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课外练笔模式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to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练笔是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人为的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无法适应当代学生创造性发展的需要。
  为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练笔”,写作行为延伸到课外,使作文行为贯穿于课堂内外。具体做法如下:
  一、确定内容 双线并行
  课外练笔的写作内容分为定向,不定向两种。定向,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结合课本内容确定的“每周话题”;不定向,就是在规定题目之外,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所作的不定内容、不定题材、不定字数的自由写作。
  定向的选题由教师根据学情选择,主要有三大类:
  (一)源于课本。课本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体,根据课本选题,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结合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我确定了“校园歌吟”的话题,让学生仿写诗歌;结合必修二的《离骚》确定了“夜读屈原”的话题;结合必修三的《林黛玉进贾府》确定了“钗黛之我见”的话题。既深化了对课本理解,又向纵深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源于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学生,决不能只是生活在象牙塔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我们老师必须让学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现代社会。对此,有时我根据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本周话题”,例如“奥运回眸”“金秋送爽”“十月放歌”“寒冬飞雪”“大地行吟”“我看美国大选”等富有时代气息的话题。这些话题,或者富有诗情画意,引出学生激情昂扬之作;或紧扣时代脉搏,写出指点江山的少年豪情。
  (三)源于报刊。我偶然看到《格言》,被它开篇的一个栏目“格言新说”吸引了。我想“颠覆经典,重塑格言”,如果加以利用,不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于是,我就把“颠覆格言”栏目的一些题目作为“本周话题”让学生作文,例如:《远水能解近渴》《人有远虑 必无近忧》《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男儿有泪可轻弹》《两点之间 曲线最短》等话题。学生对此很有热情,纷纷提笔写作。“格言新说”,敢于打破传统理论,让学生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并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二、自主讲评 激情引趣
  在教学中,我探索随笔评改方式,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随笔评改模式,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很受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最期待的语文课之一。这种模式,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操作:
  (一)划分学习小组,确立小组长,明确小组责任。划分学习小组,每两周讲评随笔一次,随笔收上来,我不做批改,只做记录,然后交给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组员批改所有随笔,将优秀的随笔挑选出来待用。最后,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随笔内容确立本期讲评主题,讲评模块,讲评形式及主讲人,并形成定稿。
  (二)教师审批,最后定稿,准备课堂讲评。小组探讨定稿后,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教师根据自己批改随笔的情况,提出建设性建议,一切由学生自己决定。小组长最后对定稿进行调整并准备课堂讲评。
  (三)课堂讲评,形式各异,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课堂讲评用一节课的时间,完全由学生主持。有的同学讲评风格大方、谈笑自若、挥洒有余,一会提问,一会点评;有的同学的讲评温婉亲切、口齿伶俐;有的充满激情,能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有的睿智风趣,让人耳目一新。讲评的形式有历史回顾式,从远古缓缓走来,见识了屈原、昭君、苏轼、周恩来等风云人物的风采;小标题式,将文章分为“唯美的青春”“非主流文化”“亲情港湾”三个板块讲评;有用数字“1 2=3?”来设置悬念。这些讲评,是全组共同参与,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也能启迪人的心智。
  事实证明,同学们不但能把精品文章挑出,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我看到了他们的创造、激情与梦想。随笔写作其特殊意义虽然很多,但核心只有一个:充分体现学生作文自主,体现学生个性,为学生作文打下基础,为写作提供素材,锤炼学生的语言。
  周敏,教师,现居山东莱山。
其他文献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杜威、陶行知两位教育大师共同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刘国正、顾黄初等知名语文教育家从语文学科教学出发,主张“语文教学”应与“生活”接轨,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主张“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古诗词的词句特点以及主旨大意,淡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感悟能力的培养,导致初中生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而新课标的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换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做好课前预习,务实课前基础   由于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只
有人说教师是靠嘴吃饭的。是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说的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更为重要。这方面我体会颇深,这要从96年说起。那时,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怀着满腔激情走向三尺讲台。学生时代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语文基础知识,简笔画,手工制作……没想到这些在教学中统统派上了用场,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尤其是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让我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那时的乡镇教师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教育家于漪也说过,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真情实感。   微写作之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部分的写作,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2014年北京卷就要求“写一段抒情文字,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
钱梦龙认为:“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作文创作如果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是“让他说,他也不会说”。无法达到“人人都能有话可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让学生乐于作文创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深入生活,从课本收集、整理材料   通过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会发现,这些观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学习古代文化。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十分堪忧。  就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方式而言,逐词逐句地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种逐词逐句的串讲仍然以考试为方向标,体现了教师的“讲”,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学”,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
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的反映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即包括客观生活,也包括主观生活。一般来说,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叙事和抒情的结合,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化在写人叙事中,通过人物形象和典型的事件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比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叙述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在诗歌中写人叙事的同时融入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诗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意味;而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
语文老师会发现: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开始头疼,不是觉得“无米可炊”,就是有着“眼前有景吟不得”的困惑。究其根源,就是缺乏观察,缺乏生活体验。   生活是作文之本,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自然,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从五彩的生活情趣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写出真实的、有情感的练达文章。   一、融入社会,参与生活   作文教学应直面
适当地提醒点拨,及时地将他们从“悬崖”边拉回来,让他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启发进步,这远比批在作文本上的评语更及时、有效。如在进行《难忘的第一次》习作时,就有学生写的并不是第一次,而是写了很多第一次以后的事情,离题了。这个时候,就要引导他们重新审题,及时而有效的避免了后面的无用功。   教师的巡视过程,也是解决错别字、错句、病句最经济的时刻。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别字或错句时,可进行适当的
大凡好的文章,都具有音乐美,都有其内在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学时需要放声地读,投入地读,动情地读,精美地诵读,即“美读”,才能尽享美文的情感美、音韵美。故此,“美读”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不应是语文课堂的点缀。  “要深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叙事抒情的文章,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以激昂,委婉处还他以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