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世纪“自治城市”的再议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ryonec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治城市
   (一)关于自治城市的研究。
   西方的经济学家及史学家,包括一些国内的史学家,认为中世纪西欧地区的城市是完全自治的。主要著作有皮雷纳著的《中世纪的城市 经济和社会史评论》,在此书的第七章《城市制度》中提出,中世纪城市出现之初,市民阶级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是人身自由,保障商人和工匠可以来往于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并使自己与孩子的人身摆脱对领主权利的依附;其次是他们要求一个特别法庭,这样他们就可以一举摆脱他们所属的审判管辖区的繁复以及旧法律的形式主义的程序给他们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的不便;再次,他们要求在城市中建立治安,即制定一部刑法以保障安全;再次他们要求废除与从事商业和工业以及占有和获得土地最不相容的那些捐款;最后他们要求相当广泛的政治自治和地方自治。
   (二)自治城市。
   关于如何才算是自治城市,只有了解了其定义才能进行具体的研究。自治城市Borough,在印欧语系是同源词,译为“堡垒”,是中世纪西欧城市出现的最初形态,后译为“自治市”。莱昂指出:“只有城市自己选举委员会与市镇官员,他们不直接对国王负责时,城市才算真正自治了。” 雷诺兹认为:“从13世纪早期,许多的城镇出现了市长一职,他不像管家与执事。英国的市长从一开始就是纯粹的城市官员,他象征着城市的联合。” 城市的行政自治还表现为城市拥有自己的城市公章,城市公章的出现更加表明了城市作为一个共同体所拥有的认同感。
   二、自治城市再探究
   (一)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称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城市为自治城市是不太稳妥的。马克垚先生在《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第十三章“世纪的城市”中提出对“西欧中世纪自治城市”的研究,希尔顿也更强调封建城市的封建性,他们是封建社会中的实体,而不是外于封建的。马克垚在《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中,也提出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封建性。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上、下)中,也有对西欧城市封建性的论述。论文有朱明发表在《史林》上的《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论文指出中世纪的城市仍然处在一个或多个领主的管辖之下,主教、大主教、修道院长、伯爵、公爵、子爵以及国王等只是让渡一部分权利与城市而达成妥协,但保留了其他更大的权力,如,最高司法权、征税权等,而且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城市都不能不经过领主的同意而自行其是。
   (二)从城市的政权结构来探析中世纪城市的性质。
   以中世纪英国城市为例——
   1.城市中的居民。
   由于英国中世纪时期许多城市是由农村发展而来的,大都带有农业的性质,所以中世纪城市建立之初,城市里的居民是分布于各种阶层的,有商人,有骑士,有农民,还有封建贵族。但并非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就是市民,在中世纪的英国,市民是一种身份概念,指的是居住在城市里、身份自由、有领地的人。在有些地方还得加上财产限制,最初想获得城市的市民权并不艰难。13世纪伦敦的情况,想要获得市民权由三种途径:第一,合法地出生于本城市;第二,通过做学徒来取得市民权;第三,缴纳一笔钱获得市民权。后因行会的发展,非本行会成员的后代不得成为学徒,市民的资格也就没有那么好拿了。
   2.城市的政权组织。
   12世纪之前城市的管理机构还不够成熟,以最大的城市伦敦为例,这时伦敦还有人民大会,大会决定重要事件或祝贺重大节日或庆典。而日常的管理工作和事物则由每周召开的小型会议决定,他们也有一定的司法权力,即当时的城市还有公社的残留。
   12世纪起,西欧历史上发生了所谓的城市公社运动,许多城市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由或者自治。当时,英国的城市是只属于国王的,国王为了获得他需要的金钱,很愿意把自治权或自由赐给城市。但就算城市已经取得了自治权,但也离不开国王的控制。国王对城市的态度,主要是看他们在他和封建主的斗争中站在那一面,所以也很难说城市和国王结成了反封建联盟。城市和国王的矛盾,虽然错综复杂,但主导的仍然是利益和金钱的分配。
   3.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里的掌权者大多是有钱的大商人,他们与国王和大封建主关系密切,利益往往是相通的。这时候的城市大多是工商业城市,又有一定的自治权利,因此,除了执行国王的经济政策外,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政策。
   首先,城市大都追求在商业上的优先权,所以城市内部的贸易保护主义十分盛行,对生产者包括农民下层阶级是十分不利的。其次,管理者对行会的政策是比较复杂的,对手工业行会往往会加以限制和监督。再次,城市上层的掌权者往往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造成税收不公,专门剥削低层次的农民或帮工,而且城市法庭主持会议的人长期不开庭,税款被盗用十分普遍,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中世纪时期获得自治的城市大多是比较重要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而这种城市很难与国王与国家彻底分立,他们大多都处于国王的控制之下。
其他文献
