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民:一颗汤圆打天下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86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年前,为了填补冬天冷饮生意的清淡,陈泽民自制模具,生产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出乎意料的是,这颗小小的汤圆却开启了中国一个全新的食品行业——速冻食品。于是,“中国速冻食品之父”的名头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陈泽民的头上。
  今天,全国每10个速冻汤圆中就有6个出自陈泽民掌控下的三全公司。
  
   今年5月,由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全)生产的31.3吨常温微波米饭出口到了英国,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两年前,三全董事长陈泽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要让世界人民都吃上中国的常温米饭快餐。这次出口,或许是他实现这一梦想的开端。
  虽然如今的三全已同时踏入速冻食品、常温食品以及中式快餐等多个领域,但是,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深印象的,却始终是那个妇孺皆知的“三全凌汤圆”。
  
  “科技标兵”巧借“东风”
  
  陈泽民辞职下海时,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他是一位具有30年行医经验的外科医生,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副院长。那一年是1992年,正是中国掀起又一轮经商热的时候。
  正式辞职前,陈泽民已有过几年业余经商的经验,他坦承下海的原因是“工资满足不了家庭支出”。当时政策允许星期天搞第二职业,于是,陈泽民1989年与妻子一起,在郑州一个小巷子里办起了“三全冷饮部”,15000元启动资金,是从一个卖水果的个体户邻居那儿借来的。
  善于琢磨的陈泽民为了让冷饮部有特色,自制设备做出了夹心冰淇淋。这一自制品种当时在郑州尚属独门生意,于是,他转而做起了批发。
  陈泽民从小就喜欢琢磨,有极强的动手能力。上高中的时候,他利用理发推子的原理,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在四川宜宾工作时,又搞了不少发明创造,被评选为“科技标兵”。1979年,调到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的陈泽民,将单位一台价值几十万元因遭水淹而报废的大型x光机修好。他甚至还仿照在北京展览会上看到的一台日本产的洗衣机,造出了一台洗衣机。
  陈泽民是重庆江津人,3岁时随当兵的父亲来到河南。医学院毕业后去了四川宜宾,这一去就是14年。在四川的那段时间,陈泽民学会了做汤圆、做腊肉、腌泡菜。调回郑州时,他将自己用了10多年的石磨带回,逢年过节便包些汤圆,分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尝尝鲜。当时,北方人只是在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应景地吃点元宵,陈泽民自家做的香糯汤圆是个稀罕物,让亲朋好友很是喜欢。
  冰淇淋生意季节性很强,郑州的冬天寒风嗖嗖地刮,马路干净得几乎都不用扫。“三全冷饮部”的工人几乎没活可干,陈泽民不得不为怎么度过这个冬季而烦恼。
  但没有想到的是,一趟哈尔滨之旅,让陈泽民有了主意。
  冬天的哈尔滨冰天雪地,陈泽民发现当地人把吃不完的饺子冻在户外,随吃随取。陈泽民立马想到,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冷冻后的汤圆拿到市场卖,或许会受欢迎。最为打动陈泽民的是,冷冻汤圆不仅解决了保鲜难题,更关键的是能打破季节限制,可常年销售。
  回到郑州,陈泽民全力投入到速冻汤圆的研究中。3个月后,他做出了第一颗速冻汤圆,并且拿出了一整套商品化方案,从原料配方、制作工艺程序、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包装设计等无所不包,而且,他还立即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方法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专利。
  一部电视剧的热播,更是让陈泽民巧借了“东风”。
  1990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凌汤圆》,陈泽民立即给刚刚研制出来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迅即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三全”商标。陈泽民的速冻汤圆借一部电视剧做了一次成功的宣传,且几乎不花钱。
  
