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祖国的语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急增的社会,也是阅读的社会,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和谐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是长期以来,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却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是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读,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解读。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阅读必须互动的,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它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从繁琐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高效突出。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依据模式,一方面还要依据实情,根据文章特点,发挥个人长处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流程,在课上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个性发挥,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好奇、兴趣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趣味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心理而引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凭借自身集文字、图像、聲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特点,正好满足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这一心理需求。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时,先让学生欣赏安康第七届龙舟节开幕上的一段剪辑视频,再加之是学生自身地理范围内的开幕式,学生心理距离接近了,满足了学生认知事物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了,这就为学习这篇课文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会增强。我在去年的论文《语文是放飞心灵的场所》中提到,“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阅读就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师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交流,在头脑中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所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顾及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把语文学习与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遵循这一论点,我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的《与朱元思书》时,使用自制课件,直观形象地把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展现出来,并配之以《高山流水》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享有快乐体验。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谜语、歇后语引路;设计运用多种教具教学;编排口诀等方法。利用谜语、歇后语引路,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二上学期放暑假时,我布置学生假期阅读《三国演义》,我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也很多,比如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东吴招亲--弄假成真等等,大家想知道这些歇后语中的典故吗?我们就在假期读读《三国演义》吧。下学期开学时,看看谁还能讲出哪些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和《三国演义》的小故事。"学生们兴趣极大,情绪极高。开学时有的同学竟然能说出二十多条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开《三国演义》小故事演讲会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演讲,声情并茂,真正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 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运用多种教具教学,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以及自制教具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我教《黄河颂》一文时借助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加之一些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配合。
随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面的增加,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这也就达到了新课标"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要求,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
参考文献:
[1]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3]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阅读的多媒体教学
[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5]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阅读必须互动的,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它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从繁琐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高效突出。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依据模式,一方面还要依据实情,根据文章特点,发挥个人长处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流程,在课上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个性发挥,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好奇、兴趣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趣味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心理而引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凭借自身集文字、图像、聲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特点,正好满足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这一心理需求。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时,先让学生欣赏安康第七届龙舟节开幕上的一段剪辑视频,再加之是学生自身地理范围内的开幕式,学生心理距离接近了,满足了学生认知事物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了,这就为学习这篇课文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会增强。我在去年的论文《语文是放飞心灵的场所》中提到,“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阅读就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师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交流,在头脑中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所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顾及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把语文学习与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遵循这一论点,我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的《与朱元思书》时,使用自制课件,直观形象地把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展现出来,并配之以《高山流水》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享有快乐体验。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谜语、歇后语引路;设计运用多种教具教学;编排口诀等方法。利用谜语、歇后语引路,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二上学期放暑假时,我布置学生假期阅读《三国演义》,我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也很多,比如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东吴招亲--弄假成真等等,大家想知道这些歇后语中的典故吗?我们就在假期读读《三国演义》吧。下学期开学时,看看谁还能讲出哪些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和《三国演义》的小故事。"学生们兴趣极大,情绪极高。开学时有的同学竟然能说出二十多条有关《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开《三国演义》小故事演讲会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演讲,声情并茂,真正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 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运用多种教具教学,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以及自制教具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我教《黄河颂》一文时借助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加之一些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配合。
随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面的增加,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这也就达到了新课标"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要求,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
参考文献:
[1]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3]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阅读的多媒体教学
[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5]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