上了很多年学,遇到了很多老师。老师的性情习惯和方式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这么多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已悄然远去,那时的情景也日益模糊,很多老师的音容笑貌也都不似往日那样清晰了,往时的记忆已被时光的流水冲刷殆尽,然而有一位老师却清晰如常。   对我触动最深的便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马老师——如今早已退休,头发花白,背也微驼,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暮年老人了。时至今日,我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仅在回娘家时
期刊
语文教师感慨“语文难教”,学生对语文没兴趣,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晚自习,学生忙得热火朝天,就不见主动看语文的;布置了作业,许多学生都不怎么愿意写,即使写了,很多也是敷衍了事。学生还私下议论“语文难学”,用功了也成效不大,很难在短期内提高成绩。罗森塔尔效应对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教学现状   1.从语文教师角度看:   为了上好每
期刊
【文题设计】   当我们感动于大师巨作中一个个人物,当我们惊叹于恢宏历史里一段段故事,我们常常会忍不住幻想,若是书中那些人物存在于现实将如何:阴险狡诈的曹操,美丽可怜的安娜·卡列尼娜,纯洁高贵的茜茜公主,等等,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境遇?我们会忍不住猜测,若历史在某处重现,历史将会变成怎样的现实?   请依据你所熟悉的名著名篇或历史故事,着眼于现实,写一篇故事新编。   【金指巧点】   所谓故
期刊
高三语文复习一般分为三轮,第一轮复习是基础复习,目标是大面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构架。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里最重要的一环,有了一轮复习打下的扎实基础,才能在二轮复习中巩固提高,在三轮复习中实现快速提高。那么,如何搞好高三语文的一轮复习呢?八个字可以概括:灵活安排,系统扎实。   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复习的次序   语文高考总复习一般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论述类
期刊
在现代汉语中,往往遇到这样一些语言现象:乍看,似乎不合逻辑或语法不通,但已约定俗成,习以为常,谁也不会曲解。一般语法书上称之为语言习惯,现行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也说“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结果在学生中间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部分学生划不清语言习惯和病句的界限,或错将病句当做语言习惯而放过,或误把语言习惯当病句来修改,使人啼笑皆非。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应该明确现代汉语中的这些特殊语法现象,取消语言习惯这个“编
期刊
蒋兴哥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本文只分析其中之一点——“重利轻别”只为“安身立命”。   对于从小就耳濡目染经商之道的蒋兴哥来说,商人的心理已经根深蒂固。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条件下,商人自然认为牟利高于一切。因此,即使蒋兴哥娶了一个“娇姿艳质”的妻子,彼此相亲相爱,真个“行坐不离,梦魂作伴”,也难断他出外经商之意。终于,兴哥决意要抛下爱妻,到广东做生意。兴哥暗暗收拾行李,临行前五
期刊
在《水浒传》中,林冲的称呼有一个转变。林冲在东京做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时候,人称“林教头”,这个称号,既体现了林冲的官衔,也体现了林冲的地位,从这个称号不难看出林冲威风八面的气度,更能感受到林冲盖世的武艺,真是人如其名,名符其人。然而,当林冲上梁山之后,在梁山好汉众多称号中,林冲却叫“豹子头”。“豹子头”顾名思义就是像豹子一样,豹子是凶悍得让人望而生畏的猛兽,这样一个名称为何加在具有儒将风度的林冲身上
期刊
何为分层?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量体裁衣”。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量力而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和实际水平来调整教学,如果要求过高超出学生的接受限度,会迫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的心理。分层合作教学的概念,有很多种定义,雷术海认为:分层教学是指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依照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层次展开教学。
期刊
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不仅指出了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还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此外,新课标还列举出了建议学生课外
期刊
长期以来的主讲式教学深入骨髓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尽管在意识上,教师知道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放手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实践中并不理想。很多时候,教学“按部就班”地朝既定的方向行进,看似有条不紊,实际上是以结果代替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体验。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教师需要适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亲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