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乳都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内蒙古之前,记者着实像孩子般兴奋了几天。从西安到呼和浩特需坐22个小时的火车,一小时一小时掐指头计算着,思忖出了车站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蒙古包,牛羊奶茶手扒肉,搞不好还能骑着彪悍的蒙古马去采访……
  随着人流走出车站,这才发现,呼和浩特远不是事先想象中的模样。
  
  活力的背后
  
  这是一座与内地大都市没有多大区别的城市,高楼比肩,车水马龙。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他10年前到浙江、广东一带打工,今年初才回来,家乡的变化让他也有点儿不敢相信,过去街道两旁的树叶上蒙着厚厚一层煤灰,现在草木翠绿,广场绿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记者也看到,为了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呼和浩特各区正在掀起一股城市建设大潮,围绕着成吉思汗特色景观街,新城区开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造城计划”,一座现代化新城已经形成。
  7月6日,新建呼和浩特市体育场正式落成,将成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主会场。
  当然,城市面貌带给初来乍到者的只是表象的认识,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来说,他们更愿意向外人炫耀的还是自己的经济实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潘照东告诉记者,“1996年,呼市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省会城市的末位:但到2006年,就已经在西部省会城市独占鳌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位居上游。”潘照东还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发布的《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对全国200个城市连续5年的增长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后,将呼市、包头和鄂尔多斯三市并列为增长竞争力第一位。
  让呼和浩特天翻地覆的“英雄”,正是乳业。
  自古以来,呼和浩特所在的土默川平原就是水草丰美的优质牧场,养殖奶牛是这里农牧民基本的谋生手段。但是,现代化的良种奶牛养殖业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起步的,而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伊利的崛起。1996年伊利集团改制之后,成为在A股上市的第一个乳品企业,全国各地的业内人士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呼和浩特几乎成为中国乳业的一个“革命圣地”。
  1999年,牛根生又从伊利拉出一干人马,打出蒙牛的大旗,与伊利形成分庭抗礼的格局。两强相争,给呼和浩特带来的是乳业及相关产业的突飞猛进。
  2000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奶业兴市”战略,2002年又提出打造“中国乳都”的新思路。2005年8月26日,在中国乳协10周年庆典上,呼和浩特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
  打造“中国乳都”是呼和浩特经营城市的一个大手笔。在2005年年底举行的一次“2005中国十大营销事件”评选中,呼和浩特因成功打造“中国乳都”金字名片,获得了特别大奖。
  记者从有关资料中看到,近年来,呼和浩特的奶牛存栏、鲜奶产量、人均鲜奶占有量、乳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一直保持着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第一,奶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有效途径。
  
  龙头竟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伊利和蒙牛,就不可能有“中国乳都”。在呼和浩特,只要一出门,铺天盖地的奶品广告便扑面而来,不是伊利的,就是蒙牛的。
  而在整个国内市场,伊利、蒙牛两强相争的现象也已经持续多年。伊利产品以“心灵的天然牧场”抓住消费者的心,2005年又成功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商;而蒙牛也不甘示弱,除借“神五”推出航天员专用牛奶、冠名“超级女声”外,还以每年免费向全国500所小学送奶以表达“来自草原的问候”。
  在营销大战的背后,是两家企业产品实力上的比拼。几年前,伊利与瑞士利乐公司合作,在国内率先引进了超高温灭菌系统,使超高温无菌奶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后,伊利投资2.6亿元引进德国公司国际领先的奶粉生产线,成为国内单线产能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档奶粉生产基地。2004年,蒙牛宣布,他们兴建的蒙牛澳亚示范牧场,是目前我国最具规模效益的示范牧场。
  2006年,伊利集团推出了历经4年研发成功的伊利“金典有机奶”和伊利“营养舒化奶”;而蒙牛也推出“特仑苏高端奶“、“LAB益生茵酸奶”和“OMP造骨牛奶”,引发了一场中国牛奶的“高端运动”。
  伊利集团坐落于呼市西北端大青山脚下的金川工业园区已建成投产,18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1500吨,是目前亚洲地区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也是国内最大的乳品工业生产基地。最新的消息是,伊利在呼和浩特土左旗投资新建的大型乳制品综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一期将投资近5亿元,用于建设亚洲最大的婴儿奶粉生产基地。
  蒙牛集团继完成了和林格尔的五期工程后,又在马鞍山、焦作、海南、张家口投资建设了四个项目,至此,蒙牛集团在全国14个省区建设了20多座生产基地。
  据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透露:2005年伊利年销售收入高出蒙牛10亿元,而2006年,两者的差距缩小到区区几千万元,“今年蒙牛的业绩有可能超越伊利”。
  伊利和蒙牛在竞争中一起成长,这是无论企业还是当地政府都希望看到的结果。正如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所说:“在蒙牛的‘词典’里,没有‘竞争对手’。只有‘竞争队友’。作为行业领导者,我们的出发点一直都是做大整体蛋糕,与同行共生共荣,而不是消灭同行。我们的观念是,行业是一口‘锅’,企业是一只‘碗’,’锅’里挺一挺,‘碗’里全都有。”他还特别提到了伊利:“我们不希望伊利有问题,因为草原乳业是一块牌子,蒙牛、伊利各占一半。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品牌,但我们还有一个共有品牌。内蒙古草原牌’和。呼和浩特市乳都牌。伊利在上海A股表现好,我们在香港的红筹股也会表现好;反之亦然。蒙牛和伊利的目标是共同把草原乳业做大,因此,蒙牛和伊利,是休戚相关的。”
  
