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段青葱岁月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p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后”出生的农村孩子,都有着那段被烙印在脑海里的记忆——青葱岁月,都会感触过这样或那样的忧伤,说不定会被哪一架藤蔓缠绕于心,或在哪一簇荆棘上感受到了疼痛。时光荏苒,总以为自己还年少轻狂,不经意间,数十年过去,于我是有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潜居我的大脑沟回里,无法抹去,那一段段五味杂陈的往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风终于吹到了东北。全村老百姓齐聚生产队大院里,生产队老队长主持着分家大会。这个“老倌”,在村里还是很有威望的。他提出的想法几乎都是合情合理的,没有人反对。
  村里的马匹、耕牛、手扶拖拉机等都贴了标签,基本上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父亲从小不喜欢牛马,他在生产队宁可干农活,也不去当车老板子使唤牲畜。
  自小看的露天电影,经常有主角骑着高头大马英姿飒爽的镜头,又酷又帅的影视形象,让很多人心里痒痒。很多人都想靠近这些高头大马,甚至有骑上马跑上一圈的奢望。
  我在内心里对牛马也是极其恐惧的。在村里,和我同岁的一个伙伴非常喜欢牛马,他很小就泡在生产队队部,整日和饲养员混在一起,帮助人家喂草料,饮水,放牧。有一天,他被一头发怒的老黄牛用犄角在下颌处豁开一道口子,好险要了他的小命。
  父亲如愿以偿地和叔叔合伙抓阄,抓到了村里最先进的农耕工具——手扶拖拉机。它是一度被村民认可的小“铁马”,能趟地、翻地、运输等,功能齐全,无需草料,无需日夜伺候,相比牛马大牲畜的管理要省心得多了。
  土地分了,农具、生产资料甚至一草一木,所有的家底都分了,分了个彻彻底底,分了个干干净净,分了个凄凄凉凉。昔日的生产队队部,会聚集很多村民,唠家常,侃大山,打扑克……生产队的剃头匠,会不收一分钱地为村里的老少爷们理发,刮脸,边给小孩剪着发,边和孩子逗着乐子……
  随着时光的流转,人们开始使用农药,劳动力逐步从农田里解放出来。有的人开始走出村庄到城里打工,有的人买了私家运输车,甚至还有人买了大卡车。村里李老三的表舅哥就买了一台解放牌大卡车。李老三就跟着表舅哥到不远的镇里搞运输,因为他舅哥家离镇里远,每天回来都住在李老三家。
  时间久了,村民又开始滋生出那种狭隘的仇富思想,看着人家忙得风风火火的,看着人家大卡车嘀嘀嘀地开着,心里就不是滋味。于是有人就没头没脑地造谣:李老三的媳妇长得漂亮,和她有钱的表哥搞破鞋。这一传扬可是不得了,立马成了村里的头号新闻,而且,大家都信以为真!
  一些村民像是揪斗犯人一样,把李老三的表舅哥按在地下,非得逼着人家承认和他的表妹有不正当关系,扑上去一顿拳打脚踢,打得李老三的表舅哥鼻口蹿血,满头是包。李老三的老婆吓得在炕上号啕大哭,李老三一次次冲上去阻止那些打人的村民,都被一次次拖走,他嘴里不住地喊着:“我是他妹夫,有没有那回事,我还不知道吗?你们快住手吧,要出人命的,你们这是听谁造的谣啊……”好事儿的村民打完了人不算,还把人家用绳子五花大绑,说是送往镇里公安局处理。自此,村里的大卡车消失了,李老三家在村里也没住多久,就窝窝囊囊地举家搬迁了。
  父亲见养车挣钱,就买回了一台农用28拖拉机。因为这车马力大,车身大,不但能满足我们自家的使用,还能在村里代耕一些土地,并且能到镇里搞运输。
  算盘子打得倒是不错。然而,事与愿违。在那个万元户还没有的年代。父亲投入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贷了款,信誓旦旦地指望着车轱辘一转,钱就挣来。自从父亲的这头“铁牛”买回来,不是换零件,就是出事故,让我家欠债累累,立刻由村里的“富裕户”变成了贫困户。父亲脑子一根筋地坚持:就不信翻不了身!最后,年年奢望着发财,债务就愈来愈多。
