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五十年祭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盲就可当干部、小学毕业生当区委秘书,有点文化者当了公社干部,他们大多自觉不自觉地曾经为“大跃进”推波助澜,现在也不愿回首。受害最深的农民自己能写回忆录的几乎没有,他们的后代有文化了,又不相信历史会那么荒唐。当时被管制的文化人不敢写。以后的政治运动都是在坚决保卫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反对这“三面红旗”就是反革命,牙齿缝里对“三面红旗”迸出半个“不”字也要被批判斗争,故尔“大跃进”的错误、罪恶被掩盖下来,使当时的一些错误做法被沿袭下来。现在是应该实事求是地总结一下那段祸国殃民的历史教训的时候了。鄙人不才,只能回忆记录当时自己亲历的生活片段,以此作为引玉之砖,期盼方家佳作。
  1956年秋天,我考取了毕节师范学校,伙食全由学校免费提供,每月生活费6元,一日三餐:早餐,鸡蛋花稀饭,佐以油炸花生米;正餐,四菜一汤,全是荤菜,不定量,吃不完。节约下来的伙食费还给学生发衬衣、雨伞等。每餐饭菜都是现煮,吃剩的就作为猪饲料,或送给附属小学的学生食堂。
  整风、反右运动开始后,教师半天上课半天开会;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劳动,称为半工半读。校区内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种上蔬菜和玉米。
  反右运动结束,还有授课权的老师已经不多,师生都只能按国家定量购买口粮了。虽然每月供应男生36斤,女生30斤,今天看来已不少了,可因副食品缺乏,总是不够吃。但因反右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如果说国家供应的口粮不够吃,那又怕被戴上“否定反右斗争取得的伟大成果”的政治帽子。但1000多学生天天要吃饭呀,粮食已实行国家统购统销,市场上没有粮食卖,新上任的革命领导班子,为不使学生分饭吃而想了许多办法:
  一是大搞瓜菜代。将师生自己种的粮食果蔬补充食堂,但一年的劳动成果,几天就吃光了;
  二是大加猪油。民间有“多买油肉少买米”的节粮经验,当时市场上还可以买到猪肉,于是,学校多买些熟猪油,把饭蒸熟后,将热化了的猪油汁灌入饭中,饭上全是油腻,学生们吃得很香,还节约了粮食;
  三是多加蔬菜热饭吃。民谚说:“热饭三年,买块大田”,意思是,加些瓜菜汤水与饭混合热吃,可以节约口粮。可学校热了饭,学生们吃得更多,照样无济于事;
  四是买碎米。口粮不够的问题反映到地委,地委指示,由学校所在地的县里供应学校一些碎米,每斤大米指标可买3斤碎米。学校又吃了段时间的碎米饭。大跃进开始,其它单位争买碎米的人多了,学校又买不到碎米了;
  五是红薯代粮。红薯也属口粮类,一斤粮的指标可买5斤。红薯与大米混蒸,第一二顿,觉得很甜,可吃了几顿后,学生们就争相刮那粘在红薯上的米饭吃,因而产生纠纷……
  学校千方百计、苦挣苦扎,最后不得不采取按口粮定量分饭到人,不管你够吃不够吃了。
  学校实行按量供饭制后,饭不够吃,我们饿得心慌意乱,已无心听课了。我便约了我的一个好友,夜间去偷吃我们自己种的萝卜,结果发现地里已被别人偷了很多,明明是监守自盗,大家都处于饥饿难当之中,谁也不去管谁。
  
  为弥补反右以后的教师空缺,我们提前一年毕业了。我被分配到瓢井区中心小学工作。
  上班前的这个暑假是回故乡度过的。农村办起人民公社的集体食堂,农民家中粮油肉蛋,全部无偿地交公。回到家乡,不但吃饭不定量,而且不要钱,像军队一样,后勤、前线严格分工,炊事班管做饭,其他社员管生产。与军队不同的是,吃饭可以打破食堂界限,走到哪里都可以吃。理由是,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走进哪个食堂都可以吃饭,一天吃几顿都可以。有的社员便趁机不参加生产劳动,到处巡回混饭吃。
