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14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特别是在小学数学中“推理思想”应用广泛。因此,相应的学生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就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师都必须重视的内容,必须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去落实。
  [关键词]推理思想 推理能力 领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8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它主要是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和数学模型的思想。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案例谈一谈“推理思想” (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数学中的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一、“推理思想”在课堂中的运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使用“推理”方法解决问题的案例有很多。
  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归纳。
  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大部分教师都能革新观念,不再生搬硬套,直接告诉学生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举例归纳或者动手“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的活动,来获得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活动:用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情况?
  学生动手拼一拼:
  显然,通过不同的情况来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推理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活动: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变成长方形。
  学生操作,师提问:
  1.你是沿着哪条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的?(高)
  2.剪开后你是怎样拼成长方形的?(平移)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如下图)
  3.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4.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5.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即S=ah)
  由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推理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部分做了如下的要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根据标准要求,掌握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获得推理能力呢?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吸收和掌握。
  例如,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5( )。这题的答案要么是米,要么是厘米。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想到的是学校里的旗杆,那是很高的,如果填厘米的话,那么15厘米还没有自己的尺子长,显然是太短了,所以旗杆的高度是15米。
  又如,习题:小朋友每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利用自己知道的时间来推理:小朋友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学生一天在校时间肯定比一节课的时间长,因为一天要上6节课,所以6分和6秒都不行,只能填6时。
  这两个例子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对比,从而推出正确的结果,培养了自身的推理能力。
  2.把推理能力的培养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课程标准把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内容当中,这四个领域都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改变了过去认为只有在几何证明时才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现象。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例如:从除法中的“除数不能为零”推出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推出“比”的“比的后项不能为零”;从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中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等。
  在“图像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的活动感知图形的性质,如在探索图形的面积的求法时,总要联系或者转化成已知的图形,然后推出新的图形的面积的算法,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概率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如,在“可能性”相关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判断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这需要多次的操作和记录。最后通过分析记录的数据,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在“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估计一本童话故事书有多少字”这一实践活动就需要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计算出一页的字数,再推算出整本书的字数。
  下面将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1.提出问题
  师:每件夹克衫65元,每条裤子45元,大家算一算,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2.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1:先分别算出5件夹克衫的钱和5条裤子的钱,再将两个钱数合起来,算式是“65×5 45×5”。
  生2:先算一套衣服的钱,再算5套衣服的钱,算式是“(65 45)×5”。
  3.猜一猜
  师:有两种不同的算法,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大家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会怎么样?
  生:结果相等,也就是说“(65 45)×5=65×5 45×5”。
  4.验证
  师:是否相等呢?动手算一算。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550,等式是成立的。
  师:观察等式两边数字的特点,仿照这样的写法,自己写两个算式,并验证,看这样的等式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
  生2:(10 2)×5=60,10×5 2×5=60,(10 2)×5=10×5 2×5。
  生3:(4 2)×25=150,4×25 2×25=150,(4 2)×25=4×25 2×25。
  ……
  5.归纳,概括
  根据学生对不同例子的验证,可以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一般性表述: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后的和。用字母表示就是“(a b)×c=a×c b×c”。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归纳”而得,体现了推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也有助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从探索规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几十一乘几十一的乘法速算规律。
  1.观察下面的算式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11×11=121;21×41=861;31×41=1271;51×61=3111。
  2.讨论:算式的特点和积的规律。
  十位和十位相乘放在首,个位和个位相乘放在尾,十位和十位相加放中间。
  3.用发现的规律做下面各题:
  21×21;61×81;41×41。
  4.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这个例子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来探索特殊类型乘法算式速算的规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概括出特征,然后发现积与乘数之间的关系,提出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猜想,表达发现的规律。在这个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内容学习和目标达成的一条主线,也是一个逐渐提升的长期过程。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更偏向于一种方法的获得,而作为一种方法,是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数学的推理思想是全面的,普遍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推理方法时要尽量反映和体现推理思想,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推理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數学课,应该有数学味,有数学思考;要摒弃课堂的热闹,脱掉华丽的外衣,追求复杂中的简单。借“比的化简”来给课堂“化简”,“化简”其形式,“化简”其问题,“化简”其方法,让教学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  [关键词]教材;整合;化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36-02  现在的课改可谓轰轰烈烈,一轮之后又是一轮
[摘 要]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以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为例,论述在数学课堂如何激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圆柱;表面积;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72-02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在教学中,
[摘 要]在合理运用策略解题之前,习得解题的技能、理顺解题的思路是基础。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学生能将“转化”思想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说明了解题技能的习得对开拓解题思路大有裨益。  [关键词]学习;主动权;数学思维  一、意外的收获  苏教版教材将“多边形的面积”编排在五年级上册,对应的单元教学的开始是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教学意在让学生初步体会复杂图形可以转化成简
[摘要]“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教学设计着重沟通整数、小数、分数分别与整数相乘之间的联系,以及分数与整数相乘所表示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进而迁移算理,掌握算法,完善知识体系。  [关键词]分数;整数;相乘;算理;算法;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0-0057-02  
[摘 要]深入分析多个版本教材的正方形数相关内容,发现正方形数的教学具有复合性、系统性、连贯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策略,从整体视角上引导学生发现乘法表的对称性,认识正方形数,丰富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关键词]正方形数;结构化;数形结合;探究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
[摘要]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只是在教学内容上、习题上做增补,还需要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内部目标”。以“分数乘整数”教学为例,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教学设想,并给出最终的增补教学方案。  [关键词]简单;增补;分数乘整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16-03  “分数乘整数“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摘要]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和操作,引导他们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和获得对直角基本特征的感知,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并以直角为参照,通过大小比较来认识锐角和钝角,形成概念,加深认识,提升空间观念。  [关键词]建立表象;丰富体验;空间观念
[摘 要]动手画、剪、拼、转等活动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有趣的正方形”教学中,通过 “问题—思考—分享”的分享式教学过程,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分享式教学;自主课堂;正方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50-03  【课前思
在数学学习中不会解决问题的学生,往往在读题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平时教学中,如果注意读题能力的培养,可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益的提高。  一、读前发现:抓住细节更灵活  动笔解题前必先要读好理解好题目,否则解题时大多数会无从下手或事倍功半。读题时让学生从抓住细节入手,圈一圈、画一画,来帮助理解,发现解题的方法。  1.读具有多余条件的题目。比如,学了分数加减法后,有这样一道题:修路队修一条4千米的路
[摘 要]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以及画高的方法。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和钝角三角形钝角所对的边上的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平移顶点,找到新的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帮助学生感知这两种高,加深了学生对高的本质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