  母亲整日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多次劝说父亲把车卖掉,都无济于事。父亲每次出车,无论再晚,母亲都要等他回来,直到看见车影心才算落了地。有时候听见风声,误以为是车声,会条件反射像弹簧一样猛地从炕上跳下地来,然后,发现是错误后,便唠唠叨叨地:都几点了还不回来,都几点了还不回来……
  母亲是给吓怕了。那年,母亲正在地里干农活,父亲出车搞运输,从镇里传来信,说父亲的拖拉机撞到人了,出了事故。母亲天生胆小,当时吓得背过气去,身边的人掐着人中穴把母亲唤醒。这个事故对那个本来就煎熬的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父母心里都有抹不开的阴霾,日子过得一日不如一日,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债主不离家门,母亲有时候被逼得直哭,恨不得要给人家下跪。父亲有时候借酒消愁,可是愁更愁,酒喝多了,开始欺负孱弱的母亲和两个躲在外边不敢回家的孩子。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是酸酸的,让人难以释怀。
  因为贫困,所以我和弟弟就到村里有钱人家看电视。村里能买得起电视的人家还不是很多,我们看电视的这户人家,每天都要拥挤很多人,当时热播的《射雕英雄传》让大伙儿废寝忘食。人最多的时候,甚至踩翻了人家的锅台。
  慢慢地,村里的电视愈来愈多,红砖房也多了起来。我家仍住着低矮的茅草房,还是没有电视,父亲还是经营他的大破车,过年的年货钱还得父亲厚着脸皮出去借,父母还要苦口婆心地应付着络绎不绝的债主。
  直到毕业后,我分配到了农场工作,不但挣了工资,还利用闲暇之余承包了几百亩水稻田。妻子开了一个珠脑算幼儿园,家境逐年变好。我把参加工作的第一笔工资,邮寄给了母校小吃部的善良的阿姨,不但还清了欠款,而且故意多寄了几百元钱,以表谢意。这一份恩情,我会一辈子铭记于心的。
  去年,我回了老家,目睹了眼前的一切:村里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养猪的猪粪堆积在各家门口,无人清理,粪污横流,蛆虫乱爬,臭气熏天;老屋几乎房倒屋塌,满院荒草;村里一半的房屋成了空巢,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妇女儿童;村里原来的自来水管全部报废,因为多年的恣意养殖,地下水严重污染,各家的小井水,已经危害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据村里人介绍,小小的村庄,每年都会有人死于癌症、血栓、心梗等疾病。我的叔叔至今生活在这个村子,婶子也得了癌症,一家人是悲痛不已。
  看到这些,我的内心情不自禁地泛起一阵阵凄凉……
  回来后,我经常在梦中梦见故乡:“喜看稻黍麦千浪”,村东边的那条小河更加旖旎,门前的那排老榆树更加葱郁,我家的小茅屋变成了一栋美丽的别墅庄园,村里的父老乡亲都过上富裕生活,脸上都堆满了幸福的微笑……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馆业余团队培养和建设是其不可缺失的一项职能,本文试就怎样从业余文艺团队的资源整合、品牌运行、制度建设上探索出新机制,扩大其影响和辐射,使文化馆在完成辅导、培育业余文艺队伍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  关键词:少儿艺术团 整合资源 品牌建设  文化馆是国家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体现政府导向和群众文化权利的主要阵地和主力军,理
期刊
走进闵浩焕老人的鸟林,也走进了他那林中的家。正值下午五时,正是白鹭归巢的高峰时段。迈上三层小楼观台,一群群白鹭正遮天蔽日般从头顶压来,整片森林仿佛霎时被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覆盖。挤挤挨挨的树冠上早已鸟声喁喁。  在武进嘉泽“国家二级鸟类保护区”,我们见到了园主人——闵浩焕老人,他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在这里守候已整整二十八年。鸟儿从开始的几只,发展到了如今的十万余只,数字里已足见他的汗水与心血。  每
期刊
