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亲情散文中进行情感控制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mx7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是文学的生命。一切文学作品,都是情感的产物,情感的结晶。“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散文是一种直接表情的文学程式,在散文创作中,情感始终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形成作品之后,则是作品的灵魂。
  散文创作,尤其是亲情散文创作必须讲究情感控制,这既是由散文的特点所决定,也是艺术辩证法的要求。
  一、在常态情绪中平实地叙述
  散文在表达方式上虽不受限制,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均可运用,但叙述还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叙事写人的散文,表达方式更以叙述为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事件的记叙上,即使写人的动作、神态、心理,也常常是用叙述的语言。优秀的亲情散文,往往都是在常态情绪中叙述,从平淡自然中表情达意。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动。”……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作者在这里几乎没有用描写手法,只是朴实地记叙了父亲穿铁道去买橘子的情形,情感语调没有半点夸张,然而,常态情绪中的叙述依然表现了浓浓的父子情深,文章的感人力量足可从中体现。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给亡妇》,同样是在常态情绪中写他与妻子的生死离别。
  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是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着我。明明是躺着,聽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了,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又丢不下那份家务。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回去。明知凶多吉少,想不到只一个月工夫你就完了!本来盼望还见得着你,这一来可拉倒了。你也何尝想到这个?父亲告诉我,你回家独住着一所小住宅,还嫌没有客厅,怕我回去不便哪。
  这段文字几乎每一句都是叙事,没有描写、抒情,没有强烈感情的直接倾泻,就连最后的补叙也没有引起什么感叹,但读者却能从这种叙述的字里行间体会出生死离别的悲情。这种以淡化的方式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控制手法,恰恰是一种高明的手法。若作者把夫妻间的私情强化处理,做悲痛欲绝的渲染,反而会使读者不满,从而导致艺术上的失败。
  二、力求简练、含蓄、意在言外
  简练、含蓄、意在言外,这几乎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应达到的要求,对于受篇幅格局限制的散文来说,尤应如此。散文创作,行文力求简洁、精炼、言约意丰,同时还要尽可能写得含蓄一些,写的耐人寻味一些,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果太放纵,太铺陈,写的一览无余,把所有的话都说尽,读者就会感到淡而寡味。这一点,古人早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刘勰就很强调文学作品的“隐秀”,而刘知几也认为优秀作品应“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亲情散文要想实现理想的情感控制,除了要在常态情绪和中平时地叙述外,更离不开行文的简练、含蓄、意在言外。
  肖复兴的《荔枝》也是一篇借励志歌颂母爱,怀念母亲的散文佳作。该文最后是这样描写的: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而今,荔枝依然年年红。
  作者写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原因,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没有形容、渲染,也没有感叹,似乎看不出浓重的感情色彩。而全文结尾更是简练、含蓄、意在言外。作者只写了一句,“而今,荔枝依然年年红”,就戛然而止了,再没有提及母亲,从而把对母亲的不尽思念全都寓于这不言之中了。这个结尾多么含蓄,言外之意又是多么丰富!这种幽婉的艺术手法,正是情感控制的典范,它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咀嚼回味的空间。
  当然,强调散文的情感控制,并非要求散文只能有一种抒情色调。散文的情感抒发,可以有不同的色调。可以有浓有淡,有显有藏;可以像一湖碧水,柔美温馨,可以似烈焰腾空,猛烈刚强;可以如地底暗流,深沉内敛;也可以似蓝天白云,明快爽朗。散文的抒情色调与作家的性格、气质密切相关。有的作家创作时,感情如大河奔涌,不可阻遏,故感情热烈奔放;有的作家则很注意控制感情,有意将热情冷却,故文章沉郁、含蓄、隽永。不过,控制情感的分子,讲究艺术的适度,把强烈的情感以冲淡的手法加以表达,创造出深入淡出、浓极之淡的本色美,这应是散文艺术的正宗范式,也是散文进入炉火纯青境界的表征。
其他文献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使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同时,造成了“留守儿童”问题多多。其中,留守未适龄儿童提前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效果不容乐观。  2007年秋季,单位、教育局派本人去最偏远最难走的春石村浪石小学支教一年。领导安排我教学一年级学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个子偏矮,年龄偏小;多数学生的父母远赴广东打工,他们被留在了老家,被托付给爷爷
目的 调查湖南省不同地区综合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皮肤问题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1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南省多地二级、三级综合性医院(共计32所)内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须充分利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在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獲取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02-02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像力严重受到了
语文课有效的阅读教学,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思考人生,提升品性,净化心灵。从而达到“教”作文,就是教做人的教学目的。这也正是新教材所倡导
一、设计开发意识  由于学科本身特点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更多关注的是教法问题,如,怎么设计教案、怎么复习旧知,怎样导人新知,怎样突破重、难点,怎样板书最漂亮,怎样提问,用什么教学手段等等,却往往会忽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学生。面对着个性迥异的学生,对于我所说的英语他们是否能听明白,他们的语言基础怎样,学科基础又怎样,他们会怎样反映,怎么思考,怎么发展,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在生活中,领略数学的缤纷色彩。  “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因为,数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设置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关于小朋友过生日的数学问题:“青青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青青的爸爸今年36岁,也过了9个生日,但是青青的爸爸从未漏掉过任何一个生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话音刚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