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绝症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w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辽宁把所有家庭成员招呼到床边后,就开始了剧烈地咳嗽。他咳得很是用力,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把那一张惨白的脸咳成了一挂长着鼻子、眼睛和嘴的猪肝。他的母亲在一旁看着心疼,想过去给他捶捶背,却被他摆摆手制止了。张辽宁向地上吐了一口浓痰,把每个人都看了一遍,绝望地说:“我可能快要死了。”随后又指指地上的那口余热未散的粘痰说:“你们看看,痰里有血,是我的血。”
  当时,在场的除张辽宁之外,还有七个人——张辽宁的父亲、母亲、张吉林、张龙江、张宁夏、张木齐、张南宁。本来当初张辽宁的父母预计的生育计划是五个女儿三个儿子——也就是分别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地名和东三省来命名,结果只完成了三个自治区也就是三个女儿张宁夏、张木齐、张南宁;那三个东三省的目标倒是达到了:老大张辽宁、老二张吉林、老三张龙江。除了躺在病床上的老大张辽宁,剩余的这七个人,十四只眼睛都定定地看着那口痰。他们心里也知道,这老大张辽宁活不了几天了,医生在几天前已经下了结论。
  张辽宁抬抬臃肿的眼皮对家人说:“医生说了,我的病不能生气,一生气随时都会去见阎王。”最小的弟弟张龙江插嘴说:“大哥,那你就别生气呗!”张辽宁说:“老三,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商讨,因为这不是你大哥我想不生气就可以不生气,问题在于,你们从今往后谁也不能惹我生气。”大家听到这里就明白了,张辽宁的父亲看看三个自治区和其余的东北二省又看看一旁的妻子,郑重地对大家说:“你们记住,从现在开始,谁也不能惹辽宁生气,谁惹他生气就等于是要他的命。”张辽宁说:“爹,也包括你,你也不能惹我生气。”张辽宁的父亲点点头,“对,也包括我。”
  张辽宁的太爷和爷爷已经于很多年以前就去世了,张辽宁甚至都没有见过他们,因此,从今往后张辽宁就成了张家真正的老太爷。凡是张辽宁想干的事,大家没有人敢反对。凡是张辽宁不同意的事,谁也不能干,也不敢干。
  那一年的张辽宁是二十八岁,正是青壮年,还没结婚,刚刚和一个姓初的姑娘定了亲。初姑娘知道了张辽宁的病,就不想和他处了,故意管张家要了高额的彩礼,意思就是想把张家人吓得胆战心惊,主动提出分手。张家人在张辽宁的床前共同商量了这件事。除了张辽宁以外,大家一致认为,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和初姑娘分手。张辽宁的母亲还义愤填膺地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姑娘有的是,少了她姓初的烂糟糠,咱照样能做成棒子面饼。”张辽宁费力的咳嗽几声后发了言,他说:“初姑娘既然要彩礼,那咱就给她吧,看她还有什么花招。”他说完话,大家一时就都不发表意见了。因为所有的人都清楚,即使是家里砸锅卖铁,也拿不出那份彩礼来。张辽宁说完了他的想法,也就不再讲话了,高高的仰着头,谁也不看,靠在床头上不停地哼哼。张辽宁的父亲喊了一声儿子,轻声细语地对他说:“辽宁啊,这事儿你是不是再想想?”随着老父亲的话出口,这张辽宁哼哼的声音就提高了,边哼边说:“娶不到姓初的,我死不瞑目。”这句话出口,全家就真的再没有人敢说什么了。第二天,张辽宁的父亲和母亲就分头出去开始借钱。半年后,张辽宁就那么哼哼着把那位姓初的姑娘娶进了张家的大门。
