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理想的新课堂,我认为理想的新课堂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实现人文的终极关怀,凸现生命的灵动;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焕发出生命活力;能把完整的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有整体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实现知识的优化,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构建理想的新课堂。
一、课堂教学必须有人文主义的渗透,必须有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要能凸现生命的灵动。
我认为人文精神所涵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判断、审美理念、对历史的认知与认同、集体意识、关怀意识、道德意识、国家意识等等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健全人格的基石。如果这些东西模糊不清,一个人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拼搏的理由,他就有可能走向虚无、反动甚至罪恶。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知识又有何用?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相反的是用对知识机械割裂式地传授代替一种感染、一种参悟、一种建构,缺少人文精神的课堂是毫无生机、毫无前景的课堂,所以人文精神将是我在教学中关注的重中之重。在于光中的《乡愁》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仔细体会作者的心境,因为文章短短的几行文字,简单的几个画面就积淀了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解读作品本身就是解读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况味,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二、课堂教学必须要创设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这里面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老师的主体性问题,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是老师不再作为教学的主宰,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实施者、知识的引导者、彼此的沟通者、兴趣的激发者和情感的唤醒者。对学生要持一种尊重、理解、关怀的态度,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这样他们就能无所不谈,就能尽量发表自己的意见,好的坏的一目了然。另一个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在于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一切要围绕学生实际展开,这样才有可能创设出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必须要优化知识结构,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趣。
隨着教学民主化的进程,激发学生的情趣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怎样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呢?除了创设好的环境和氛围,改变教学内容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最起码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优化,应该改变过去的一厢情愿而成为两厢情愿,变知识的传授过程为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梯度式分层式教学,适应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二是扩展课堂的内涵,进行多学科的交叉教学,强调学科间教学的相互渗透,能够做到迁移性联系性教学,这样兴趣的转移、情感的介入都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继续扩展到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这就是在更大程度上扩展了课堂45分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上课的概念应扩展到“所见即所得”(当然这其中包括所听即所得),从这一点延伸开去便会成为“所思即所得”“所想即所得”。当然这可能是一个理想境界,如果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知识的传授、学科的交叉又蕴含于生活经验的传授社会知识的讲解,那么我们的课堂便真正达成了全面提升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必须能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探索过程,变价值既定为价值的判断,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喜悦。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指学习的认知以及训练活动,我认为还可以涵盖游戏、表演、展示、情境设置等等多种多样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一切活动,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我们大可把它引入课堂。如果有这样的可能,一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化的行动或者称之为活动展示,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原有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且符合行动研究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五、课堂教学应寻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悉心指导问题的解决策略,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用激励的态势让学生保持一种主观能动的激情,其次要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要靠方法,学生学习课本上的问题往往是封闭的,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能找到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但是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并不都会提供必须的信息,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此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教材中提供的范文不是学习的“法典”,而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我在教完《乡愁》一诗之后,引导学生再学习席慕容的《乡愁》,将学法有效的迁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去探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主题,使得知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知识得到了整合,学生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也就转变成了探索未来世界的能力。
六、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教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宝贵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的桥又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很快学生就拟定了“诗歌中的桥——桥梁美学、种类——家乡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的研究思路,围绕着思路,学生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调阅资料,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去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只要我们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生命状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就能使广大师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却在教与学上收到优质的效果,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就能构建课堂新理想,展现课堂新活力,实现理想新课堂。
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构建理想的新课堂。
一、课堂教学必须有人文主义的渗透,必须有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要能凸现生命的灵动。
我认为人文精神所涵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判断、审美理念、对历史的认知与认同、集体意识、关怀意识、道德意识、国家意识等等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健全人格的基石。如果这些东西模糊不清,一个人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拼搏的理由,他就有可能走向虚无、反动甚至罪恶。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知识又有何用?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相反的是用对知识机械割裂式地传授代替一种感染、一种参悟、一种建构,缺少人文精神的课堂是毫无生机、毫无前景的课堂,所以人文精神将是我在教学中关注的重中之重。在于光中的《乡愁》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仔细体会作者的心境,因为文章短短的几行文字,简单的几个画面就积淀了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解读作品本身就是解读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况味,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二、课堂教学必须要创设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这里面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老师的主体性问题,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是老师不再作为教学的主宰,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实施者、知识的引导者、彼此的沟通者、兴趣的激发者和情感的唤醒者。对学生要持一种尊重、理解、关怀的态度,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这样他们就能无所不谈,就能尽量发表自己的意见,好的坏的一目了然。另一个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在于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一切要围绕学生实际展开,这样才有可能创设出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必须要优化知识结构,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趣。
隨着教学民主化的进程,激发学生的情趣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怎样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呢?除了创设好的环境和氛围,改变教学内容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最起码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优化,应该改变过去的一厢情愿而成为两厢情愿,变知识的传授过程为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梯度式分层式教学,适应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二是扩展课堂的内涵,进行多学科的交叉教学,强调学科间教学的相互渗透,能够做到迁移性联系性教学,这样兴趣的转移、情感的介入都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继续扩展到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这就是在更大程度上扩展了课堂45分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上课的概念应扩展到“所见即所得”(当然这其中包括所听即所得),从这一点延伸开去便会成为“所思即所得”“所想即所得”。当然这可能是一个理想境界,如果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知识的传授、学科的交叉又蕴含于生活经验的传授社会知识的讲解,那么我们的课堂便真正达成了全面提升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必须能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探索过程,变价值既定为价值的判断,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喜悦。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指学习的认知以及训练活动,我认为还可以涵盖游戏、表演、展示、情境设置等等多种多样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一切活动,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我们大可把它引入课堂。如果有这样的可能,一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化的行动或者称之为活动展示,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原有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且符合行动研究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五、课堂教学应寻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悉心指导问题的解决策略,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用激励的态势让学生保持一种主观能动的激情,其次要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要靠方法,学生学习课本上的问题往往是封闭的,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能找到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但是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并不都会提供必须的信息,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此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教材中提供的范文不是学习的“法典”,而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我在教完《乡愁》一诗之后,引导学生再学习席慕容的《乡愁》,将学法有效的迁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去探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主题,使得知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知识得到了整合,学生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也就转变成了探索未来世界的能力。
六、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教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宝贵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的桥又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很快学生就拟定了“诗歌中的桥——桥梁美学、种类——家乡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的研究思路,围绕着思路,学生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调阅资料,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去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只要我们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生命状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就能使广大师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却在教与学上收到优质的效果,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就能构建课堂新理想,展现课堂新活力,实现理想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