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词语,读出情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FFFA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十多年,从初入教坛时的只重语文的工具性到十年前课改初期的人文性矫枉过正,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的漫漫探索之路上,我一直在摸索。近几年来,我结合自身教学,潜心研究:到底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地融合?让语文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浓郁语文风味的本色课堂呢?
  我认为一节语文课应该从语言文字出发,最终回归语言文字。语言应该是语文最终的也是最本色的道路。因而,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潜入词语中去。可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又是广阔而深刻的。每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是多元的。在反复的探索中,我在语文课堂上用朗读搭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熏陶感染”巧妙地连接起来,以读促学,以读促悟,以读促用。让每一位学生潜入词语中去,读出多元情怀。
  郑振铎先生的《猫》叙述作者三次养猫的故事,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文章由物及人,含蓄而又深刻地传达出作者细致的人生思考,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读懂文章,感知故事内容及作者写作思路。2.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咀嚼词语,品味作者情怀,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深入理解照片内涵,进一步思考社会人生,培养学生同情弱小,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充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潜入词语,读出情怀。
  为了引导学生切实潜入词语中,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说说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以及自己最想同小动物说的话。由此引入听听作者讲述他与猫之间的故事。
  第二环节:自主质疑,初读知事。
  第一步,以不同的方式(指名朗读、齐读等)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引导学生思考:你读出了什么?你曾说过“永不”之类的话吗?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
  第二步,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说“永不养猫呢”?
  第三步,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学会运用,并概括课文大意。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赏读课文。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咬文嚼字,按识猫、知人、悟情三步,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情怀。
  第一步,识猫。1.速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完成表格:本文写了几只猫?每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结局如何?2.小组讨论,自主表达:引导学生按“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 )只猫,因为从文中(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摇 )”的句式说说自己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每一位学生对于文本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个人感受。这是特别珍贵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而不应以教师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应以标准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3.指导朗读,引发思考: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要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而,紧扣学生找到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读出有趣,读出忧郁……进而思考:猫吃鸟事件,如果发生在养前两只猫时,作者会不会有相同的反应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依据,并读出文句蕴涵的深刻思考。
  第二步,知人。形形色色的人才引发了或喜或悲的事,引导小组讨论“文中我最喜欢或讨厌的人是( ?摇),因为从文中(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摇 )”,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情。如:周家丫头的冷漠,抱猫人的自私等。
  第三步:悟情。引导学生按“从文中(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作者对第( ?摇)只猫(?摇 )的情感”这一句式,反复品读文中语句,咀嚼词语,以读促学,以读促悟,感悟作者的不同情感。通过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怀。
  这一环节,学生思维活跃,如第二节中的“一缕酸辛”、“可怜”、“小侣”,第三节中的“提心吊胆”,第十节中的“一线希望”,第十一节的“怅然”、“愤恨”,第十四节的“好久”,第二十二、二十七节的三个“一定是”,第二十五节的“畏罪潜逃”,第二十八节的“愤愤”,第三十节的“难过”、“刺我良心的针”,第三十四节的“永不”等等。引导学生真正回归文字,在字里行间品味作者三次养猫的不同情感,并指导学生读出酸辛,读出愤恨,读出痛心,读出愧疚来。在此基础上,简介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说“永不养猫”的深层情感。因为那是作者内心无法弥补的过失,是作者永远无法完成的灵魂救赎,是作者弘扬公道、民主、博爱思想的体现。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读出自我。
  第一步,品味内涵,读出自我。生活中还有许多同猫一样的弱小者,引导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课文,自己有什么感悟呢?从而引导学生由猫及人,思考社会人生。