  农民家里积蓄几年的生活物资,通通献给了公社食堂,农村劳动力都集中大炼钢铁去了,只有老人带着小孩儿搞秋收,地里的庄稼没能完全收回来,烂在地里了,公社食堂的“共产主义生活”成了昙花一现。
  我到瓢井区中心小学报到后,被安排在区委机关食堂搭伙,每月9元钱的伙食费,虽说刚去掉工资的一半,但因吃饭不定量,比在学校食堂好得太多了,所以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搭伙者都十分高兴。
  学校没有上课,我被抽调到区委下乡工作组,派到兴隆公社——也称管理区,任务是督催农民日夜加班砍伐林木、烧炭、炼钢铁。一个个原始森林毁于我们的监督之下,还不能满足于“超英赶美”大炼钢铁速度的政治需要。于是,区委指示:社员实行军事化管理:小孩送到学校或幼儿园,老人送进“幸福院”,青壮年统一住进民兵团,男女分开,集体食宿。腾空出来的木架房,便将木料拆来充木炭炼钢铁;土高炉烧出来的“铁狗儿”(不合格的生铁)不够充数,就将农民家中所有的铁器搜来充当公社的上交任务。
  学校开学,我从工作组回到学校,但没有上课,仍是带着学生去挖铁矿、建土高炉、炼铁,也烧出些“铁狗儿”来。
  当时读书不受年龄限制,农村连十五六岁才发蒙的都有,学校发起“少年超甘乐”的运动,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组织出校去参与土法炼铁的“人民战争”,哪怕只能拣小块矿石、运1斤木炭的,也投入到“蚂蚁搬家”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教师成了炼铁的大炉师,哪怕1斤可用的铁也没有炼出来,“火线入党”的人却不少,受到批判斗争(当时称为大辩论)的师生也很多。
  
  大炼钢铁告一段落后,学校终于复课了!
  我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相当于今天的包工头。公社划一片土地给学校,我整天带着学生到一个叫做马驮子的地方去开展深翻土地运动。
  土地适当深耕可以增产,政府就指示越深越好。我们像挖战壕一样,将耕地挖去一丈多深,搭着木梯把地底下的死泥土背上来,把原种活的肥沃表土壅到地底下,表土不肥沃,庄稼长不好。
  深翻土地完成后,我们又在土里种小麦高产实验地。针对过去种大稀秧的习惯,有人提出适当密植可增产,于是政府号召密植,且要求越密越好,命令我们带头搞样板地,总结经验,大力推广。要求每亩下种100多斤,其理由是种一收百便可收10000多斤,谁也不敢反对,稍有半点不同意见,便要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我们开始用点播,种子用不完,改为撒播,几手铺满一层,还是用不完,结果有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立了“功”:他用撮箕抬起麦种往地里倒,有些地方堆了一层,总算完成了下种任务。
  麦芽发出来,因不能透风,很快就被沤死,我们又带着学生去间苗,拔了一次又一次,剩下百分之几,仍然密不透风,人工帮助排沟,也有许多苗被沤死,未死的也抽不出穗来。但也要上报“大增产”。
  增产多少?“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们不敢报,但有的实验地是经过召开现场大会验收的。验收到了大“增产”。参加验收会的同志告诉我:邻区有人将几亩田里已成熟的水稻移植于一亩田中,使植株密不透风,稻穗上摆鸡蛋也坠不下去,怎不增产?可是。该公社的粮食产量还是“增”不赢我所在的区(公社),为什么?虚报。