如果人生是一幅画,那定是一幅风姿撩人、斑斓耀眼的画。  我是一个平凡的少年,有梦想有追求。我相信,在我人生的画板上,即便是寥寥数笔,简单而非锦上添花,那也是不会让我失望的点睛之笔。虽然,我还不知道该如何给这幅画增添新的色彩,但在叹息自己能力不足之余,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学习“绘画技巧”,就一定会把这幅画描绘成我喜欢的样子。哪怕有时候仅仅只是添了那么一笔或者只是上了另一种单色,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成
期刊
落子  雨水还在敲打窗棂  我拈起一枚棋子  却久久不能落下  这深思熟虑的假动作  江山锈死其中  这棋子的棋子  有谁见过你真正的面目  也许  只需“啪”的一声  “啪”的一声,我已是十恶不赦的  刽子手  但从未有过一局  在我抽身后,能如此长久地  长久地摆放  死棋  从清醒中清醒。除了歇斯底里,  请再为我放把椅子。  剩下的日子,我要用一局棋去完成。棋子慢慢移动,慢慢死去。  天空
期刊
我用一生穿过一座城市  我是一个地道的乡下人  血统并不高贵  在十八岁的时候为某个城市砌过砖盖过楼  现在叫农民工  也曾经被人喊过盲流  乡下人一生都在仰望一座城市  我也正穿行其中  驮着候鸟一生的疲惫  乡下人在城里的一生  不是城里人的一生  他只是穿城而过  就像穿城而过的蝲蛄河  我用一生穿过一座城市  终将回到原点  回到大麦疯长的故乡  力图还原  在曾经的土地上失落的真相  想
期刊
1.每次想起故乡,就会想起那口老井和老井里清冽甘甜的井水。小时候,大人们用扁担挑着两个水桶,用井上辘轳带着麻绳吊着桶,吱吱呀呀地绞到井底,再吱吱呀呀把汲满水的桶绞上来,水桶随着轻盈步伐而轻轻晃动,留下一串串调皮的水花……等的工夫,男人们抽锅旱烟袋,说说一年庄稼的收成;女人们凑在一起,聊聊收音机里听来的新闻趣事;小孩子们嬉戏打闹,快乐奔跑。即使一些不挑水的人,也会来老井旁聚聚,隔几天不来,心里就会觉
期刊
春的感怀  悄悄的,你还是来了。  你来到公园里,来到小河旁,  树木盛开了鲜艳的花朵,  绿草吐露着醉人的芬芳;  你来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爱美的女孩子们换上了初夏的衣裳,  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光”;  你来到旅游景点,  游人们纷纷拿起手机,  记录下依偎在你怀里的时光。  春暖、夏华、秋实、冬藏,  四季轮回,无法阻挡。  让我们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去感受、去倾听,更要去书写人生
期刊
童年的歌  唱起童年那首难忘的歌  歌声 飘过我家门前那条小河  河水 轻轻地泛着微波  像一件件往事 流进我的心窝  童年 永远是最难忘的歌  风儿 轻轻地唱  我们 慢慢地和  时光像云彩一样悄悄划过  歌声 已缓缓摇过岁月的河  秋天里的童话  站在深黄色的秋风里 期待  最初 有些疑惑  踩在黑黝黝的土地上 沉思  慢慢地 开始明白  醉在不曾醒来的梦中 神往  终于 释然开朗  那远处连
期刊
村庄通往县城的路上,老磨头儿走来了。他精明,小巧,两手反剪在背后。弓腰,碎步,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自从两个月前他把自家的那头“懒驴”卖给张屠夫那会儿起,就开始盘算着再买一头勤快而且省料的好驴。从此逢集必到,可一直没能如愿。村人打笑他说:“怪不得人们都叫你老磨头儿,你还真是够磨叽的,集市到你家成了一盘磨,莫非还要转到大秋收完再买不成?”老磨头儿默不作答。心想,要是到秋后,那可就亏大发了,等于
期刊
我经常听老人讲高家坳的故事,高家坳有个老猎,老猎有一个儿子叫小栓。老猎凭借着一支百发百中的猎枪,维持两个人的生计。  这一天,老猎又背上猎枪,冲着高家坳老山凹大雪窝子扎了进去。  老山凹里,一溜新踩过的脚印吸引了老猎,这脚印就像一串寒冬里孤独而饱含生命韧力的梅花,寂静地开在白雪里,漫长地刺破雪窝深处,一只母狼舔着小狼,出现在“梅花”尽头。  老猎举起的黑通通的枪口,吞没整个母狼的全部身形。老猎扣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