  第二步,联系生活,抒写感悟。引导学生仿照作者写法,写一写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感受。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美文推荐。
  第一步,课堂小结。作者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因为这是永刺他良心的针,是他永远无法完成的灵魂救赎。本文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漫漫人生路,希望同学们且行且思,不断成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广泛阅读。
  第二步,美文推荐。郑振铎《海燕》,冯骥才《珍珠鸟》。
  总之,在《猫》这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咬文嚼字,以读促学,感悟内涵,真正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最终回归语言文字。也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思考、带着阅读的渴望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思,并在情感的熏陶中获得永远的财富。
  多年的语文教学探究,我相信,以朗读为桥梁,引导学生潜入词语,涵咏品味,读出情怀的教学理念,定会构建出色、香、味俱全的语文本色课堂。让学生品一字一词,读一句一段,悟多元情怀。
其他文献
又见《红楼梦》!  果然还是《红楼梦》!  看到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卷的考生,在心里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叹!笔者看到试题之后也是这么想的,在附加卷名著阅读的简答题部分出现关于《红楼梦》的题目,一点也不意外,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往年的考题来进行确认。  2008—2015年考题回顾:  2008年:《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5
虽然会在一定范围对社会保障费用进行一定调整降低,却再不会回到上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系统性缺乏的状态,而是会在另一个层面上,完善十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包括更全面的覆盖,以及费率在各机构和各地区的合理分摊。  2016年全国“两会”后,已经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云南和甘肃等在内的12个省(直辖市)对社保费率或者是医保费率进行了下调。  这一轮降费率,起于中央政府在经济下行期间为
羊年开年后,有两件事看来纯属巧合:先是习近平首谈要消除改革的“中梗阻”;随后一部控霾的纪录片引爆网络热点。无论是来自高层的谈话,还是来自民间的舆论,共同点都是将矛头指向利益集团。这不由令人联想:这是要向特殊利益集团开战的节奏吗?  当然,将中国空气污染的原因直指能源垄断集团,虽比以往的媒体分析都更加抵达真相,但是要将所有的板子打在利益集团身上,却仍遮蔽了部分事实。实际上,利益集团总是存在,但其行为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字词教学而轻文本赏析的情况。这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就文本的教学而言,教师更是错失了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技法进行理解欣赏与借鉴的机会。我觉得,如果能巧妙地借助古人评论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赏析,就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赏析选材的典型性。  一个人的生平事迹越丰富
设疑前对所提问题的有关内容作一些必要的知识讲解,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进而快速的进入文本阅读。通过简单设疑,学生对人物有个初步认识,并对主人公窦娥产生了同情之感。  二、讨论问题细分析,走近窦娥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预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困难的地方提出疑问,再引导他们探讨。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曲调阅读、形象分析、誓愿剖析三个方面设置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在阅读时引起注意,有目的地进行思考、
作为商学院院长,我工作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是与各行业领袖进行直率的对话。几年前,我开始听到令人不安的意见:商业领袖正在感受到此前专属于政客的来自公众的鄙夷。  这是个信任问题,或者说信任缺失问题。2014年埃德尔曼信任指数(Edelman Trust Barometer)表明,只有不到1/5的全球公众认为商界和政府官员会在面临困难问题时说出真相。  这一公众情绪正在影响全球商业。杜克大学《首席财务
1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与米舒斯京进行工作会谈  当地时间1月15日下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向议会发表了2020年度的国情咨文,提出将进行宪制改革,调整政治权力架构。该方案最主要的思路至少有两层:一是限制总统的权力,同时增强议会的权力,将总理的提名权交给议会;二是强化某些咨询机构的权力地位,如联邦安全委员会与国务委员会。随后,总理梅德韦杰夫突然宣布他领导的政府全体辞职,令外界错愕不已。  再
2013年6月7日,福建厦门陈水总公交车纵火案造成47人死亡。  情况正在起变化。  这些年来,诸如“社会溃败”、“阶层固化”、“道德沦丧”、“贫富悬殊”、“相互投毒”等警示性十足的词语,一直被用来描述中国的社会问题。直到今天,它们远远没有得到解决。  社会从来都不会停留在它曾经呆过的地方。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仍然是一个问题时,也会变异、“生产”出可能更可怕的新问题。  这些新的问题,标示着中国社会
一对异性恋人眼中的同性恋世界  阿根在深圳的梧桐山中过着半隐居的生活。2014年末,我们(玛鲨苗酱,一对异性恋情侣,二人制作团队)经常在下午两点抵达山里。那时天气很热,阿根光着膀子起床,披件睡袍在山里摘菜喂鸡,有时会站在山头或蹲在树下,长时间地发呆。他的男友小海,一直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厨房里有一口烧柴的大锅和一人高的柴火。  “我来自大连下面的一个县级市。”阿根坐在镜头面前,说到自己的老家有点不好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我们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在出席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时的最新表态。  很显然,中央决策层已经定调——短期内宏观调控政策难以显示软化!此前,8月末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余额的双双回落,预示企业生产活跃度或下降。近期多个智囊机构的调研则显示,“三潮”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