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视野下幼儿园节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ky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每年春节前,幼儿园里都会开展一些喜迎春节的节日活动。比如集体教学“剪窗花”,在一个课时中,孩子们先通过PPT大屏欣赏一些窗花作品,引发认知谈话和操作欲望;观摩学习剪窗花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选择性借鉴;然后人手一张手工纸,跟着老师一起中心折叠后,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能力用笔打个简单的型,剪出一朵类似雪花的窗花;最后放进自己的作品袋里。
  这样的活动很常见,也确实是春节的节日活动之一。只是,怎么让它从一个偏向于单纯技艺的剪纸活动中跳出来,更淋漓尽致地融入到浓浓的中国传统味道中去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更宽阔的传统视野。
  什么是传统视野
  所谓传统,大致具备4个特征。第一,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第二,世代相传。是每个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的传承,具有浓浓的社会氛围,它不是一味守旧,不是固步自封,至今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在继承中得以创造性转化。第三,民族特色。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缘起都和华夏百姓的生活、学习、劳作等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饱含着中国人民的各种美好情感和愿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资源和根基,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地域个性,有别于现代和外来。第四,博大精深。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高深莫测。
  我们之所以要去继承和发扬传统,就是因为传统里有太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的一大代表,是幼儿园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美好载体,对未来一代代的立德树人、爱的萌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
  在传统视野下挖掘节日的传统价值
  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需要我们贯穿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拓展自我的传统认知视野,才能精准把握蕴含其中的傳统价值,才有可能设计和组织好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还是以春节活动“剪窗花”为例,我们用表格的方式做如下关联。(见下表)
  有了这样的前期准备,再思考春节之“剪窗花”活动的设计,便知晓了这是一项易学但难精的民间艺术,技艺学习不是最为主要的价值,我们就会心怀传统价值追求,重新审视我们的活动设计和指导,便会希望孩子们有这样一些经历:聆听缘起故事——观看纪录片《窗花》——欣赏大量不同的窗花作品——观看艺术家电影片段《窗花》——思考自己的心愿,设计自己的窗花图案——现场欣赏老艺术家们精湛的剪窗花表演——跟着艺术家爷爷奶奶一起试剪窗花——将自己的窗花作品张贴到自己希望节日装点的地方(幼儿园或家里)……精挑细选适合孩子们的内容,让他们在全面感知了解的过程中,建立认同感,丰富经验,并感受与创造。
  践行传统视野下的传统节日活动
  团气聚力的共同庆祝——活动资源的共赢化
  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在需要外援时,常常会以这样的方式跟对方发出求助邀请,比如会对剪纸老艺人说:“我们的春节活动里有个剪纸项目,能邀请您为孩子们做个剪窗花表演吗?”而当我们有了传统视野之后,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幼儿园孩子们的节日,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节日。因此,我们就会改变我们的邀请对象和方式,在孩子们的爷爷奶奶中寻找剪纸爱好者,并发出这样的邀请:“请您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来过春节,剪窗花装点我们的节日环境!”而基于他们的喜好和特长,他们自然会表演、示范给孩子们看,自然会指导孩子们一起剪纸,也可能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更关键的是,老艺人们会同时感受到祖孙同庆节日的快乐。
  社区、街道文化站、城市非遗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企业公益站、姐妹中小学社团……都是我们的活动资源,都可以一起共度佳节,共享传统节日的和和美美。
  主题系列的关联统筹——活动推进的网络化
  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是由各种传统元素组成的网络,比如春节,“剪窗花”只是节日活动里的一个小元素,而它的传统元素网络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每一个元素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共同交织构成节日的特质。传统视野恰恰帮助我们理清了这种相互间独立又融合的关系,让我们可以以交织递进的方式来推进一个个小元素活动的开展,尤其可以从同类入手,让孩子从情感上和技术难度上更容易理解和主动学习。比如当孩子们研究完“剪窗花”,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研究贴福字、贴春联等上面。
  同时,我们还需要以幼儿园的三年春节活动为一个时间单位,根据每年节日活动时间的许可度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在幼儿全面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每年都要有所侧重。比如小班侧重传统美食和礼仪,中班侧重传统故事和生活,大班侧重传统艺术和祭祀,三年活动下来,在孩子们心里完整建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多元视角的价值追求——活动指导的生活化
  有了传统视野之后,传统价值追求便得以内化。孩子们从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向感知、观察、比较、讨论、访谈、发现、尝试、操作、体验、生活运用等,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耳濡目染的沉浸中接受传统的熏陶。因此,教师的指导也必须更为灵活。春节活动之“剪窗花”,在了解了内容题材、风格特征和技艺表现之后,教师便在作品选择时具有了明确的针对性,欣赏引导和解析也更接近传统的本色内涵,比如当有孩子发现并提问“这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剪各种各样的花?”“为什么过春节要把它们贴到窗户上去,国庆节怎么不贴呢?”……教师就能饶有学问地慢慢回答或者引导孩子们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敷衍而过。在材料提供时,就不会是随随便便一张手工纸,而是中国红宣纸,带着隆重的仪式感发到每一个孩子的手中,带着孩子们一起轻轻触摸,细细观察,发现它与众不同的色彩和质感美……