  张辽宁结婚的时候,老二张吉林刚刚从一所二流的师范学校毕业,被组织上分配到了县城里的一所高级中学任教。在张吉林马上就要去组织部报到的前一天晚上,张辽宁把张吉林喊到床前说:“吉林啊,我不同意你来县城教书!”张吉林吃惊地瞪着眼睛看着卧床不起的大哥问:“大哥,你为什么不同意呢?”张辽宁不说话,依旧是靠在床沿仰起头闭着眼睛不停地哼哼。多年以后,大家才搞清楚,张辽宁之所以不同意张吉林到县城教书,是因为怕将来张吉林把家安在县城里,到那时候他们的父母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了。张辽宁是张家人里第一个从农村来到县城工作的人,没生病之前,已经是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干部,可谓是年轻有为。
  生病之后,张父张母专门从农村的老家搬到了县城张辽宁的家里,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侍候他。
  张吉林听了大哥的话就去找了父母亲,问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合适。父母想了半天说:“你瞒着你大哥去教书吧,千万别让他知道。”第二天,张吉林就像做贼似的去了县委组织部报到。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组织部门在两天前刚刚接到了一封举报信,揭发张吉林道德败坏,生活作风不好。组织部的一位干部看了看张吉林后,语重心长地说:“张吉林同志啊,古话说的好,为人师表的人应当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你说对吧?”张吉林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回到了农村。几年以后他才搞清楚,当年是张辽宁写了那封举报信,目的就是不让他留在县城。张吉林的老婆知道这件事后,火冒三丈,立刻就想去找张辽宁算账。却被张吉林一把拉住了,张吉林叹口气说:“算了,算了,大哥没准哪天就会死的,就别和他计较了。再说了,我要是不回农村,没准咱俩就成不了一家人了。”张吉林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一个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生,最后竟然没教上一天的书,被逼无奈在地里务农,还是会暗自叹口气,说:“唉!这辈子活得窝囊啊!活得窝囊!”张吉林就这样因为一封张辽宁的举报信,窝窝囊囊地活到了六十九岁。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从乡下去县城卖菜的路上,在一个上坡处,因为双腿无力,自行车不进反退,倒在了地上,刚好后面开来一辆货运汽车。汽车开过去后,路上留下了张吉林支离破碎的身体,和两只相距十几米远的破布鞋。
  张吉林回乡下的第二年,二十三岁的张木齐喜欢上了县城高中的一位教师,随后便告诉家里人,她打算嫁给他。对于这门婚事,又是张辽宁表示反对。张辽宁没有说他为什么反对,只是说了六个字:“不行,我不同意!”张木齐开始试图用眼泪打动张辽宁,低声下气地求了大哥三天三夜,最后还扑通一声跪在了张辽宁的病床前。张木齐抱着张辽宁的脚,悲恸地哀号着:“大哥,你行行好,就成全我们吧,没有他我活不了的!”张辽宁朝上翻翻眼睛,冲地上吐口浓痰,最后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还是那决绝的六个字,狠狠地说:“不行,我不同意!”又咳嗽了几声之后,张辽宁加了四个斩钉截铁的字:“绝对不行,我肯定不同意!”张木齐见软的不行了,就想来硬的,一气之下冲着张辽宁吼道:“恋爱是我的人身自由,你他妈的没权利干涉!”她的话音刚落,张辽宁就犯了病,一头栽倒在床上,不停地翻白眼儿,四肢抽搐。