  让消费者的舌头做主
  
  与发明速冻汤圆相比,市场推广对陈泽民来说,似乎更艰难一些。
  为了让人们了解速冻汤圆,年近50岁的陈泽民蹬着装有煤气灶、冰柜以及锅碗瓢盆的三轮车,以现煮现尝的方式做起了市场推销。
  一天,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郑州一家很有名气的副食品商场。商场负责人尝了当场煮的凌汤圆后,半信半疑地答应先试销两箱。同一天,陈泽民又争取到了几家商场“送两箱试试”的待遇。没想到,试销的汤圆当天就一卖而空。商场经理们不再犹豫了,转而希望与陈泽民建立长期的供货关系。
  一个多月后,“三全凌汤圆”就在郑州闯出了名气,有的经销商为了拿到货,甚至派人守在陈泽民的厂里,生产一箱就抢走一箱。
  离1991年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间,陈泽民去北京开会。会议休息时,他来到西单商场,说服商场负责人同意进两吨汤圆试销。赶制的两吨汤圆被租来的一辆冷藏车送到西单商场,会还没开完,商场经理就打来电话,让他再送5吨。
  北京市场打开后,陈泽民趁热打铁,同时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这时,小作坊显然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但要建一个现代化生产线食品厂,光购买速冻机就是一大笔投资,进口的1000多万元,国产的也得100多万元。为节约投资,陈泽民就自己买材料,自己设计,建起了国内第一条速冻汤圆生产线,日产量由原来不足两吨,猛增到20吨。
  说起创业初期自己担当的角色,陈泽民说“装修工、维修工、机械设备人员、推销员、司机,各个工种都是一个人挑了”。
  在市场调查中,陈泽民发现,同样的汤圆,不同地域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只有对了消费者的脾气,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买。
  最早的三全汤圆做的和乒乓球一样大,里面的芝麻、花生都是颗粒状的,特招东北人喜欢,一箱一箱往家里买。这与东北冬天长、气温低、耐储存有关。但在上海就不一样了,上海人精细,去菜市买葱,讨价还价半天也就买一两根。于是,陈泽民针对上海市场想了两招:给汤圆瘦身,同时增加品种;用散装代替大包装,消费者一次就可以吃到不同口味。广东人讲究滋补,讲究营养,陈泽民就开发出黑糯米汤圆。无论是汤圆,还是水饺、粽子,陈泽民都会根据南北地域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差异化的适销品种。
  让消费者的舌头做主,是陈泽民做大三全食品的一个秘密武器。
  
  面对竞争者的挑战
  
  1995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大量仿制“三全凌汤圆”的企业,仅郑州市就有几十家。然而,拥有专利权的陈泽民却放弃了对仿造者的追究。他认为,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坎很低的行业,很容易仿制。如此一来,光是专利官司都打不完,与其耗费精力打得不偿失的官司,不如多几个本土企业共同将速冻食品的市场做大。陈泽民说:“如果只有一家卖服装的,那不叫市场;如果一条街上有很多家在生产服装,销售服装,那就是服装一条街,就成了市场。”   三全的挑战首先来自同城的“思念”。李伟,“思念”的创始人,瞅准三全生产线不够丰富的漏洞出招了。
  1998年,李伟率先做起了小汤圆,个重10克的“珍珠系列”汤圆让思念大获全胜,当年生产4000多吨,产值达数千万元。接下来,李伟又推出重量只有3.5克的“小小珍珠系列”,大小和豌豆一样。
  但是,真正让“思念”脱颖而出的是速冻水饺。“思念”买下河南当地有名的灌汤水饺秘方,推出速冻水饺,一炮走红。2001年,“思念”销售额达到了两亿多元,成为行业的老二。占地400亩的工业园也破土动工了。
  陈泽民见招拆招。2002年,三全成立了十几个产品研究室,并进而对产品线进行细分,一举推出了汤圆、水饺、包子等数十个品种。针对“思念”的优势产品——水饺和小汤圆,三全不仅特别推出“状元”系列水饺,小汤圆也一气推出了7个品种。
  人们总津津乐道于肯德基与麦当劳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三全与“思念”的关系,与此也有几分相像。
  2001年,三全推出了三全凌棕子,并宣称在浙江武义县采购了大批竹叶,三全的粽子散发着“天然原香”。一个月不到,“思念”也推出了一种“竹叶包装的棕子”,为了推广,“思念”甚至在商场、超市树起了真竹子。2003年,三全推出了早点早餐食品,很快,“思念”就推出了早八点系列早餐食品。双方产品的价格都一模一样。
  但是,三全与“思念”之间不光针锋相对,而且也有合作,甚至不乏默契。2005年,三全因不堪高额进场费,愤然从北京某大型超市撤出。出人意料的是,“思念”也断然从该超市撤货。对方从北京赶到郑州向三全“做工作”,吃了闭门羹后又转往“思念”,结果连门都没有进。
  眼看速冻食品利润年年走低,“思念”于是向房地产进军。2003年,“思念”圈下了黄河景区5000亩地,宣称斥资14亿元打造一个高档社区。两年过去了,楼盘依旧还是一块空地,但与三全的距离却拉大了。2004年,三全食品销售额已达14亿元,而过去的行业老二”思念”只有7亿元。
  “以前担心‘思念’的追赶,现在大家不在一个档次上对话,自己心理压力小了点,但少了一个参照的对手,对自己也未必就是好事。”陈泽民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尝试中的中式快餐
  
