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案例的初中写作“选材思维模式”教学导引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课堂实践和教学案例,运用“选材思维模式”,从同向和逆向等2个方向,分别采用立意延伸法和施受对象互换法、行为过程反常法、褒贬结果对调法等方法,慢慢拓宽学生的选材视野,引导学生挖掘、发现和构思好的写作素材,形成有深度的作品立意,逐步掌握写作思维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选材;思维模式;逆向思维;立意延伸
  初中写作选材要求熟悉真实、准确贴题、新颖独特、深刻典型、情感动人、富有哲理、以小见大、由表及里、虚实相生……这些关于写作选材的要求,很多前辈、专家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谓“前人之述备矣”。
  众所周知,写作是思维的外化表现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提到语文教学总目标之一是“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写作,是需要有一定的思维模式和架构为前提。那么,教师需要如何引导学生用另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去挖掘、构思好的写作素材和作品立意,走出记叙文选材的“窠臼”,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让读者或阅卷老师看了会“油然喜欢,默然欣赏”呢?笔者基于课堂教学实践总结,推荐以下两种有效的教学尝试:一是“同向立意延伸法”;一是“逆向思维推导法”。
  一、同向立意延伸法
  同向立意延伸法,就是借用一些立意有广度和深度的文章或句段,来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理性思维体系模式,协助学生更好地寻找、回忆、挖掘或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细微的人、事、物、景,并领会到这些细微点所带来的真情感动、哲理感悟等触动人心之处,即让学生看别人的好立意(某种真情或哲理),再从自己的生活中沿着同一个方向推出好素材。
  在写作中,学生大都依据题目,然后来确定材料。然而,现在的学生缺乏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很难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即便是学生经历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会因为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而将其忽视。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立意好”的文章,唤起学生的回忆,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相似性的内容再现出来,即用“同向立意延伸法”。
  “同向立意延伸法”的程序是:(一)调动兴趣。师生找到立意好的文章或句段,让大家来说一说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事情,学生的兴趣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二)引导细节。在学生讲素材的时候,教师再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把素材说完整的同时说清楚细节;(三)评价提升。其他同学来评一评,并共同对素材进行“艺术真实”的处理和加工。
  当然,在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情节的“虚构”。笔者认为,这要合理看待,毕竟文学创作大多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而虚构是联想和想象的产物。为此,合理和适度的虚构是可以接受的,教师在引导时注意把关,及时纠正太牵强的素材和情节即可。
  【案例一】用刘墉的《玉兰花》同向引导学生。《玉兰花》大意是有位学生每周四去上课总要带许多玉兰花分给同学,馨香满室。作者一问之下,才知道是这学生的祖母教子孙做的。原来这学生家有玉兰树,芳香浓郁,外人赞许,但家人却因常接近而不觉其香。于是,祖母建议家人凡有花开就摘一些送朋友。这种做法使他们结交了更多朋友,花也似乎更繁盛。作者感慨:“有些东西拥有得过多,反而不感觉它美好,何不将它分给那些需要的人呢?让我们狭窄的快乐,扩展到社会每个角落;让我们从别人的笑脸上,看到自己的笑容。”
  呈现了这篇文章之后,笔者让学生借用这篇文章的立意,去回想生活中有类似意义的事情。有的学生说:“以前隔壁的哥哥给自己送过玩具”,也有学生谈到自己曾遇到“好心人”——冬夜里忘带钱包和钥匙,家人也不在家,面店的老板热情地给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甚至有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创作出一个“我”发现奶奶小心翼翼摘花、并仔细包装送邻居的动人情节,写出来也是不错的。
  【案例二】用《人生如茶》同向引导学生。作者说自己喝龙井时,第一次急匆匆地喝,觉得很苦,后来爸爸提醒要慢慢品尝,才发现那甘甜的茶味。作者由此感慨:人生如茶。人的一生就是由许多困难挫折和平安幸福所铺就的。如果我们囫囵吞枣地看待人生,那么,我们只会看到人生中的不幸与灾难,而把一些幸福快乐的事忽略了。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等、慢慢地品、慢慢地赏,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甜美。
  让学生去思考相关的生活点滴……他们分享了不少,如,谈到了苦瓜也是入口苦,细嚼后才发现甘味,纯咖啡和黑巧克力也是如此。也有些学生想到了这个立意有点接近“坚持”和“耐心”,于是,有个学生还提到“焖萝卜牛腩”,说焖制这道美食的时候也是需要慢慢地熬、静心等待,才会烹出“舌尖上的美味”。这样,课堂便炸开了锅似的,大家纷纷想到自己生活中各种类似的经历,又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和交流……
  二、逆向思维推导法