  家里人火速把张辽宁送到医院,好歹算是抢救了过来,又捡一条命。张辽宁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张木齐,她是个凶手,想要我的命!”张木齐到底也没敢嫁给那位人民教师,她只得将这伤心断肠的痛埋在心底。三年后,她委屈地嫁给了一个工人。那个工人脾气不好,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喝酒,喝了酒之后就喜欢打人,隔三差五就把张木齐打得鼻青脸肿。张木齐掉进了无边的黑暗地狱,站在艳阳下,她常常会冷得发抖。幸福对她来说成了奢望,绝望让她的心渐渐死去。在一天夜里被那个酒鬼毒打了一顿后,哭了半宿,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等到早晨醒来时,一出门见谁都笑,笑还不好好笑,笑着笑着转脸就哭,张木齐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从此病情时好时坏。疯疯癫癫地活到了五十多岁。在一天中午,她把一条闪着白光的河当成了泛着油光的柏油马路,一脚踏进河里,就再也没上来。当初二十三岁,青春靓丽的张木齐,因为张辽宁的一场发病,就这样匆忙而又混沌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张辽宁娶了初姑娘,在新婚之夜他对初姑娘说:“你知道我有病的事吧?”初姑娘点点头。张辽宁又说:“你知道我的病不能生气吧,一生气就会没命的!”初姑娘不知道这件事,很诧异地又点点头。张辽宁说:“既然你成了我张辽宁的媳妇,从今往后就不能惹我生气,如果惹我生气,就会要了我的命。”张辽宁虽然身体有病,但是生育能力颇强,结婚的第二年,初姑娘就给他生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儿子,白白胖胖的,一切都很健康,取名张沈阳。五年内,初姑娘又生了另一个儿子张鞍山和一个女儿张柳河,张辽宁就这样儿女双全了,而且全部是用辽宁省下的市级名称来给他们取名的,意思就是他们是属于张辽宁的。
  张沈阳十八岁那年,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一名待业青年。张辽宁就躺在病床上给市里的一位领导写了一封信,这位领导就是当年县委组织部的部长,张辽宁的老领导,当年两人的关系还算是不错,他在信中要求老领导给沈阳安排工作。结果那位领导没有同意。很快,领导又接到张辽宁的第二封信,信是张辽宁的二儿子张鞍山送来的,里面只有一张纸,纸上写着四个字,“我要死了”。老领导考虑到张辽宁曾经是自己手下的工作人员,立刻驱车赶到了张家。张辽宁此时正躺在床上咳嗽,边咳边大口大口地吐血。领导说:“老张啊,你这是怎么弄的?”张辽宁说:“老领导啊,不瞒您说,我这病不能生气,一生气就会去见阎王的,就是因为我那个儿子张沈阳的工作让我生气了,所以才会这样的。”领导看到他这样,心里很不高兴,挥挥手,转身而去。领导前面走,回到办公室刚刚坐下。后面张辽宁的家人就抬着张辽宁进了领导的办公室。张辽宁在门板做的床上不停地哼哼着,和十几年前的声音一样,还是那么虚弱。哼几声就往屋里的地上吐几口血。领导看这架式实在是无可奈何,先打电话喊来医生,把张辽宁弄到医院抢救,随后就落实了张沈阳的工作。
  话说张辽宁结婚十年以后,他的三弟张龙江才从大学毕业,踌躇满志地打算去南方发展,想着要干一番大事业。没想到却遭到了张辽宁的反对。张龙江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他前脚刚走,家里的加急电报就跟踪而至——张辽宁犯了病,生命垂危。最后,张辽宁又一次被抢救过来,而张龙江只得按张辽宁的意思,回到了毫无前途的小县城里,在一家啤酒厂上了班,当了一名工人。张龙江学无所用,很委屈地在县城里混日子,正好厂子里有喝不尽的啤酒,于是就整天借酒浇愁,再无当年的书生意气和热血激情。几年后,张辽宁给他介绍了县医院的一个女医生。那女医生人高马大,张辽宁之所以相中她做弟媳是因为她可以帮助张辽宁弄到些便宜药。张龙江的婚后生活很不如意,酒也喝得越来越凶。慢慢地就喝成了肝硬化,并迅速转化成肝癌。张龙江去世时才六十一岁。
  张辽宁的父母在全心全意地侍候了他十五年后,明显地手脚都不太听使唤了,他们自己也到了需要别人侍候的年纪。有一天晚上,张辽宁把父母喊到床前,直截了当地提出来让他们搬到别的子女家去住。张辽宁说得很虚伪。他说:“爹,妈!我孝顺你们十多年了,也该轮上他们孝顺孝顺了,都是一样的儿女呀!”张辽宁的父母听他这么说,气得直哆嗦。但看见在床上哼哼着,骨瘦如柴的儿子,还是硬生生地把气咽进了肚子里。第二天就搬到了大女儿张宁夏家里。