  奶农的心愿
  
  6月30日,记者走进了距呼和浩特36公里的和林格尔县蒙牛集团下设的养殖小区(兼奶站)。
  近年来,伊利和蒙牛在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呼伦贝尔等地分别投资建设养殖小区,打破了以往的散养模式,采取与国际接轨的集中饲养,集中管理,集中采奶。小区就如同一个奶牛托儿所,奶农以10多万到20万元不等的价格买下小区中大小有别的“奶舍”,将自家的奶牛带进“奶舍”饲养、采奶。每个小区内均有专人负责,为奶农提供全方位的养殖技术和疾病防御方面的支持。
  在蒙牛公司附近的一个小区里,记者采访到一位正在奶站采奶的奶农冯二亮。冯二亮40岁,家住呼市回民区,2003年与妻子牵着10头奶牛一起进驻小区,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奶农。
  冯二亮告诉记者,在小区中养殖奶 牛风险相对较低,收入稳定,去年毛收入10万余元,净利润4万元左右。2006年,奶牛市场出现波动,冯二亮与妻子商量后,没敢育种牛犊。经过4年的养殖育种,目前他们已拥有良种奶牛20头。“女儿上高中,儿子上初中,两个人的学费每年至少要花去1.5万,而且我们双方都有老人要养,4万元的收入也就仅仅能够维持生活。”冯二亮说。
  与当地政府及乳品企业高奏凯歌有所不同的是,经历了去年奶牛市场波动的奶农们心中抱怨颇多。奶牛价暴跌,饲草料上涨,牛奶价却岿然不动,让奶农守也不是,放也不是。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告诉记者,在牛奶产业中处于基础地位的奶农利益是最没有保障和最易受到损害的。对他们来说,养奶牛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产业链条上无论是企业还是流通领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吃亏的肯定是奶农。
  在养殖小区内,没有硝烟的市场时时揪着奶农们的心,每头奶牛每天至少要挤出25公斤以上的奶水,低于这个指标奶农们的心就会发慌。
  在呼和浩特市的市场上,经过企业生产的普通塑料袋包装的纯牛奶1公斤卖4元左右,而像一些所谓的“高端”牛奶,每箱(3公斤)卖48元(优惠后的价格)。还有更“高端”的牛奶,价格卖得更高。可是,记者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近10年时间里,企业给奶农的收奶价格每公斤总共才涨了不到1角钱。
  对于这个问题,那达木德也表示出深深的忧虑:“自治区奶业一直超常规发展,所有地方都在养牛,一轰而上,必然养不好。农民倾囊买回了牛,但当地不适宜养殖,损失惨重。加之行业恶性竞争,奶农得不到合理的利益回报,杀牛的现象并不罕见。”
  蒙牛一位高层人士则向记者解释说:牛奶涨价对奶农个体只是杯水车薪,倘若每公斤涨价一分钱,养一头年单产4.5吨的奶牛只能增收45元;但涨价一分钱.对于企业数百万吨的年收奶量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目前寄望于涨价来保障奶农的收益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有关方面还是应该在帮助奶农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上下工夫。
  