  陈泽民觉得开创速冻行业是“上帝对自己最大的恩赐,一辈子做好这件事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似乎并不想只是专注于速冻食品。
  2005年2月,三全在郑州百货大楼开出第一家“有知有味”中式快餐店,并迅速移师北京,把快餐店开进了中关村,东直门等地。
  在“有知有味”,顾客看不到厨房,也没有厨师,所有产品都是从工厂化厨房直接运过去的。三全专门成立了中式快餐研发中心,研制出了各种面条、面食和米饭套餐,还有各种传统饮料。陈泽民计划用8到10年时间,在全国开到1000家连锁店。“快餐产业与速冻业存在共通之处,都属于食品深加工,且更能发挥优势,70%的原料自产。做快餐还能节省20%的商场超市进店费,这会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和较大的利润空间。”谈起做快餐的初哀,陈泽民这样说。“三全有比洋快餐更有利的条件,我们有食品工厂,有自己的物流,能在7天之内把产品运到全国各地,还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我们不能总活在洋快餐的阴影下。”
  但中式快餐的结局,却总是叫人忧心。
  远有“红高梁”的教训,近有“思念”剥离“一江两岸”的举动。2004年底,“思念”在上海开了“一江两岸”快餐店,不久又在南京、武汉连开两家。但迫于资金的压力,“思念”不久就将三家店转让。
  “三全一直埋头学习洋快餐的优点,研究中式快餐失败的教训,并一点点地总结自己开店过程中的经验。”陈泽民这样说。
  “三全付出了不少,开的店也赔过。但赔了不怕,现在我们已经摸索出很多经验,譬如在翻牌率固定的时候,如何提高客人的人均消费。”三全快餐部副总经理王凯旭很有信心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盈利模式。”
其他文献
在古城西安东面有一天然的屏障白鹿原,据史料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原上,人们以为祥瑞,是以得名焉”。白鹿原历史悠久,人文远古,实为一文化大原、历史名原。原高坡陡,居高临下,依山傍水,地势雄伟,灞河水环绕原脚,原上平坦开阔,西安海棠学院就坐落于这里。  西安海棠学院由海棠国际集团创办的西安海棠学院,是一所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并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证书
期刊
1999年,32岁的杨文俊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当时,牛根生离开创业打天下的伊利集团,准备开始自己全新的事业。而此时的杨文俊已经是伊利集团液态奶公司的负责人,如果追随牛根生而去,面对的将是一无奶源、二无厂房设备的现实。他能舍弃已经得到的一切从零开始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次,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杨文俊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追随牛根生,开始蒙牛的创业生涯。  
期刊
“等我们学会忍耐和付出,这爱情一定会有张证书,证明从此不孤独……”歌手孙燕姿的一首《爱情证书》,唱出了无数人对爱情的渴望。不过,真的有人把爱情证书卖到了大学校园里。    大学毕业后求职无门的许靖虹,便开了一家“浪漫”小店,业务就是给年轻情侣们制作“爱情证书”。这个曾经的落魄大学生,如今已变成了收入颇丰的小老板。  许靖虹讲述了她最早制作“爱情证书”的全过程:先去文具批发市场买了一些封面和内页都没
期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个月前还到处求人为自己手下的人找工作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牛”起来了,整天是企业求他派人,而他却“无兵可派”。经济回暖,引发珠三角再现“民工荒”。  从去年年底珠三角等地形成的“民工慌”,到现在的“民工荒”,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逐渐回暖的一个信号,更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劳资矛盾等深层次问题的再次暴露。对这一问题不正视,不剖析,不解决,“民工荒”将成为常态。而当这一问题得到认
