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理念观照下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hu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用”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立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操作层面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以语言学习为根,理解文本的表达。即语文教学要扎根于语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子,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范式,理解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二是以言语实践为径,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达。即在学习文本表达范式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遵循学生言语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学习用语言表达。
  “致用”理念直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摆脱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桎梏的有效突破口。而要达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致用”目标,在教学操作层面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换:
  一、 彰显学科特质:将课文内容转换成课程内容
  任何一篇课文都蕴含着“所传播的信息”这样一个课文内容,这是文本诞生后就客观存在的。这种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有学者称之为“原生价值”。如《拉萨的天空》一文就向读者传播了“拉萨的天空湛蓝、纯净,令人神往”这一信息。这是它的原生价值。但是,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为了课文,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在保留“传播信息的价值”的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我们称之为“教学价值”。“如何传播信息”更具有“语文特征”,是语文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课程内容”。如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时,学生不仅要知道拉萨的天空湛蓝、纯净,令人神往,更要懂得作者是如何描写拉萨天空的,为什么要这么描写。
  “致用”理念的顺利实施,要求我们首先要完成从课文内容到课程内容的转化,即从“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的转化,将“课文”当做学习语文的“例子”,变“教课文”为“教语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完全舍弃课文内容,只抓课程内容。课文内容和课程内容共存于一篇课文中,他们密不可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必须建立在课文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必须亲历一个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过程,才能获得课文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只有先关注课文“表达了什么”,才能探究课文是“怎样表达的”,进而深究“为什么这样表达”。
  二、 突出核心价值:将课程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
  完成课文内容到课程内容的转换是“致用”理念迈出的第一步。但是一篇课文蕴含的课程内容往往是丰富的,如《拉萨的天空》一文,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价值点至少有三:一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二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三是用形象化的表达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课程内容是不是都能或都要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呢?显然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众多的课程内容中,突出文本这个“例子”所体现的语文核心价值,将课程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具体策略如下:
  1.是否具有统领功能
  什么叫统领呢?就是从这个语文教学价值点出发,能够整体地把握文本的内涵,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拉萨的天空》从整体上看,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这一点出发,其结构方式能将全文的内容一网打尽,显然,它有统领的功能。从对偶修辞来看,其对偶的手法相当明显和突出,但从这一点出发,起不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它不具备统领功能。再看形象化的表达手法。课文虽然篇章短小,但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占据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并且从这一点出发,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更是高效和简约,因此,它具有统领的功能。
  2.是否具有迁移价值
  什么是具有迁移价值?就是可以上升为“类概念”,可以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模仿、举一反三,能在新的语境和情境中运用的教学价值点。在《拉萨的天空》一文中,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构思谋篇,可以吗?可以。那么,这一条就可以判定为有迁移价值了。再看形象化的表达手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和映衬两种手法,显然也具有迁移价值。看来“是否具有迁移价值”这一标准还不足以让我们最终确立本课的语文核心价值。
  3.是否具有表达个性
  所谓“表达个性”,就是在同类文本中,这一语文教学价值点是属于这个文本独有的特征,是文本的“这一个”。这种“表达个性”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在《拉萨的天空》一文中,其“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不是本文所独有的,很多课文都具有这个特征。再看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别的文章不是没有,但没有这篇课文明显。这篇课文虽然篇章短小,但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占据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本文的表达个性,是本文的“这一个”。因此,我们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定位在学习形象化的表达手法上。
  4.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小学语文不但姓“语”,还姓“小”。教学内容不但要具有语文的特点,还应考虑儿童言语发展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儿童认知规律的阶段性特点。由这一点出发,再看《拉萨的天空》一文中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其中的比喻既有“明喻”,也有“暗喻”。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学习“明喻”,放弃“暗喻”。至此,本课的教学内容更加清晰、科学。
  三、 体现目标个性:将抽象的“共性”转换成具体的“个性”
  “致用”理念观照下的阅读教学更加强调学习结果的可检测性。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明确指向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这样便于操作,便于观察,便于测量。但是,这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如《拉萨的天空》一文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有教师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形象化的表达手法。
  从这位教师的表述中,我们无法准确把握达成目标的基本工具或手段,无法把握教与学的最终结果。比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中的说法,但这个说法是针对整个语文教学提出来的,具体到教学个例中,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十分宽泛、空洞,无法落实和检测。再如第二条“学习本文形象化的表达手法”,这里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个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无法把握和判断。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情况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从抽象的“共性”角度去把握,缺乏对具体文本的“个性”的深究。抽象的“共性”目标是无法讲授和学习的,只有具体的“个性”目标才是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因此,将抽象的“共性”目标转换成具体的“个性”目标,是语文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那么,怎样将抽象的“共性”目标转换成具体的“个性”目标呢?这就要结合文本特点,依据教材编者意图以及作品表达的特点,再在具体的文本中依据儿童的言语认知规律具体发掘。如《拉萨的天空》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修改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偶的句子。
  (2)初步学习“比喻(明喻)和映衬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致用”理念是语文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语文教学的回归与守望。在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反复争论中,“致用”理念始终保持本色,薪火传承。在语文学科特质澄清后的今天,“致用”理念依然褶褶生辉,光彩依旧。我们也坚信,只要我们立足于语言之根本,遵循儿童的言语认知发展规律,探寻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自然融合之意,搭建适合儿童的言语实践平台,内化以“求意”,外化以“得言”,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迎来崭新的发展春天。
  参考文献
  [1] 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语文学习,2003(5).
