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三处”应“浓墨重彩”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r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日新月异,如春风和绿叶,给职高语文课堂带来了清爽的气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满堂灌”式的语文教学现状得到了改观,职高语文教学逐步趋于理性化和合理化,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语文基础、职业特性和未来拓展方面的内容。但是,新 “读书无用论” 的滋生以及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得职高学生更多沉溺于网络、手机游戏,他们阅读文本体验的积极性相对滞后。职高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避重就轻”。注重介绍作者、总结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和大事渲染,但在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能引起学生共鸣之处却轻描淡写。久而久之,教师一直所坚守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了一块鸡肋,讲之无味,弃之可惜。事实上,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三处”应“浓墨重彩”,这样,阅读的课堂才会变得有生气。
   一、于阅读空白处“补白”
   格式塔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由此可见,当人们面对一种空白物的刺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使它完美的“顿悟”——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活动。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无极”之处,作者此刻的审美情感已非文字所能阐述,它是留给读者思考不确定性的意蕴空间,是作者在创作中为了彰显主题有意为之而留出的空白部分。可见,文本中耐人寻味的“空白”,是学生学习中思维火花的碰撞点。这一碰撞点,也是教师、学生、文本的联结点。抓住这一节点,让学生来对文本空白处“补白”,也就成了阅读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补“白”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阅读的完美与否,因此填补文本中的“空白”,需做到“无缝衔接”。“空白”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根有据的。为了使“空白”能够填补完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找理由。如,《项链》这篇课文的结尾借佛莱思节夫人的口,寥寥数字道出项链是假的,在这里,文本就出了空白——听到项链是假的后,玛蒂尔德怎么样了呢?学生此时正在为项链是假的而替主人公叹息时,适时把文本中的空白抛给学生,意犹未尽中他们听到这出乎意料的问题,立即精神振作。学生参与补白,是他们思维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好奇、好强心理的彰显。正因为补白,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上的主体,他们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于阅读生成处“开发”
   预设是指教学前的设计,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和生生之间,在合作、对话、碰撞中,临时生成了超出了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自己课前的预设当作课堂开展的行动指南,而把那些意外的生成当作“异类”,弃之一边,不闻不问。这样严重打击了职高学生主动参与文本阅读的积极性,课堂也就成了一言堂或者是一家谈,学生也就丧失了阅读文本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叶澜提出:“课堂应该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没有激情的行程。”可见阅读课堂上生成和预设并不矛盾,生成不是游离于预设之外的摆设物,而是预设有益的补充,两者相得益彰。
   预设和生成应保持适当的张力,二者的效用才会最大化。所以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在阅读生成处做适度的“开发”。例如,在教学莫言的《卖白菜》这一课中,赏析到坚强、善良的母亲因为我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而流泪的文段时,有一名女生小声地说了一句:“社斗的妈妈不是很傻吗?”这属于课堂预设之外的问题,若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社斗的妈妈不傻”,那将严重挫伤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于是在课堂上就要小心地呵护这一难得的意外生成,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收集讨论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制作了微课《妈妈傻吗?》,用于学生课后学习。这样,意外生成的问题成了学生热议的话题,大家在讨论和学习中,形成了合理的价值观。课堂上一个意外的生成,教师进行适度的开发,不仅使阅读的课堂得到了延伸,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找回阅读的自信提供了一个阶梯。
   三、于阅读疑问处“辨理”
   职高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难免遇到这样的尴尬。阅读课上提出问题,学生不是“鸦雀无声”,就是“目瞪口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越俎代庖,将答案公布于众,草率完成阅读教学。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锦囊妙计”,诸如,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中心句常在文章的首段和末段、比喻在文中的作用等。解决语文阅读的疑问变成了机械的答题模式,阅读何来愉悦和成功的享受呢?对阅读文本中问题的处理,成了阅读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要抓住职高学生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古人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和“思”是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明辨是非的源和本。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疑”和“思”。