  乳都效应
  
  在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历史上.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自治区成立的1947年至1980年.内蒙古畜牧业处在一个自然生长阶段;1980年至1995年处于计划经济下的商品生产和奶牛改良阶段;1995年至今,真正步入产业化生产的市场经济阶段。
  “中国乳都”的产生,离不开整个内蒙古畜牧业成长的大环境,或者说.呼和浩特只是整个内蒙古乳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内蒙古草原位居中国五大牧区之首,有天然草场1 3亿亩,占全国50亿亩草场面积的1/4强。那达木德认为.内蒙古发展奶牛业具有六大优势:其一是天然资源.草场肥美.绿色环保无污染,为奶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这是许多内地省份所无法比拟的;其二是饲料优势,自治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位居全国第二,每年能够拿出150亿斤粮食发展养殖业:其三.内蒙古横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交通运输便捷.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省际大通道横跨南北.地缘优势突出;其四是市场优势.伊利,蒙牛的知名度已经家喻户晓,减少了全国范围内做市场的难度:其五是传统优势.乳业是蒙古民族几千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产业,建国初期,内蒙古在全国就率先发展乳业,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基础;其六是政策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内蒙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明显加强,为这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九五”以来,内蒙古的畜牧业和奶业发展日新月异。1 996年至2006年.全区奶牛头数增加了4倍,牛奶产量增加了10倍多。由于伊利,蒙牛两家企业巨头的超高速发展,带动起一大批农牧业产业化企业。据记者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到74家,其中国家级6家、自治区级18家、市级50家。
  在成功打造“中国乳都”之后.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内蒙古乳品企业已将目光投向更高的目标。来自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乳业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乳业新增市场,每年的增长量占据了全球乳业新增量50%的份额。蒙牛“特仑苏”在击败众多世界乳业巨头摘取“IDF产品创新奖”后.已经全面启动“世界牛”战略.力争在2011年挺进世界乳企20强,并着力把呼和浩特打造为“世界乳都”,将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
  显然,这也是所有内蒙古乳品企业共同努力的目标。
其他文献
金色世紀贵宾金卡
期刊
陕西合阳农民侯永禄早年读过两年中学,19岁回乡务农。他有一个习惯——写日记,从1940年一直记到2000年,30多个大小不一的本子,累计200多万字。侯永禄的日记记载的虽然只是一个农民家庭生活中的芝麻小事,却涉及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出中国农村60年的巨大变迁。    侯永禄是陕西省合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写了整整60年的日记。  2006年12月,一本名为《农民日记》的书由中国
期刊
在古城西安东面有一天然的屏障白鹿原,据史料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原上,人们以为祥瑞,是以得名焉”。白鹿原历史悠久,人文远古,实为一文化大原、历史名原。原高坡陡,居高临下,依山傍水,地势雄伟,灞河水环绕原脚,原上平坦开阔,西安海棠学院就坐落于这里。  西安海棠学院由海棠国际集团创办的西安海棠学院,是一所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并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证书
期刊
1999年,32岁的杨文俊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当时,牛根生离开创业打天下的伊利集团,准备开始自己全新的事业。而此时的杨文俊已经是伊利集团液态奶公司的负责人,如果追随牛根生而去,面对的将是一无奶源、二无厂房设备的现实。他能舍弃已经得到的一切从零开始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次,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杨文俊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追随牛根生,开始蒙牛的创业生涯。  
期刊
“等我们学会忍耐和付出,这爱情一定会有张证书,证明从此不孤独……”歌手孙燕姿的一首《爱情证书》,唱出了无数人对爱情的渴望。不过,真的有人把爱情证书卖到了大学校园里。    大学毕业后求职无门的许靖虹,便开了一家“浪漫”小店,业务就是给年轻情侣们制作“爱情证书”。这个曾经的落魄大学生,如今已变成了收入颇丰的小老板。  许靖虹讲述了她最早制作“爱情证书”的全过程:先去文具批发市场买了一些封面和内页都没
期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个月前还到处求人为自己手下的人找工作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牛”起来了,整天是企业求他派人,而他却“无兵可派”。经济回暖,引发珠三角再现“民工荒”。  从去年年底珠三角等地形成的“民工慌”,到现在的“民工荒”,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逐渐回暖的一个信号,更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劳资矛盾等深层次问题的再次暴露。对这一问题不正视,不剖析,不解决,“民工荒”将成为常态。而当这一问题得到认
期刊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深处,有一个名叫萨如拉图亚的嘎查(蒙语“村落”之意),只有80户人家,300多口人,面积却有430多平方公里。  1974年,当19岁的廷·巴特尔作为一名下乡知青,从呼和浩特来到这里时,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会在这个地方永久居住下来。    知青“头儿”    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但在“文革”中却被关进了“牛棚”。1974年,廷·巴特尔高中毕业时,
期刊
“西贝”二字摞在一起就是“贾”字,这是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的姓,也是“西北”的谐音。  贾国龙,这位把海鲜卖到内蒙古,又把内蒙古的街边小吃莜面卖到京城的餐饮老板,在短短10年时间里,就把一个街边小吃部发展成一个年营业额逾两亿元的大型集团化餐饮公司。在他的手里,拥有两个响当当的餐饮品牌:西贝和腾格里塔拉。    弃学从商    贾国龙是内蒙古自治区巴盟临河市人,198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水产
期刊
《新西部》:有人说内蒙古经济是“黑白”双赢的结果,即黑色的煤炭和白色的牛奶,您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潘照东:你所说的“黑”和”白”只是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内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据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成果,内蒙古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58倍,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27倍,均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位
期刊
半年前,50岁的韩根栓搬进了内蒙古“东达生态扶贫移民村”的新房。与新房连成一排的就是他老两口打理着的一座兔舍和一座温室蔬菜大棚。  韩根栓原来住在30里外的德胜太村,属于盐碱地,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收成。像他这样的移民现在在东达移民新村有100多户。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是这个移民新村项目的投资者,他把这个在建的新村看得极重:“这件事做成了,将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达拉特的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