  当年使用的是摇柄式电话,同个方向的单位共用一条电话线,用铃声的次数和长短来区分所要的单位。如一长两短,是甲公社的,两长一短,是乙公社的等等。同条线上通话,可以互相兼听。我们那边是三个大公社同用一条电话线,县里一摇电话,三个公社的电话铃同时都响,凭铃声的长短次数来区分要哪里的。各公社每天向县里报一次粮食产量的收获进度,长石和瓢井同在一条电话线上,长石是先进公社。为当先进,听人说,每次瓢井都让长石先报,并偷听长石所报的数字,而后比长石高报一些。当晚公布评比结果,瓢井的名次总是在前;长石不服气,次日再报高,瓢井如法炮制,结果不言而喻,长石不服气,再提高数据,仍然比不过瓢井,当时的粮食产量就是这样“提高”的。
  我曾被抽到公社参与一些上下联系的工作,开始时,我不懂窍门,还下到基层去收集数据,可上报时,数字必须经公社值班领导人批准。费气吃力收集的数据,常常被领导人一句话就否定了,随后定个数据上报。于是,我学“巧”了,不必下去收,到上报时,请示领导给个数据就如数上报了。
  工作上的先进,就看同一项工作谁先进行,谁先完成,不管客观条件如何,都得齐头并进。我县山区,山高谷深,海拔从700多米到2300多米,我工作的地方,海拔1800多米。1959年全县低洼地方秋收工作开始时,我们那里的包谷棒子才蔫须,正好烧嫩包谷吃,可公社下令抢收,学校放农忙假,夜战收包谷。因为包谷尚未完全成熟,至少还要一个月才能收得,所以,仅提前秋收这一项,便要减收一半到七成,可上报的数字还是“大增产”的。
  
  不限量、不收钱的“大锅饭”没有吃多久,农民几年积蓄的生活物资便被挥霍个精光,为给集体食堂撑门面,普遍开展捉“粮食鬼”运动。借口是:公社食堂的饭不够吃,必是粮食鬼偷了粮食。于是,一场卷地毯式的翻箱倒柜的搜索食物运动开展了,凡在家中搜查出粮油肉蛋等食物的,统统定为“粮食鬼”,食物全部没收外,还得加以残酷斗争,有的还被扣上“坏分子”的帽子,强行管制劳动。
  
  早收造成大损失不算,还要搞个早种造成大减产。
  为争先进、当标兵,我们下种也不落后,继大年三十在工地上过“革命化的大年”外,正月初一又在耕地上过“革命化的春节”,作备耕,元宵节就破冰下种栽包谷,种子被冻坏了,谷雨节后不见苗,被迫重栽,农民已饿死许多了,不死的也无多少劳动力了,一直补种到六月,这还有多少收成? 一个“很先进很红火”的公社书记也不得不承认1960年地里的野草高过包谷株,耗子在地啃包谷也要跪着。但上报的粮食产量还是“大丰收”的。
  1960年,是所谓“三年困难时期”中饿死人最多的一年。1959年,先进的长石公社已经开始饿死了,但谁也不敢说。我们原就餐的机关食堂并入人民公社的书记食堂。干部口粮每月降到21斤,农民的口粮每月才15斤,大家扯平吃,实际连15斤都没有吃上,被公社书记和食堂事务长贪污去了,教师开始消瘦、浮肿,吃“糠服丸”(用糠加点糖来治浮肿的药名)了,但除了上课还要参加农业生产。
  人们实在饿得捱不住了,就在劳动之余打些野菜来充饥,公社干部发现了,便要收归公社食堂统一处理。农民被迫在夜间去打野菜,像“偷人”一样拿回家中煮吃。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呀,讲道理的农民为求活命采野菜充饥,却逃不过某些公社干部的魔爪:当地是烧柴禾,他们发现哪家冒出炊烟来,便破门入室去搜查,发现谁家火上煮野菜,便几脚把火炉踢坏,锅碗盆瓢砸掉,并以“破坏公共食堂罪”加以拳打脚踢,还要扣饭几餐,扣多了就被饿死。扣饭成了公社干部惩罚人的法宝,已经少得活命都极难的那几两糠糙菜饭,再扣就要死人了。求生欲望的人们,为了得到点点活命食物,已不再怕拳打脚踢扣帽子了,还得偷偷去采野菜或挖“仙人土”(一种白泥)来充饥。但公社干部做得更绝,他们以巩固集体食堂为由,将农民家锅、碗、盆、瓢和火炉等等,凡能煮食物的物器,通通砸碎,严禁在家中吃饭。农民求生之路,全被公社干部堵死了,于是“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1960年初夏,我带学生到路布管理区去搞“双抢”:抢收抢种。到那里一看,不少农户门前已经长了青草,似好久无人行动了,但进门一看,往往还有个奄奄一息的人躺在床上,抑或有具尸体在屋中,我们的任务就改为埋人了。
  所谓埋人,就是将尸体从室内拖到室外,在房屋附近挖个土坑,坑内垫点儿乱草,就将尸体放入其中,草草掩埋掉。半个月的中心工作,掩埋的死人不少,有的村内几乎看不到农民活动了。