  活动的时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集体教学,而是贯穿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因为节的单位是“日”,而不是课。晨间谈话聊聊关于窗花的经验和发现、集体教学时间进行窗花赏析、区域游戏时间把老艺术家约进教室、餐前时间观看纪录片、睡前听听贴窗花的由来、离园时贴窗花……一切都会变得更为自主和自由,孩子们甚至可以回家接着了解他们想了解的,实践他们想实践的。突显节日活动的生活意义,让来自生活的活动还原到生活中去。
  立德树人或者说爱国,无需苦口婆心,美国人用一部《星球大战》唤醒所有孩子的爱国心,而在礼仪之邦的中国,我们用一个有情有义的春节,便足以温暖全国人民的爱国心。每一个老师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情怀,决定了每一个活动究竟能走多远,走多深。也因此,这需要团队的氛围,需要教研的引领。试想,当我们有一天,身在澳大利亚,赶去墨尔本的唐人街过个难能可贵的春节时,便会恍然大悟,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
其他文献
看到班上游戏区出现乱哄哄的状况,很多老师确实忍不住要介入,想尽快遏制混乱,好让游戏继续进行。其实,在看似“混乱”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如果教师凭着“一片好心”去介入,也许游戏能够朝着自己希望看到的样子发展下去,但它带给孩子的教育价值却会大打折扣。具体怎样做呢?这里,分享我的“4字诀”。  这里的看,是指教师应具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教师的观察力对解读幼儿的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察不是要我们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健康检查制度,每年要给孩子体检,每半年测视力一次,及时向家长反馈结果。通过检查发现异常的,则提示家长做进一步的诊断或治疗,这些都是必要的工作。案例中的孩子散瞳后出现不适,幼儿园虽然理解家长的心情,但不应承担责任,能做的就是安抚家长情绪,建议及时就医找明原因,处理缓解不适症状,同时做好幼儿来园后的生活护理,适度关注后续发展。针对此案例,有两方面值得我们反
李凤老师,你好!  看了你描述的你们幼儿园开展的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的课程活动情况,觉得大家的积极探索很有意义,看起来也卓有成效,值得肯定。  关于“小班幼儿该不该进行深度学习”,特别是你问题描述中的深度学习似乎更多指的是“引导深度学习的教学”,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很难几句话说清楚。我试着一点一点地谈谈我的想法。  先说小班幼儿该不该进行深度学习。  我的简单回答当然是“该”了!首先,因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话不仅回归到了教育的本真,也阐述了教育的途径。“德”内在为有爱心、有善心、有同理心,外在体现为有规则、有礼仪、有品行。   始于细节  每年开学,都会有大批的“后妈老师”出现,也就是“接班教师”。因为不是从小班亲自带的班级,而是中班或者大班接过来的班级,必然会出现“后妈不适”的现象。最常见的是与原来的老师对比,家长会时不时冒出一句“张老师原来可不会这样”,或者小
国内外疫情逆转之际,适值窗外春如画。我们从灾患中吸取的教训与反思,以及对红五月盛景和重建幼儿园教学秩序的期待,因为压抑既久,正变得愈来愈强。灾患之后没有赢家。可以想见的是,针对疫情,开展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教育,首先意味着一场幼儿园对“关系”的重新审视。  幼儿园里日常摇曳的花叶,自然角跃动的精灵,围绕在孩子们身边,持续上演着的,其实就是活脱脱的四时而动、一次次的生命轮回。孩子就是在近距离照护每一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青年教师比例日益增长,由此带来的青年教师实效性培养工作面临挑战。园本教研作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之一,也需要我们不断优化教研机制,创新教研路径。  我园是一所园龄未满4年,60%的教师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年轻园所,拥有一群有热情、爱思考、肯钻研、有想法,但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队伍。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转变思路,拓宽路径,尝试“论坛轮值”“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合以往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观察发现,我园教师的共性问题还是对儿童的认识存在误区,诸如包办代替过多、不信任儿童、关注教多于关注学等现象比较普遍。实际上是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工作相对比较主观。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何借助教研活动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如何通过教研实现教师对儿童的客观认识,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并
编者按:自本期开始,我们将在管理栏目开设一个小专题“园长专业能力提升”,呈现的是北京市教科院学前教育兼职教研员“幼儿园管理组”的成员,经过四年的研究和探讨,系统梳理工作经验、感悟和思考,提炼出的有教育理念支撑、有研究过程思辨、有实践经验提升的教育研究成果。可以说,即将呈现的每一项专业能力都能体现和运用于园长与幼儿、与教师、与家长、与行政部门相处的工作过程中,每一个专业能力的梳理都蕴藏着教育的智慧,
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禁感叹,因为我们班也曾有一个小姑娘,顿顿只吃白米饭。她那捂着嘴一边哭一边跑、躺在地上打滚、哀嚎着“我不吃我不吃”的场景历历在目。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不吃,是因为不愿意尝试自己觉得“难吃”的食物。所以我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尝试各种方法。  家长观念走在前  家长的饮食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聪明的孩子会看爸爸妈妈的眼神,猜想爸爸妈妈的想法,博取爸爸妈妈的心软,几经衡量,最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升入中班后,幼儿进入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如何帮助幼儿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区域活动时间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也是教师支持幼儿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契机。下面是我观察和支持本班幼儿在积木区解决问题的故事。  今天,允捷和大文的计划是要在积木区搭建一个有轱辘的汽车,希望汽车上可以坐上他们两人。他们想用双孔积木搭车身,红色半圆形积木当车轱辘,还需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