  逆向思维推导法,指不按通常的认知思维习惯思考,而是朝其相反的方向思考,得出与常理相悖的理论。这种思维方式有时会有利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和构思角度的创新性,面对常规的题目,适当地做出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材料,或者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情节发展、结果呈现的方面上创新,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思维方式。笔者在课堂上是用以下“三部曲”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构思写作”的:
  (一)施受对象互换法。该方法主要是面对写作素材中的“对象”而言,调整常规的做事对象,反弹琵琶。
  【案例三】在课堂上讲2015年广州中考作文“广州风格”时,很多学生很快想到广州人的“人情味”和美德这方面,例如,“互相礼让”这一类的。笔者说:“好,‘让’的对象是什么人?”学生一般都會想到晚辈让长辈。于是,笔者引导他们反过来思考:长辈让东西给晚辈,情况又如何呢?他们说这样更有意义,更体现广州人“乐于助人”的精神风貌。笔者让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长辈让晚辈的事情,然后同学之间互相分享交流。于是,有学生想到自己曾看到,车上有位姐姐想让座给老人家,老人家推辞,反而让给另一个脚受伤而其他人都没留意到的小伙子。甚至还有学生提到一个很不错的立意,“让座,让的不是身份,而是展现广州乃至中华民族的那份人情味、那种美德”。   (二)行为过程反常法。该方法主要是面对写作素材中的“情节过程”而言,让学生关注和寻找“正常人做的反常事或不寻常的行为”。
  【案例四】曾让学生思考“拒绝”这个作文题,学生刚开始想到的往往只是“拒绝不良人、事、物”等常规情节。于是,笔者引导他们用逆反思维,学生便想到“拒绝好东西”,笔者再引导他们想得更深入一些:“拒绝好东西,会不会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呢?”笔者再举出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大意是笔者在春节逛花市的时候,看到奇怪的一幕:一位老板竟然很反常地拒绝卖档铺中的一盆很好的桔子给顾客,原来是因为那天,老板见到有一位由几个儿孙陪伴来买桔子的老人来光顾,让老板不由想起了和自己住同一条街道的邻居——一位孤寡老人,无伴无儿女,靠政府接济过着艰难的日子,平时也是勉强三餐温饱,更别说在这喜慶日子里买得起桔子了,所以他就打算把那盆长得最好的桔子,晚上送去那位可怜的老人家中,增添她家的喜庆气氛,更让老人开心过节。原来,老板拒绝卖桔子,是生活中关爱弱势群体、共建和邻睦里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笔者把这件事和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路就打开了,都尝试思考生活中这些“拒绝好东西,凝聚正能量”的事情。
  (三)褒贬结果对调法。该方法主要是面对写作素材中的“结果”而言,让学生留心生活中一些“坏开始,但却有个好结果”的事。
  【案例五】在讲2014年广州中考作文“出错”的时候,学生刚开始也是只想到某件事自己出错而得到了教训这类素材。笔者用褒贬对调法,提醒他们“出错,有没有可能歪打正着,得到个好结果,甚至收获真情或得到正面的感悟?”有学生和同学分享,说自己喜欢绘画,有一次想着临摹别人画得漂亮的画去参加比赛,可是怎么临摹都不好,总是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出错,正烦躁着,爸爸提醒他,“其实绘画是一种艺术,无对错之分,也难以比较出谁一定更好,因为艺术本身是纯真率性天然的东西,所以没有必要非要模仿做作去画……”父亲的教诲让他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得到了“艺术的感悟”,于是,“出错”也出了好结果。
  三、结语
  关于思维训练的方法,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在这些思维指导策略引导下,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这方面是有收获和突破的。当然,这只是阶段性“初探”,只是一些基本“思维模式”,也许有些方法还不够全面和成熟,而且这些思维模式也不是对每件事或每个学生都适合。
  然而,通过上述处理和构思,更好地让大部分学生回想和构思出生活点滴的素材。只要执着地去探究和追求,教师就能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选材空泛”的窠臼,让学生不再忽略那些微小简单和平凡普通的人、事、景、物,明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并从另一角度发现更多可写之处,从而写出充满着真实、感人、深刻、创新的优质作文。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项目“基于‘读写共生’理念的初中语文‘随堂微写作’教学实践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课题批准号:2019ZJK001)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难度大于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较难理解高年级数学的知识。为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高年级数学知识,教师应创新数学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巧妙运用激励手段,大加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设计贴近生活的练习,更好巩固知识;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学习反思,提升学习水平,以此构建更有效的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年级;数学;小学