  我请假回家一次,20来公里的路上,就看到路边摆着3具尸体和1个奄奄一息的人,已经无人过问了。在家中待了3天,就看到村前的小路上死了两个人。有个是在路边挣扎了一天多才慢慢死去。后来有资料显示:那3年中,全国饿死好几千万人。
  为什么饿死那么多人无人问津?有,只是说了不起作用,反而要挨整。彭德怀元帅上书的结果尽人皆知,我们当地就有不少“小彭德怀”,地区一位部门的正处级领导到当时全国先进的长石公社检查工作,发现已有人饿死了,很客观地向县委汇报(当时上级派来的工作组也要由地方党委领导)后,被县里上告到地委,说他“想拔红旗”,结果受到处分,其他人谁还敢说?说了也不起作用。
  我家乡有个公社(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当时的行政区名是政社合一,一个单位两个名称,区叫大公社,也叫区;区下属的乡,叫公社,也叫乡或管理区),有的社员已饿死了,但国家在该社的仓库中还有很多粮食不卖出,于是,公社秘书向区委副书记汇报,想私自开仓济民,得到默许,他们一夜间便将部分仓储分给公社附近的群众,但都造册登记、签名领取,共同保密。因有这次开仓,该公社的群众感激干部救济,齐心协力生产,夺得比其它大队更好的收成,秋后一斤不少地还清了国家仓储,该乡死人也少。照说,这应属爱民之举,可因“私开国库”,有关干部被逮捕的逮捕,开除的开除,撤职的撤职。可是,将他们放到群众中去斗争,群众就是不斗。后来,通过整风整社,对这些干部的处理作了部分改正,但首先提出开仓济民的那个人,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1961年春,中央下发“十二条”文件,全国开始整风整社,具体内容是反对“一平二调”:即平均主义、无偿调拨钱粮物资;“五风一化”:即共产风、浮夸风、官僚风、命令风、贪污浪费风和干部特殊化,向群众赔礼道歉、认罪退赔,处分了一大批违法乱纪干部;农村搞“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这是“文革”中批判所谓“刘邓路线”时才知道的。当时当地只给社员划了自留地、自留山,开放自由市场,但不准粮食上市,也未包产到户。但改原来的人民公社统收统分的“共产主义”分配原则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分配原则。并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三包的内容大致是,小组包工、农户包工、农活临时包工(记不很准),超产奖励。四固定就是: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固定。人民公社大集体时,一平二调,已经把土地、劳力、耕牛、农具的归属完全打乱了,所以重新划分并固定下来,才能实现队为基础的经济核算原则。
  夏天,我作为工作队员,被大公社派到八堡管理区工作,始知中央已经下了撤销公共食堂的文件,但因公社党委还没有表态,谁也不敢撤,我分工到一个生产队,默许那个食堂可以称口粮给社员回家煮饭,这可违背了纪律,受到批评,但此时已不再斗争和戴右倾帽子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位郝科长,不知他是哪级派来的,也不知他叫什么名字,听公社干部叫他郝科长。他穿着很旧,戴个“油渣帽”,整天和社员在一起。一天中午饭时,他走到书记食堂保管室门前,大声叫司务长开门,说:再不开,老子就踢进来了!门开后,公社书记和司务长正在吃饭,马上请他一起吃饭。他督促着司务长把他们吃的酒肉白米饭抬到大餐厅去和社员一起吃,司务长早被吓瘫了,书记战战兢兢,不走。他便骂开了:“你们这些狗日的,群众吃糠都吃不饱,你们却好酒大肉随吃!”正在用餐的群众听到了,内心万分痛快,但却不敢拍手,不过,已看到有人敢摸老虎屁股了。后来,郝科长叫公社粮管所把加工大米的任务分给群众去完成,群众从中得点细糠来造饭吃。大家说,加工这点米,还得几顿饱饭吃。虽说吃的不是尽粮饭,群众也已满意了!