  两位老人在张宁夏家住着,但心却还挂念着那随时都可能死去的大儿子,不时地就要回去看看他。这时候的张辽宁对他们很冷淡,不但没有好脸色,而且连饭也不让给老人们做。张辽宁的父亲在七十岁时去世,临死前把所有人招呼到床边使尽浑身地力气说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记住,谁也不能惹辽宁生气!”说完就咽了气。第二年春节,张辽宁的母亲刚刚吃完年夜饭后,觉得恶心,紧接着就呕吐不止,把刚刚吃进去的猪肉白菜馅饺子一股脑都吐出来后,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吐血。几天后,因为肺癌晚期,抢救无效死在医院的病床上。老太太去世的第二天,张辽宁捎信让张宁夏夫妻去一趟,张宁夏不知道大哥找她有什么事,刚刚安葬了母亲,就着急忙慌地赶到了张辽宁家。张辽宁一看见张宁夏,就冲她吐了口唾沫,问她给老太太吃了些什么,害死了母亲。张宁夏说没吃什么,只吃了点饺子。张辽宁怒不可遏,吼道:“胡说八道,妈是你害死的,所有的丧葬费用都应该由你负责,休想让我花一分钱。”至此,张宁夏夫妻才明白张辽宁的用意。张宁夏忍无可忍的顶了一句,张辽宁立刻就犯了病。大家把张辽宁送到医院,一阵忙乱后,又一次抢救了过来。但张辽宁醒后,还没忘记张宁夏的话,吵着要让张宁夏赔礼道歉并且要磕头认错。张辽宁说,如果她不来认错,他随时都可能死过去。张宁夏万般无奈,流着泪跪在张辽宁的床前,说:“大哥,对不起,我错了,你就原谅我吧!”张辽宁冲她吐了口唾沫,然后哈哈大笑,第二天就出了医院。张宁夏从此就一直觉得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直到死,也再没有开心地笑过,张宁夏死的时候是七十二岁。
  不管是东北二省兄弟还是三个自治区姐妹,谁也没有过说服张辽宁的经历。即使是大家都成了家,有了子女,仍然小心谨慎地不敢招惹大哥张辽宁,生怕一句话不小心他就会犯病。
  最小的妹妹张南宁在高中毕业后去县城参加了工厂的招工考试,并且考试的成绩很不错,被省城一家工厂录取了。当时,负责招工的人把让张南宁上班的通知书送到了张辽宁家里。张辽宁就让自己的女儿张柳河拿着通知书去省城当了工人,顶替了张南宁。张南宁考完试后就回了农村老家,一连等了几个月,没见任何动静。满心以为自己落了榜,转过年就嫁给了村里杀猪的李屠户。三年内生下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一个和李屠户学会了杀猪,另一个当了一辈子农民。又过了几年以后,张南宁无意之中才听说了当年是张辽宁让侄女张柳河顶替她去省城上班的事。那时候,她的儿子已经三岁,女儿正依偎在她的怀里吃奶。张南宁看着他们痛哭失声,喃喃地说:“本来,你们俩都应该是城里人。”就这样,本该是城里人的张南宁糊里糊涂地做了一辈子的村妇,她去世时是六十八岁。
  在张南宁去世后的那年春天,张辽宁的心情格外的好,二儿子张鞍山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二孙子刚刚结了婚,大儿子张沈阳的儿子也有了后代。他坐在病床上总结了一下,几个兄弟姐妹当年身体都比他好,却纷纷死在了他的前头,而且兄弟姐妹们后代的日子过得也不如自己的后代好,张辽宁觉得非常地满足。
  再回忆一下自己从二十八岁的青壮年时期起就被医生判了死刑,但直到现在的耄耋之年还活着,更认为自己是创下了一个医学上无法解释的奇迹。张辽宁想了想就笑出了声音,几十年来第一次准备出去走一走。他坐在轮椅里,由大孙子推着去了县城的人民公园,看了一次开放的牡丹花,很是漂亮,他觉得就像他的生活一样如意。在公园里赏花的时候,他被一个过去的熟人认了出来。那个熟人见到他吓得面如土灰,拍着自己的脑袋惊问:“你是不是张辽宁?”张辽宁很高兴地点点头。那熟人疑惑地说:“真是怪了,我这大白天的是见到人了还是见到鬼了?”张辽宁听罢笑而不答。熟人又说:“你不是死了几十年了吗?”张辽宁摇头,笑着说道:“没有,我还活着呢,我这些年生活的很好,上个星期刚好过了八十四岁的生日!”
