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引领路径 助力教师成长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ly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青年教师比例日益增长,由此带来的青年教师实效性培养工作面临挑战。园本教研作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之一,也需要我们不断优化教研机制,创新教研路径。
  我园是一所园龄未满4年,60%的教师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年轻园所,拥有一群有热情、爱思考、肯钻研、有想法,但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队伍。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转变思路,拓宽路径,尝试“论坛轮值”“交流反馈”“动态笔记”“班级研究”等方式,激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和愿望,助推园本教研实效开展。
  青年教师是充满活力的群体,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善于思考并勇于创新是他们的优势。如果有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他们特别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心得、收获与体会。“论坛轮值制”是我们在园本教研学习分享环节采用的一种形式,即根据既定的或者生成的交流内容,每位青年教师轮流成为论坛的主持人,论坛话题或者聚焦师技师能,或者补充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或者关注实践困惑。我们尊重教师自己设计的讨论提纲和研讨方式,真正做到“谁的论坛谁做主”,并在教师需要的时候给予全力支持。
  “论坛轮值制”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点燃了他们的激情,充分调动了主动性与内在动机。学习也不再是单向输入,而成为多方互动的过程。青年教师对每周的论坛充满期待,从开始羞涩结巴地不知所云,到后来有理有据地各抒己见,分析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死板的学习内容因此而变得生动有趣、记忆深刻,疑难困惑也都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迎刃而解。
  “交流式反馈”模式受益于本刊2015年2期马春杰老师的《“交流式反馈”促进对话与思考》一文。交流式反馈相信每位教师都具有自主发现问题和反思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对话”引导教师自主反思并帮助教师完善教育观念和行为。我们在园本教研中尝试该文中的“交流式反馈”操作流程五环节——观摩活动、教师自评、讨论、反馈、反思,给青年教师带来了自主愉悦的研讨体验。“交流式反馈”让青年教师有了真正的话语权,能够真正享受到反思提高的过程。
  教研活动搭建的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只有打破“一言堂”的格局和活动交流时出现的“话语霸权”现象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以往的教研过程中,虽然也会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鼓励老师充分表达,但依然会出现青年教师不够主动、怕说错,所以只听不说,或者跟着别人说的情况。“交流式反馈”弱化以引领者的声音为中心,而是通过老师间对话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宽松平等的氛围被营造出来,青年教师可以更加自主地思考和交流;弱化以“我问你答”的方式引导老师发现问题,而是通过多种对话方式引发老师主动反思,更尊重青年教师个体对问题发现和理解的速度;弱化有问题就反馈,而是选取最核心的问题进行反馈,因为只及皮毛的问题会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被破解。
  “交流式反馈”模式中,明显发现青年教师在讨论环节更加大胆和主动,氛围更加有“研”味。反思这种差别,笔者认为,一是围绕一个活动内容的开放讨论给青年教师创设了更宽松的心理氛围和空间,相比提出一系列问题,老师更喜欢这种自由的表达,激发了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基于每位老师的想说和敢说,各讨论小组自然形成一个研究共同体,一些问题会在研讨中被消化和澄清,而有些问题则会成为冲突或困惑的焦点。这正凸显了讨论的价值所在,既锻炼了老师听评活动的能力,又聚焦了有意义的问题,提高了教研实效。
  实践后青年教师对这种模式非常认可,既提高了自己观察与反思评价活动的能力,又感受到了教研的乐趣,真正激活了“研”。
  园本研究微信群一直都是我园一个将研究个体聚拢,集中智慧、解惑答疑、畅谈收获、分享信息、推广经验的互动平台。利用这一平台,我们将每次教研实况利用云笔记图文并茂地进行记录,而后分享,确保没有参加现场研究的教师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同时,使得随时随地翻阅与打破时空距离的深入探讨成为可能。基于网络的互动为传统的研究模式注入了动态的色彩,极大地鼓舞着青年教师的热情,个体反思转向群体反思,浅显反思进入深度反思,多方面的信息、多元化的视角、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不断活跃在平台上,提高了研究的实效。
  青年教師虽然是园所的新生力量,但已经日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因此,培养青年教师主动研究的意识急不可待。“班级研究”就是让研究走进青年教师的一日生活,以课题为依托,以问题为起点,以班级为基地,给青年教师研究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时刻有研究的影子,让研究逐渐成为他们的日常工作,并从中获得主动发展。