  郝科长走了,全县整风整社的试点就在瓢井进行。大会上公开逮捕了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大队三级的3个领导人,而后是3个“红旗”管理区的书记被逮捕,一个“白旗”管理区的书记借出粮食来支援重灾区。当时评先进的标准就是看谁的粮食产量报得多,多者插红旗,少者插白旗。
  1961年10月,“大跃进”的错误开始受到一些制止,在落实中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政策中,我被派回母校离职进修中师。
其他文献
这位因屡破奇案而得名“神探”的原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于8月3日在记录他无数刑侦传奇故事的南京城因病辞世,享年88岁。  一代刑侦前辈离开了他热爱的刑侦事业,而他破获的无数案件,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活跃在荧屏上——不久前,以他为原型而创作的电影《蓝盾保险箱》还在央视再度热映。    屡创神话的一代神探    1973年6月12日午后,南京城南武定门护城河内3个孩子正在嬉水。一团棉絮包裹的水球在草丛
期刊
张辽宁把所有家庭成员招呼到床边后,就开始了剧烈地咳嗽。他咳得很是用力,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把那一张惨白的脸咳成了一挂长着鼻子、眼睛和嘴的猪肝。他的母亲在一旁看着心疼,想过去给他捶捶背,却被他摆摆手制止了。张辽宁向地上吐了一口浓痰,把每个人都看了一遍,绝望地说:“我可能快要死了。”随后又指指地上的那口余热未散的粘痰说:“你们看看,痰里有血,是我的血。”  当时,在场的除张辽宁之外,还有七个人——张辽宁
期刊
逶迤的浏阳河水奔腾不息,巍巍的大围山重峦叠嶂。在这块被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英雄土地上,孕育了共和国多少英才伟人,谱写了一曲曲壮美感人的赞歌……党的忠诚战士、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杰出的政治工作者、著名将领、浏阳人民的好儿女、老红军张藩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在革命家庭影响下投身革命洪流    张藩,原名张环继,1908年农历正月初一出生于湖南省浏阳河张家坊镇守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父亲张
期刊
在南通市港闸区流传着一部长篇叙事民歌《花子街》,这是在汉民族民歌中为数不多的长歌。流传下来最出名的长篇叙事民歌《孔雀东南飞》主要还是出自文人手笔,以五言诗句形式传播近2000余年。而通过“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流传方式,且无文字记载的《花子街》就更难获得。1983年6月在苏州两省(江苏、浙江、)一市(上海)吴歌学术讨论会上,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国藩称《花子街》为难得的长歌,“南五(《五姑娘》
期刊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大地震,震波扩散到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和重庆市。至6月17日止,遇难人数达69176人,失踪17415人,受伤374008人,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确切计算。虽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难人数超过了汶川大地震,但灾情却小于后者。因此,人们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发生的灾情最大的地震,是符合实际的。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大考验。这场大考验证明,党中央、国务院
期刊
大灾面前说爱心    我相信,即使时光再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中国历史也终将不会忘记这一严峻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及其所带来的大灾难。而与这灾难相依相伴同时频繁出现的另一个醒目词汇便是:爱心。历史将会记住:这是一段黑色阴霾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爱心闪烁的日子。惊天大灾肆虐之际,正是爱心高涨之时。  这段时日里,全国几乎所有传媒都在24小时内滚动播送着灾难与爱心的讯息,灾难与爱心同
期刊
“5·12”汶川大地震,让五月的中国充满了悲情!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面对灾难,千里之外的苏州向灾区人民伸出了自己的双手,用爱心和责任演绎着一幅幅手足情深的生动画卷。截至6月30日,苏州民政(慈善)已募集救灾款物5.41亿,其中捐款4.98亿,捐物折款4307万。    市民:奉献爱心,尽我所能    大爱苏州,承载着苏州市民与灾区同胞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骨肉亲情。  13日一早,一位先生就赶到慈善
期刊
飘湖公园在我们医院对面,中间隔着一条马路,穿过斑马线,就是公园的南门。站在宿舍8楼的平台上,就能看到湖边的那张木质长椅,此时我就仰躺在那张长椅上。已经是中秋了,荔枝已经采完摘尽,但枝叶依然青绿,覆盖在我面部上空。一只灰色蜘蛛吐着丝,从枝叶间悬挂下来,悠悠荡荡地向我的鼻尖靠近。  我一直害怕那些小虫子,这只带着褐色斑点的灰色蜘蛛更让我心生厌恶,我本可以离开的,或者把蜘蛛弄出我的视线,可我没有那样做,
期刊
人的这张脸,真是太奇特太有意思了。就那么巴掌大的地方,从上到下排列着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竟然没有一模一样的。即便是双胞胎、三胞胎,亦有不同之处,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脸也是如此。  观世人之脸,形象各异,千姿百态,印象深的有这么几种类型:  胖与瘦——胖者皆长得圆圆润润,胖胖乎乎,褒义形容为“富态”、“福相”,贬义则称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瘦者就不同了
期刊
几天来,我什么也干不下去,心情沉重。每天都守在电视机旁收看四川那边的新闻,一直跟着流泪。朋友们也和我一样,相互发着短信,相互安慰着,祈祷着,祝福着。  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我经历了:地震、被骗、醉酒、“入道”、丢手机。  5月12日上午9:30,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参加了军旅作家徐剑的长篇报告文学《冰冷血热》发布会。会议差不多在11:30结束,与会的赵瑜、李炳银、胡殷红、萧立军、何西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