其他文献
在调查中发现,后进生的一个共性就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显示出后进生的内心敏感性和矛盾性,因此,只有不断地接触他们,了解他们后进的原因,对症下药,转化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学生赵杰,是学校出了名的人物——贪玩、爱打架,学习成绩差,时时和老师作对,是一个地道的“犟毛驴”。  我想怎样才能驯服这个“犟毛驴”呢?接手这个班后,我首先对赵杰作了全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情况比想
“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多少年来形容的都是教师这个具有奉献精神的职业。然而,笔者认为,做蜡炬、做春蚕的老师固然值得敬佩,但却并不值得提倡与效仿。叶澜教授把这类教师称为是“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然而,教师需要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教师也有自身的职业尊严与职业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来自于创造。  今天的教育,不能还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与继承,不思
学习活动经验反映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认识,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地表现为内隐的、原生的或直接感受的、非严格理性的特性,它在学习过程中是可变的。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感性的、零散的、隐性的、或然的经验,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提升,使之成为科学的、完整的、普适性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他们将数学活动经验内化、概括为数学事实。  一、变或然为准确  数学活动经
目睹课堂教学之现状    若干年前,当第一次听到钱梦龙先生说“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时,不禁怦然心动,而今“品”来,更怵然惊心。当下课堂教学难道不已是“楚歌四起”吗?“悲壮”的教师,沉闷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怎么啦?  三思课堂教学现状之原委,“冰冻三尺”又岂在“一日之寒”?  “传统教学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定格在抽象的科学世界和符号世界之中,缺乏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全面观照,课堂蜕变成
面对教了多年的教材,很多教师认为备课很简单:照搬以前的备课笔记或借助教参。其实,备课是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一门科学,尤其是集体备课,它有许多值得教师去关注、思考和研究的地方。    注重备课内容的精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保证。而集体备课,则是集思广益、接纳百家、精致备课的一种有效方式。  每次集中交流时,各组主讲人先展示自己的原始教案,成员各抒己见。我们备课
“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目标。我校教师从高一开始,进行了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与探索。这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第一,高中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的阅读能力、识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发展最快的时期;第二,高一是初高中过渡期,初高中学习特点不同;第三,学习习惯对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从对学生关于学习习惯问卷调查反馈信息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均衡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其核心在于均衡,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木方法是统筹兼顾。  均衡发展绝不意味着平均的、大锅饭式的发展,而是整体的、全面的、有特色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均衡发展更不是拆名校、强校的台,而是让强者恒强,让弱者提升加快发展。因
在中国,“死”是个禁忌,哪怕天真的孩童因为好奇问到家长,家长也会“呸呸呸”的朝地上吐三口,嘴里还得念念有词“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篇短文——《立论》,文中的老师讲述了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想得一个好兆头。 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遭到大家一顿合力的痛
“知识就是力量”,一个响彻中华大地几十年的口号,曾经让多少学子为此拼搏、为此兴奋。以至于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知识的传授上,且以量作为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却不在意学生是否能够承受得起,简直把学生当作是一个可以容纳任何知识的容器。如果把知识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在课堂中它简直就是在没有任何受体的细胞堆里乱窜。教师以绝对的权威宣布知识无与伦比的正确性,学生没有任何反抗地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行为规范,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应以师德去熏陶学生,言传与身教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有时候身教的效果还要比单一化的、枯燥的言传还好。    案例    为了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