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题嬗变及备考策略研究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t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的考察从古流传至今,一直都非常重要。文言文的题型一直在不断变化,近些年来文言文的题型趋于稳定,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注意积累与训练,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从文言文考题的变化和如何针对文言文考试的变化去进行备考加以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 变化 备考策略
  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演变过程
  文言文试题最初产生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后来经过一系列演变,文言文试题在高考中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形式。1977年以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其中《考试说明》对于文言文的命题形式和内容有了具体要求。2009年新课标开始实行,文言文在高考试卷中的内容和难度都有了变化。贵州省高考是在2013年采用的新课标卷,相比之前的大纲卷,文言文试题对于高考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了。下面就从高考文言文内容、形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文言文试题的变化。
  从高考文言文命题的内容上来说,都是取材于一些较为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虽然内容一直在变化,但是整体形式只是在稳定的基础上稍加创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察是培养学生在平时独立读懂一些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我们怎么样判断浅易文言文呢?它并不是指简单难度的文言文,中等难度的文言文也在浅易文言文的范围之内;文言文采用的词汇都是文言文的常用和较常用词汇,非常用词语出现机会较少,此外一些专业术语也很少出现;文言文的体裁都是叙事、写景、抒情、说理等常见形式;文言文的阅读无需一定的背景就可以读懂。以上是判断浅易文言文的标准。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文言文考题受国外影响,出现了选择,但是从1980年以后,文言文不再有选择题,出现了大量的填空、标点文段、解释词语、文段的题型,甚至还出现了文言文附加题,文言文题的难度逐年上升。1983年,第一次出现了文言文默写,1985、1986年的文言文题量较多恢复了选择题型,并且文言文的难度很大。1996年考纲与1997年考纲,1997年文言文阅读的第四题变为第三题,将原有的五条内容变为两条表达,增加了考察作者观点态度的题,文章的虚词由42个变为30个。1999年,文言文虚词由30个减少到26个,特殊句式删掉了疑问句。2000年,文言虚词中把1999年删掉的“虽、因、犹、哉”又增加回来;句法中,疑问句又增加回来;“分析文章”改为“分析综合”,将原来的“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改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由此可以看出考试的标准有所提高。2001年,常见文言虚词去掉了“安、但、耳、故、或、既、虽、遂、已、哉”,恢复一个词“因”,加入一个词“与”;句式中又删除了疑问句。2002年,“文言文阅读”改为“古诗文阅读”,“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改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2003年,“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改为“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有所降低,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后面增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2004年,鉴赏评价的第二小点中,“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到了2005年以后,文言文考题的调整趋于稳定,基本上不再有大的改动,其中2009年和2010年古代诗文阅读由第“三”题变为第“二”题,并增加了一条识记,是新内容。贵州省高考是2012年以后采用的新课标卷,近几年新课标题型的内容趋于稳定,分值都是19分左右,题型都是考察学生对于虚词、文章重点句子以及对于文章整体性的把握。每年的考题都是稳中有变,变中有新。
  二、给予高考文言文备考的一些建议
  由于现今的考试制度的限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都会教学生采取跳读、以题代文的形式去进行,这样会造成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全面。
  (一)要在课程上对于文言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应根据《考试说明》、语文的考试大纲,并且结合新课标理念进行合理安排的教学,并且引起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重视。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90后”“00后”,他们对于文言文接触得较少,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于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为同学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一定的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与积累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高考文言文对于词汇的考察主要是对一些常见虚词、实词词义、特殊句式、语句理解的考察,所以平时应注重对于课内文言文的学词和积累。同学们如果平时将自己见过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有意义的识记,在考场上就能将自己的所学快速地反应,以达到能够理解文章和解题的能力。平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该通过文章的精读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只有平时经常训练、独立思考,才能对一些没见过的词语进行判断,达到独立理解的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答题策略和技巧
  有些同学在做文言文题的时候,想要将文章一字一句地全部读懂,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一旦遇到问题,就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答题。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进行一个粗读,大多数文言文都是一些叙事类文言文,因此学生应该弄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等,文言文试题主要是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张冠李戴或者过度推断,只要我们能够掌握这些信息,就能够提高做题的准确性。接下来就是对于一些具体词义的判断,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平时的积累,然后通过文章前后语句和段落去判断词语的具体意思,将所理解的词语的语义带回原文进行匹配,看看前后意思是否连贯。同时,学生在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时,可以通过对练习题的揣摩,进而分析词义。
  (四)对于文章段落和语句的分析
  对于文章段落和语句的分析基于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能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因果联系。最后要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审题时要仔细,分清文章考察的是整体还是部分,如果考察的是部分,就要对照原文,避免出错,如果是整体,就要对全文有一个把握。最后要对自己所做的题有一个校对的过程,以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因审题而发生错误。
  在掌握了一定的实词和虚词以及解题技巧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教师需要为学生精心准备100篇左右的文章,用不同体裁与风格的文章对学生加以训练,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通过精读精炼,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以上就是针对高考文言文考题的变化所进行的一些备考建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高考的题型如何变化,只要我们认真准备,注意平时的积累与训练,以不变应万变,就能达到取得理想成绩的目的。但是这一定离不开同学老师的全力配合。贵州省高考成绩在全国属于落后地位,所以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努力,使得贵州高考的语文成绩尽快提升。
  三、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贵州省高考文言文考题的变化发现,文言文的考察重点是实词虚词的词义、语句的理解、全文的把握以及文章的解题技巧及能力,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积累和训练的。只要学生与教师配合,教师在课上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精读一些典型文章,并注意学生在平时的积累和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有能力上的提升,在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利娜.1990~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中的文言文试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班文冲.2014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特点及教学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03).