突然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也引发大家的思考。开学第一周,学校开启了以“自然生命”为主题的防疫情项目式学习课程,以此次疫情为学习契机,链接孩子的生活,通过多学科融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数学科组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知识起点,开展了“疫情数据知多少”为主题的数学项目式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哪些和数据有关的活动中去探究学习呢?  前期酝酿  人们每天都在密切关注各种疫情数据
【摘要】所谓“教学无痕”,笔者认为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地、水到渠成般地学到知识,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和追求。那么,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呢?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采取“以重整单元内容为前提、以真情实景为铺垫、以生活话题为主线”出发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比较容易达到无痕的效果。  【关键词】单元备课;创设情境;知识叠加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都是为了不教。”温家宝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采访中,记者置身环境优美、竹诗浓郁的良口二小校园,漫步在“三馆两厅一讲堂,四景三苑两长廊”校园景观中,依次感受科技阅读馆、红色革命馆、开放校史馆、气节厅、竹韵厅、绿竹讲堂、竹苑、悠然苑、耘梦苑、科技劳动长廊、党建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与学校“竹文化·气节教育”有机融合,加上学校四个自然景观:钟楼辉映、诗书校道、水墨广场、古榕叠翠的相互辉映,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更
【摘要】本文基于Halliday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这种毫无生机可言的课堂既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也会让学生越来越疏离语文。而要想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就必须弘扬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及学生的个性,渗透人文,关注生活,落实育人观念,在语文课堂上践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师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从而激活语文课堂生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课堂生机;语文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是数学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它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复杂的应用题等,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时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到的知识用得活、记得牢,笔者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幼儿共创的一种能唤起幼儿心底情感和学习激情的 个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幼儿带人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教师和幼儿在此情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绘本是儿童早期阅读材料的新生力量,其中的丰富创意、有趣的表现手法,以及充满关怀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而且对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助益。那么,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如何组织好绘本活动就成为了重要课题。鉴于此,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写作文虽然谈不上身经百战,但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但为何还是写出来的作文,不是人物形象不够生动,就是一件事不够具体,未能成功的打动读者。那么怎样去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文人物活起来,一件事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会在作文的高潮情节突然戛然而止,让读者为故事的终结感叹、为之惋惜呢,而是让读者饶有兴趣地继续读下去。或者读完这篇作文之后,还沉浸在作文的故事情节中,甚至是浮想联
【摘要】近几年,核心素养的讨论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教育界最热门的议题,我国在课程改革和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时候也是以这个为标准。而在化学能与热能这节课中,教师容易陷入概念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验,没有落实到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探究《化学能与热能》一课为载体,从理清概念思路,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培育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化学能与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