其他文献
在江苏“探求者”集团的八位作家(艾煊、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叶至诚、梅汝恺、曾华、陈椿年)中,单就才气与文笔的尖锐泼辣而言,方之(1930—1979)称得上第一。他曾经调侃地说他自己是“辣椒现实主义”;说高晓声是“苦涩现实主义”;说陆文夫是“糖醋现实主义”。这一说法,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但却传遍了江苏文艺界,可见它道出了三位作家现实主义的不同特点。  方之同志有一个中篇小说《浪头与石头》(载《文
期刊
想山    在城里住久了总想出去走走。在铺满水泥的城市,钢筋和玻璃的反光足以淹没你对蓝天、绿树及大自然那变幻无尽的光影的感受,使你在喧嚣市声和拥挤的人群中丧失自我,变得麻木、狭隘,面目猥琐;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一件商品,被一只无形的手摆在那里,只是还未被标价出售。文明,使人摆脱了原始状态,同时也让人失去了纯朴天真的本性。工具理性带来的后果日益明显,人们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整日忧心忡忡,实际上,纷争
期刊
彭雪枫,1907年9月出生,河南省镇平县人。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在瑞金中央苏区先后任红军大队政委,江西军区政委和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三军团五师师长,红一军团四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
期刊
紧急救助白血病患儿陈悦斌    7月31日下午,苏州福彩中心和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健康黄丝带》栏目组来到苏州市儿童医院,为白血病患儿陈悦斌送去紧急救助金5000元,希望福彩的关爱和社会的爱心能够帮助陷入困境的陈悦斌一家缓解生活和医疗费紧缺困难。  陈悦斌今年9岁,家住相城区渭塘镇风阳村。2岁那年,陈悦斌曾因患有先天性食道裂孔先后两次在苏州儿童医院和杭州儿童医院手术治疗,家境十分贫寒。去年5月,不幸再
期刊
1    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民众的善、爱、淳厚、质朴、坚忍、刚毅,及其相濡以沫、互救互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以感动上苍。  然而,在废墟上、瓦砾上,人们还应该思考、质疑、追问。    2    倾圮的楼房,连绵的废墟,零落的课本,孩子的遗骸,绝望的号呼,凄厉的哭泣……  为什么地震一来,好多学校稀里哗啦,瞬间崩毁,变成了一片瓦砾?  这是为什么?  绵竹市富新镇第二小学教学楼彻底垮塌,掩埋了
期刊
今年来,我市福彩工作尽管遭遇年初“中福在线”政策调整、销售额急转直下的挫折,但在全市福彩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各级福彩机构坚持按照年初确定的“巩固优势、挖掘潜力、科学管理、安全运行”的正确思路,认清形势、把握重点、直面挑战、破解难题,继续保持福彩销售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7月31日,全市福彩销售总量达4.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市场份额占47.37%,较去年同期增加9个百分点,销售总量位
期刊
肺,从死亡中挣扎过来,在医院住了两个月,回到家已是第二年的初春。回家大约十几天,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三月十四,突然接到雷磊从常熟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传来哭泣声,只说了一句,清江走了,便说不下去。我当即打电话给常熟另一位朋友,才知道清江肺癌突发,发现时已大面积扩散,肿瘤压迫住气管,没有等到从上海赶来开刀的医生,便窒息死亡,从发现到死亡只有七天的时间。生与死只有一步之遥,我侥幸跨过去了,他却未能跨过。 
期刊
如果要在电影领域探讨男人对女人的强奸,可能许多人都会首先想到《末路狂花》。那个混蛋男人强奸未遂,悻悻地说,婊子,我应该先把她强奸了。女人回过头问,你说什么?他说,给我口交。于是,女人刚刚收回的枪口又对准了他。无疑,那砰的一声会让所有的女人感到痛快淋漓。制止男人的强奸的,是枪。结束男人的性命的,是枪。而使男人可以强奸女人的,也是“枪”——联想到枪与男性器官之间的隐喻就可以明白。女人的劣势似乎被先天地
期刊
年难得一见的皑皑白雪,我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前辈老编辑章品镇老先生赠我的《书缘未了》,还有资深编辑张昌华先生友情赠我的《曾经风雅》。如果连同他们之前出版并赠我的《花木丛中人常在》、《自己的嫁衣》和《书香人和》、《走近大家》,这已是他们第三本文化随笔集了。读着这两位老编辑的作品,除了与他们共享作为编辑的酸甜苦辣外,在我的脑海里顿时涌现出一个与编辑作家直接相关的话题:职业编辑与编辑型作家。  据我所知
期刊
这位因屡破奇案而得名“神探”的原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于8月3日在记录他无数刑侦传奇故事的南京城因病辞世,享年88岁。  一代刑侦前辈离开了他热爱的刑侦事业,而他破获的无数案件,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活跃在荧屏上——不久前,以他为原型而创作的电影《蓝盾保险箱》还在央视再度热映。    屡创神话的一代神探    1973年6月12日午后,南京城南武定门护城河内3个孩子正在嬉水。一团棉絮包裹的水球在草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