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有课程意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应有课程意识。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我们贯彻语文课程理念的一个平台,教师可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出发,用课文教,教给学生语用知识与能力,教给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这是“用课文教”对课程意识的最好诠释。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课程 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76
  一、案例呈现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执教的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这一课。A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课文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上,以研究学生为什么难忘师恩为主线,包括对田老师的口才与文笔的佩服,对田老师的怀念之情。而B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课文所传递的这些情感的写作方法与思路,包括用词的精准以及篇章结构的安排,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技巧。纵观这两位教师的教学,A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而B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评课时,大部分教师认为A教师的教学好,因为他声情并茂,触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线,让学生融入文本的情节当中。但是笔者认为,B教师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要知道,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篇关于“师恩难忘”的文本就可以达到的。B教师的教学很明显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精神,是用课文来教课程的。
  二、原因探寻
  在与部分教师交流时,笔者也找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读。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在教学时,许多教师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了音乐、美术、视频等,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为了让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精神,一些教师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情节中让学生来解决。这些教学策略从表面上看,确实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与文本进行对话,与编者对话,但是没有较好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一版块要求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其中谈了三点。第一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第二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第三点:“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而这三点都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语文课程”。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有课程意识。很明显,A教师的教学脱离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把探索与研讨课文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用课文来代替课程,就课文而教课文,这会误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思路。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教学,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研讨“我”对田老师的情感,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效果不好,更没有办法达到语文课程的要求。而B教师的教学才是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把课程特点落实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比课文更重要的是课程,要有课程意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除了从“教课文”向“用课文教”转变,更要在“用课文教”的过程中落实“课程意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程意识的指引下逐步提升。
  三、实践策略
  “用课文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落实课程意识。
  首先,教语言运用,也就是语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表达方法,即用词与用句的策略、写作特点以及写作风格。比如在这一课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词语,这也是用课文教的基点,脱离了这一基点,再生动的课堂也是无效的。
  其次,教阅读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掌握一种文本阅读方法,让学生可以独立阅读文本,而不是把教学时间放在教课文上。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让学生可以独立阅读与课文类似的文本。
  再次,教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情感得到升华,道德得到发展,并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就比如这一课学完之后,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感激之情,让学生具备尊师、爱师、亲师的情感。
  总之,“用课文教”要有一个思路: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才能让课程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这些都要事先考虑好,否则无法将课程意识落实到位。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走向“精准知识”的习作教学,通过面向文体类型的习作知识开发,使习作课堂“一课一教”,让儿童“一课一得”,让教师不仅做习作教学的“组织者”,更真正担当起习作教学的“指导者”的角色,从而有力提升习作课堂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习作教学 精准知识 知识创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01  一堂习作课,语文教师应当
“单元导语”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也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头,设置了单元导语。对一组教材而言,单元导语具有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  一、审视:半亩方塘一鉴开——结构解剖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二是提出学习和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我们
[摘 要]预习是学习新课文之前的热身。经过有效的预习,学生会对新课文产生初步的了解,发现疑点、难点,可以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能使他们带着问题地去听课。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教师践行阅读教学“从师本走向生本”的理念,引导学生设计预学题目,对预学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症下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新理念 预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情感和技术相融合的学科。阅读教学在充分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高尚情操的铸造。教师可借助探究、诵读、练笔等方法引领学生蓄积情感、释放情感、表达情感,从而促进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践表达;情感融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7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走出课本、走进生活,鼓励他们去识身边的字、生活中的字。”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一年级学生刚入学都有迫切想认识新同学的愿望,通过姓名课程的开设,给学生创建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使学生的识字活动成为极快乐、极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识字教学 猜一猜 认一认 名字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文章的内容千变万化,但是文本的形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表达形式的教学与训练。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找准写作切入口;确定写作材料;研究段落构成;领会写作方法;对比阅读体会。  [关键词]文本 表达形式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75  文本表达形式,一是指内形式,即文本内容诸要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某一篇文本中,而要以整合的视角将单元内相同的文本进行统整联系,引领学生在类比辨析中深入探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具体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同质聚合,把握散文的基本特质;异质类比,细化散文的不同特点;辨析揣摩,感受散文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散文;整合教学;对比辨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起始年级语文学业评价是推进语文“零起点”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的评价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从评价标准、评价过程、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入手,构建一个适用于起始年级的立体化的语文学业评价模式,以达到促进每一个学生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起始年级;学业评价;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思维互逆的过程,教师应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读写交融的结合点上,引领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强化文本的读写结合,为学生语用训练奠定基础。以《黄山奇松》一文的学习为范本,提出借助复习词语,丰富语言积淀;紧扣关键词语,丰富体悟效益;品鉴语言特色,实践写作方法,从而历练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丰富积淀;品鉴语言;丰富效益;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捕捉写作契机,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维、写作,抒真情实感,引源头活水,写至真妙文,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动机和欲望,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契机 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84  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纵观当前学生作文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常常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