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丑为美”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化价值的世界催生出多元化的审美,多元化的审美致使“以丑为美”的审美价值观大行其道。本文在“化丑为美”的论辩与剖析其形成原因中,定义与确证“以丑为美”,并在分析《第二人》中揭示“以丑为美”背后的隐秘心理。
  关键词:以丑为美 审美观 《第二人》
  “以丑为美”作为多元审美价值观中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定义体系;同时作为一种大肆流行的审美价值观,“以丑为美”亦有其产生的独特原因。因此,对于“以丑为美”的剖析有助于更加理性看待这一审美观存在的“价值”。
  一、“化丑为美”与“以丑为美”之辩
  老子曾在《道德经·二》中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丑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美”,产生了“美学”,形成了“审美”,而与此同时,“丑”似乎被逐出了历史视野,再难见到它的面目。直到现代主义大师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将“丑”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并“化丑为美”,“化丑为美的实质,即丑的形象因被惟妙惟肖地模仿而引起我们的审美快感。应当注意的是,丑的形象并不因此就成为美的形象,引起我们快感的是由技巧、色彩和音律等在丑的形象上所创造的美的因素、所增添的美的光彩,所以,化丑为美不是把丑刻画成美,而是把丑刻画得美,或者说美丽地刻画丑。”“化丑为美”是一种转化,一种艺术,一种将丑描摹得美的技艺,而并不是将丑的东西变成美的,丑的本质不变,而是人在其中增添主观的审美意识,来发现美。而“以丑为美”则是“对‘化丑为美’的审美观的实际否定”,这种缺乏作家主观审美关照的“丑”,最终呈现的仅仅是丑的形象、丑的事物的本质,它无法上升为美,而它能吸引人之处的只有感官的刺激。
  二、审美缺失 美丑混淆
  中国的审美观始终与道德观相互缠绕,受到道德很大的影响。现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以德治国”的国家,道德监督着人们自律,控制着全体人民的内在,法治仅起着辅助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的来临,内在道德自律已是强弩之末,迅速进行的法制改革,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道德之治。法治的不健全与道德的全然抛弃造成了两种体系的相撞,两败俱伤,致使中国处于一个“两不管”的境地。多样化的价值观的同时存在,造成了多样化审美价值的产生。而审美价值标准的缺失,美丑界限的模糊、混淆,又致使“以丑为美”风潮的大肆流行。文学作品作为审美表达的重要手段,代表着作家独特的审美价值观,但在“以丑为美”的风潮影响下,有许多作品出于引人眼球、引起“关注”、获得“荣耀”的目的,混淆“美丑”界限,将乱伦、怪癖、便溺、腐烂、极刑等进行大肆的描写,将色情、暴力等元素无限制地渲染,将“以丑为美”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趋之若鹜。
  三、美兮 丑兮
  不同于“50后”“60后”的成长环境,“80后”作家王威廉在商品大潮席卷的环境下成长,与传统资源有着天生的疏离感,面对混乱的审美观,盛行的“以丑为美”风潮,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中篇小说《第二人》中,“那是一张彻底毁灭的脸!脸皮像烧变形的白色橡皮样地堆积在一起,满是褶皱,那些褶皱不同于老年人的皱纹,它们的方向是随意的,将脸部随机切割为不同的形状,狰狞如恶鬼,他的两颗小眼睛有着老鼠样的黑亮,从不规则的眼裂中逼视着我……”在这段狰狞、丑陋的描写中,我们无法发现“鬼脸”所体现出的任何的美,有的只是文字转化为想象后的恐怖画面。但是作者却发现了人们在这张脸上所感受到的“美”,那就是“脸还有个特性,在我看来那或许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威慑性,威慑滋生的恐怖,恐怖滋生的权力。你在小说中表达了权力对脸的塑造,但是你却没想到脸也可以获得权力,这才是脸最奇妙的地方”。作品中的“我”代表着无数的普通人,当平凡地挣扎着生活的“我”看到大山因为这张“鬼脸”而享受到“极富生活”时,心中升腾起的复杂滋味——不完全是恨:恨老天不公,让这样一个“鬼脸人”过上这样“非人”的生活;更多的是羡慕,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这样的权力与成功,即使这样的成功以毁容为代价,也甘之如饴。王威廉用他的审美观挖掘出人性在权利与成功欲面前的扭曲状态,他的丑的极致描写引申,恰恰不是他自己的审美观,而是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与审美观,是现代人的“以丑为美”。
  “以丑为美”的审美观在当代文学中形成的潮流,是时代与历史的偶然产物,在突破期激进高温的逐渐冷却后,必然会进行全面的审视与反省,必然会进行审美价值的重估,“以丑为美”终将转化为“化丑为美”。
  参考文献:
  [1]陈本益.西方诗歌的“化丑为美”并非“以丑为美”[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
  [2]王威廉.第二人[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2(03).