  [3]黄贺菊.2009-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研究与反思[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高考文言文考题嬗变及备考策略研究——以贵州高考为例”(项目编号:2016JD0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坤艺,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其他文献
1.每次想起故乡,就会想起那口老井和老井里清冽甘甜的井水。小时候,大人们用扁担挑着两个水桶,用井上辘轳带着麻绳吊着桶,吱吱呀呀地绞到井底,再吱吱呀呀把汲满水的桶绞上来,水桶随着轻盈步伐而轻轻晃动,留下一串串调皮的水花……等的工夫,男人们抽锅旱烟袋,说说一年庄稼的收成;女人们凑在一起,聊聊收音机里听来的新闻趣事;小孩子们嬉戏打闹,快乐奔跑。即使一些不挑水的人,也会来老井旁聚聚,隔几天不来,心里就会觉
期刊
春的感怀  悄悄的,你还是来了。  你来到公园里,来到小河旁,  树木盛开了鲜艳的花朵,  绿草吐露着醉人的芬芳;  你来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爱美的女孩子们换上了初夏的衣裳,  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光”;  你来到旅游景点,  游人们纷纷拿起手机,  记录下依偎在你怀里的时光。  春暖、夏华、秋实、冬藏,  四季轮回,无法阻挡。  让我们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去感受、去倾听,更要去书写人生
期刊
童年的歌  唱起童年那首难忘的歌  歌声 飘过我家门前那条小河  河水 轻轻地泛着微波  像一件件往事 流进我的心窝  童年 永远是最难忘的歌  风儿 轻轻地唱  我们 慢慢地和  时光像云彩一样悄悄划过  歌声 已缓缓摇过岁月的河  秋天里的童话  站在深黄色的秋风里 期待  最初 有些疑惑  踩在黑黝黝的土地上 沉思  慢慢地 开始明白  醉在不曾醒来的梦中 神往  终于 释然开朗  那远处连
期刊
村庄通往县城的路上,老磨头儿走来了。他精明,小巧,两手反剪在背后。弓腰,碎步,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自从两个月前他把自家的那头“懒驴”卖给张屠夫那会儿起,就开始盘算着再买一头勤快而且省料的好驴。从此逢集必到,可一直没能如愿。村人打笑他说:“怪不得人们都叫你老磨头儿,你还真是够磨叽的,集市到你家成了一盘磨,莫非还要转到大秋收完再买不成?”老磨头儿默不作答。心想,要是到秋后,那可就亏大发了,等于
期刊
我经常听老人讲高家坳的故事,高家坳有个老猎,老猎有一个儿子叫小栓。老猎凭借着一支百发百中的猎枪,维持两个人的生计。  这一天,老猎又背上猎枪,冲着高家坳老山凹大雪窝子扎了进去。  老山凹里,一溜新踩过的脚印吸引了老猎,这脚印就像一串寒冬里孤独而饱含生命韧力的梅花,寂静地开在白雪里,漫长地刺破雪窝深处,一只母狼舔着小狼,出现在“梅花”尽头。  老猎举起的黑通通的枪口,吞没整个母狼的全部身形。老猎扣动
期刊
“70后”出生的农村孩子,都有着那段被烙印在脑海里的记忆——青葱岁月,都会感触过这样或那样的忧伤,说不定会被哪一架藤蔓缠绕于心,或在哪一簇荆棘上感受到了疼痛。时光荏苒,总以为自己还年少轻狂,不经意间,数十年过去,于我是有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潜居我的大脑沟回里,无法抹去,那一段段五味杂陈的往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风终于吹到了东北。全村老百姓齐聚生产队大院里,生产队老队长主持着分家大会。这个“老
期刊
诗是一种表达。  其实歌也是一种表达,舞也是一种表达,建筑也可以说是一种表达,人的一颦一笑和肢体动作都可以成为一种表达。  但诗歌是一种运用语言表达完成文学性的艺术。  以语言为基本媒介,以语言方式存在的文学样式不只有诗,还有小说、广义散文等。但诗之于小说、广义散文等,在语言表达上,除了讲究韵律节奏和分行排列的形式外,还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突出运用语言变异、扭曲及其形式的遮
期刊
摘要:多元化价值的世界催生出多元化的审美,多元化的审美致使“以丑为美”的审美价值观大行其道。本文在“化丑为美”的论辩与剖析其形成原因中,定义与确证“以丑为美”,并在分析《第二人》中揭示“以丑为美”背后的隐秘心理。  关键词:以丑为美 审美观 《第二人》  “以丑为美”作为多元审美价值观中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定义体系;同时作为一种大肆流行的审美价值观,“以丑为美”亦有其产生的独特原因。因此,对于“以丑
期刊
摘要:孤独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因为孤独而冷漠,因为冷漠,所以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沦为想象。王苏辛是“90后”女作家,有着女性天生的敏感,孤独是她想象世界的方式,也是她笔下人物的生存方式。本文力图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情节、人物形象等角度分析王苏辛文学世界的想象方式。  关键词:《白夜照相馆》 王苏辛 孤独  当手机成了人们的沟通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了张国荣的一首歌——《这么远那么近》。移动通讯拉近
期刊
摘要:武松是《水浒传》中著名的打虎英雄。千百年来,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武松英勇刚毅、正直仗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不过在光辉的形象之下,武松也有一些劣习,如蛮横、虚荣、嗜杀等。同时,武松的性格在小说前后也有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水浒传 武松 刚猛 蛮横  武松是整部《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大闹飞云浦、夜走蜈蚣岭等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可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