   在阅读疑问处真正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应让学生在疑问处辨理。孔子说过:不观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辩疑,这样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其他文献
【文题设计】   当我们感动于大师巨作中一个个人物,当我们惊叹于恢宏历史里一段段故事,我们常常会忍不住幻想,若是书中那些人物存在于现实将如何:阴险狡诈的曹操,美丽可怜的安娜·卡列尼娜,纯洁高贵的茜茜公主,等等,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境遇?我们会忍不住猜测,若历史在某处重现,历史将会变成怎样的现实?   请依据你所熟悉的名著名篇或历史故事,着眼于现实,写一篇故事新编。   【金指巧点】   所谓故
期刊
高三语文复习一般分为三轮,第一轮复习是基础复习,目标是大面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构架。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里最重要的一环,有了一轮复习打下的扎实基础,才能在二轮复习中巩固提高,在三轮复习中实现快速提高。那么,如何搞好高三语文的一轮复习呢?八个字可以概括:灵活安排,系统扎实。   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复习的次序   语文高考总复习一般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论述类
期刊
在现代汉语中,往往遇到这样一些语言现象:乍看,似乎不合逻辑或语法不通,但已约定俗成,习以为常,谁也不会曲解。一般语法书上称之为语言习惯,现行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也说“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结果在学生中间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部分学生划不清语言习惯和病句的界限,或错将病句当做语言习惯而放过,或误把语言习惯当病句来修改,使人啼笑皆非。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应该明确现代汉语中的这些特殊语法现象,取消语言习惯这个“编
期刊
蒋兴哥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本文只分析其中之一点——“重利轻别”只为“安身立命”。   对于从小就耳濡目染经商之道的蒋兴哥来说,商人的心理已经根深蒂固。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条件下,商人自然认为牟利高于一切。因此,即使蒋兴哥娶了一个“娇姿艳质”的妻子,彼此相亲相爱,真个“行坐不离,梦魂作伴”,也难断他出外经商之意。终于,兴哥决意要抛下爱妻,到广东做生意。兴哥暗暗收拾行李,临行前五
期刊
在《水浒传》中,林冲的称呼有一个转变。林冲在东京做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时候,人称“林教头”,这个称号,既体现了林冲的官衔,也体现了林冲的地位,从这个称号不难看出林冲威风八面的气度,更能感受到林冲盖世的武艺,真是人如其名,名符其人。然而,当林冲上梁山之后,在梁山好汉众多称号中,林冲却叫“豹子头”。“豹子头”顾名思义就是像豹子一样,豹子是凶悍得让人望而生畏的猛兽,这样一个名称为何加在具有儒将风度的林冲身上
期刊
何为分层?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量体裁衣”。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量力而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和实际水平来调整教学,如果要求过高超出学生的接受限度,会迫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的心理。分层合作教学的概念,有很多种定义,雷术海认为:分层教学是指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依照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层次展开教学。
期刊
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不仅指出了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还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此外,新课标还列举出了建议学生课外
期刊
长期以来的主讲式教学深入骨髓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尽管在意识上,教师知道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放手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实践中并不理想。很多时候,教学“按部就班”地朝既定的方向行进,看似有条不紊,实际上是以结果代替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体验。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教师需要适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亲切
期刊
一、自治城市   (一)关于自治城市的研究。   西方的经济学家及史学家,包括一些国内的史学家,认为中世纪西欧地区的城市是完全自治的。主要著作有皮雷纳著的《中世纪的城市 经济和社会史评论》,在此书的第七章《城市制度》中提出,中世纪城市出现之初,市民阶级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是人身自由,保障商人和工匠可以来往于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并使自己与孩子的人身摆脱对领主权利的依附;其次是他们要求一个特别法庭,这
期刊
一、理论依据   1.国家新课标基本理念:要让课堂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动;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   2.徐州市徐教教研【2013】4号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