期刊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深处,有一个名叫萨如拉图亚的嘎查(蒙语“村落”之意),只有80户人家,300多口人,面积却有430多平方公里。  1974年,当19岁的廷·巴特尔作为一名下乡知青,从呼和浩特来到这里时,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会在这个地方永久居住下来。    知青“头儿”    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但在“文革”中却被关进了“牛棚”。1974年,廷·巴特尔高中毕业时,
期刊
“西贝”二字摞在一起就是“贾”字,这是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的姓,也是“西北”的谐音。  贾国龙,这位把海鲜卖到内蒙古,又把内蒙古的街边小吃莜面卖到京城的餐饮老板,在短短10年时间里,就把一个街边小吃部发展成一个年营业额逾两亿元的大型集团化餐饮公司。在他的手里,拥有两个响当当的餐饮品牌:西贝和腾格里塔拉。    弃学从商    贾国龙是内蒙古自治区巴盟临河市人,198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水产
期刊
《新西部》:有人说内蒙古经济是“黑白”双赢的结果,即黑色的煤炭和白色的牛奶,您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潘照东:你所说的“黑”和”白”只是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内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据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成果,内蒙古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58倍,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27倍,均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位
期刊
半年前,50岁的韩根栓搬进了内蒙古“东达生态扶贫移民村”的新房。与新房连成一排的就是他老两口打理着的一座兔舍和一座温室蔬菜大棚。  韩根栓原来住在30里外的德胜太村,属于盐碱地,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收成。像他这样的移民现在在东达移民新村有100多户。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是这个移民新村项目的投资者,他把这个在建的新村看得极重:“这件事做成了,将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达拉特的血
期刊
到内蒙古之前,记者着实像孩子般兴奋了几天。从西安到呼和浩特需坐22个小时的火车,一小时一小时掐指头计算着,思忖出了车站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蒙古包,牛羊奶茶手扒肉,搞不好还能骑着彪悍的蒙古马去采访……  随着人流走出车站,这才发现,呼和浩特远不是事先想象中的模样。    活力的背后    这是一座与内地大都市没有多大区别的城市,高楼比肩,车水马龙。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他10年前到浙江、广东
期刊
不久前,在新疆大漠深处个极其偏僻的小县城里,南京某报编辑陈原看到大街两侧悬挂着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巨幅画像,他不由得热泪盈眶,给儿子哼起了“天上闪耀的星星多呀多,不如我们公社的羊群多……”  这首歌所讲的故事发生在43年前,一个暴风雪席卷内蒙古草原的日子——    姐妹英雄    1964年2月9日(腊月二十六)正是春节前夕塞北草原冰雪严寒的季节年仅11岁的龙梅和9岁的妹妹玉荣赶着公社的384只羊在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