  (作者简介:金玉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如果人生是一幅画,那定是一幅风姿撩人、斑斓耀眼的画。  我是一个平凡的少年,有梦想有追求。我相信,在我人生的画板上,即便是寥寥数笔,简单而非锦上添花,那也是不会让我失望的点睛之笔。虽然,我还不知道该如何给这幅画增添新的色彩,但在叹息自己能力不足之余,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学习“绘画技巧”,就一定会把这幅画描绘成我喜欢的样子。哪怕有时候仅仅只是添了那么一笔或者只是上了另一种单色,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成
期刊
落子  雨水还在敲打窗棂  我拈起一枚棋子  却久久不能落下  这深思熟虑的假动作  江山锈死其中  这棋子的棋子  有谁见过你真正的面目  也许  只需“啪”的一声  “啪”的一声,我已是十恶不赦的  刽子手  但从未有过一局  在我抽身后,能如此长久地  长久地摆放  死棋  从清醒中清醒。除了歇斯底里,  请再为我放把椅子。  剩下的日子,我要用一局棋去完成。棋子慢慢移动,慢慢死去。  天空
期刊
我用一生穿过一座城市  我是一个地道的乡下人  血统并不高贵  在十八岁的时候为某个城市砌过砖盖过楼  现在叫农民工  也曾经被人喊过盲流  乡下人一生都在仰望一座城市  我也正穿行其中  驮着候鸟一生的疲惫  乡下人在城里的一生  不是城里人的一生  他只是穿城而过  就像穿城而过的蝲蛄河  我用一生穿过一座城市  终将回到原点  回到大麦疯长的故乡  力图还原  在曾经的土地上失落的真相  想
期刊
1.每次想起故乡,就会想起那口老井和老井里清冽甘甜的井水。小时候,大人们用扁担挑着两个水桶,用井上辘轳带着麻绳吊着桶,吱吱呀呀地绞到井底,再吱吱呀呀把汲满水的桶绞上来,水桶随着轻盈步伐而轻轻晃动,留下一串串调皮的水花……等的工夫,男人们抽锅旱烟袋,说说一年庄稼的收成;女人们凑在一起,聊聊收音机里听来的新闻趣事;小孩子们嬉戏打闹,快乐奔跑。即使一些不挑水的人,也会来老井旁聚聚,隔几天不来,心里就会觉
期刊
春的感怀  悄悄的,你还是来了。  你来到公园里,来到小河旁,  树木盛开了鲜艳的花朵,  绿草吐露着醉人的芬芳;  你来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爱美的女孩子们换上了初夏的衣裳,  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光”;  你来到旅游景点,  游人们纷纷拿起手机,  记录下依偎在你怀里的时光。  春暖、夏华、秋实、冬藏,  四季轮回,无法阻挡。  让我们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去感受、去倾听,更要去书写人生
期刊
童年的歌  唱起童年那首难忘的歌  歌声 飘过我家门前那条小河  河水 轻轻地泛着微波  像一件件往事 流进我的心窝  童年 永远是最难忘的歌  风儿 轻轻地唱  我们 慢慢地和  时光像云彩一样悄悄划过  歌声 已缓缓摇过岁月的河  秋天里的童话  站在深黄色的秋风里 期待  最初 有些疑惑  踩在黑黝黝的土地上 沉思  慢慢地 开始明白  醉在不曾醒来的梦中 神往  终于 释然开朗  那远处连
期刊
村庄通往县城的路上,老磨头儿走来了。他精明,小巧,两手反剪在背后。弓腰,碎步,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自从两个月前他把自家的那头“懒驴”卖给张屠夫那会儿起,就开始盘算着再买一头勤快而且省料的好驴。从此逢集必到,可一直没能如愿。村人打笑他说:“怪不得人们都叫你老磨头儿,你还真是够磨叽的,集市到你家成了一盘磨,莫非还要转到大秋收完再买不成?”老磨头儿默不作答。心想,要是到秋后,那可就亏大发了,等于
期刊
我经常听老人讲高家坳的故事,高家坳有个老猎,老猎有一个儿子叫小栓。老猎凭借着一支百发百中的猎枪,维持两个人的生计。  这一天,老猎又背上猎枪,冲着高家坳老山凹大雪窝子扎了进去。  老山凹里,一溜新踩过的脚印吸引了老猎,这脚印就像一串寒冬里孤独而饱含生命韧力的梅花,寂静地开在白雪里,漫长地刺破雪窝深处,一只母狼舔着小狼,出现在“梅花”尽头。  老猎举起的黑通通的枪口,吞没整个母狼的全部身形。老猎扣动
期刊
“70后”出生的农村孩子,都有着那段被烙印在脑海里的记忆——青葱岁月,都会感触过这样或那样的忧伤,说不定会被哪一架藤蔓缠绕于心,或在哪一簇荆棘上感受到了疼痛。时光荏苒,总以为自己还年少轻狂,不经意间,数十年过去,于我是有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潜居我的大脑沟回里,无法抹去,那一段段五味杂陈的往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风终于吹到了东北。全村老百姓齐聚生产队大院里,生产队老队长主持着分家大会。这个“老
期刊
诗是一种表达。  其实歌也是一种表达,舞也是一种表达,建筑也可以说是一种表达,人的一颦一笑和肢体动作都可以成为一种表达。  但诗歌是一种运用语言表达完成文学性的艺术。  以语言为基本媒介,以语言方式存在的文学样式不只有诗,还有小说、广义散文等。但诗之于小说、广义散文等,在语言表达上,除了讲究韵律节奏和分行排列的形式外,还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突出运用语言变异、扭曲及其形式的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