,新 “读书无用论” 的滋生以及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得职高学生更多沉溺于网络、手机游戏,他们阅读文本体验的积极性相对滞后。职高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避重就轻”
期刊
“盈”的最基本义是“满”,孕妇腹中一子,足月即落入器皿。可是一旦叠加起来变成“盈盈”,意思就显得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了。   一、美好的样子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女主人公独立楼头,体态娇好。李白《宫中行乐图》:“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 丰姿仪态,“小小”,“盈盈”,有爱怜意。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这两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