  例如,在园本课题“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过程中,在教师对“生活化”理念有了一定的认知与理解后,我们逐步放手,大胆打破“观活动研活动”“观游戏研游戏”的引领方式,推行“班级研究制”,即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主题活动实践研究,实行“班长管理,人人有责,有分有合,各有侧重”的分散研究方式,为每位教师搭建相对自主的研究平台。这一尝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青年教师虽然教学经验有限,但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乐于思考、愿意去实践自己的想法,这使得各班研究工作各有千秋,不但使前期研究成果得到巩固运用,而且成倍数地、富有创造性地丰富着园所已有研究成果。教研活动也随之有声有色,青年教师因为有了自己的研究实践与思考,所以他们愿意分享与表达,园本教研真正成为了思想碰撞和引领导航的平台。
  园本教研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受到青年教师研究意识、研究热情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崛起是园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拓宽研究引领路径,创新研究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最大化实现青年教师优质发展将是我们不变的研究命题。
其他文献
有人说“幼儿的智慧长在手指尖上”,也有人说“心灵手巧”,其实这些都很有科学性。从生理角度来讲,人的大脑皮层被比喻为“智慧的海洋”,而大脑运动皮层中,手部运动与脸部运动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这使得我们脸部可以拥有十分丰富的表情,而手部则可以完成各种复杂而又精细的动作。大脑发展是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同时手部动作越精巧熟练,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进而促进大脑的发展。用手和用脑,两者互相影响
本案例中,老师创设条件,让幼儿分享在区域中遇到的问题,这个初衷和立场都是正确的。当孩子们有了机会说、被鼓励说、还能与老师亲密接触,幼儿的想法老师会帮忙记录,署上他们的名字,并且进行张贴。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足够大的鼓励。随着时间的推进,问题越来越多,每天分享的时间不够用,这是“停车场”墙饰推进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接下来怎样让分享环节发挥更大价值,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老师可以尝试以下分享策略。  ◆
陈立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目前担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学前部主任,同时兼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和工作坊主持人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幼儿数学、科学教育;园本教研和保教管理。  从事了17年一线教师、5年业务园长、10年教研员工作,一直致力于用专业有内涵的研究让幼儿和教师感受爱和生命成长的快乐!  作为教研员,我们日常素以教师培
乐添是我们班上一个特别安静的小朋友,他喜欢看书,每天都去阅读区;喜欢玩重复游戏,总是自己一个人玩;不和小朋友说话,不跟老师交流,遇到困难也不跟老师说。后经心理医生测查,乐添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面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呢?我希望从改变他总是独自看书入手。  实录一  观察对象:乐添 观察地点:语言区  观察时间:2017年11月16日  区域游戏时,乐添又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区看书
摘 要:本文介绍了积件思想及其基本特点和作用,探讨了积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并提出了一种网络环境下积件系统的开发及设计流程。  关键词:CAI 积件 积件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3-0071-02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教育手段,C
看到班上游戏区出现乱哄哄的状况,很多老师确实忍不住要介入,想尽快遏制混乱,好让游戏继续进行。其实,在看似“混乱”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如果教师凭着“一片好心”去介入,也许游戏能够朝着自己希望看到的样子发展下去,但它带给孩子的教育价值却会大打折扣。具体怎样做呢?这里,分享我的“4字诀”。  这里的看,是指教师应具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教师的观察力对解读幼儿的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察不是要我们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健康检查制度,每年要给孩子体检,每半年测视力一次,及时向家长反馈结果。通过检查发现异常的,则提示家长做进一步的诊断或治疗,这些都是必要的工作。案例中的孩子散瞳后出现不适,幼儿园虽然理解家长的心情,但不应承担责任,能做的就是安抚家长情绪,建议及时就医找明原因,处理缓解不适症状,同时做好幼儿来园后的生活护理,适度关注后续发展。针对此案例,有两方面值得我们反
李凤老师,你好!  看了你描述的你们幼儿园开展的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的课程活动情况,觉得大家的积极探索很有意义,看起来也卓有成效,值得肯定。  关于“小班幼儿该不该进行深度学习”,特别是你问题描述中的深度学习似乎更多指的是“引导深度学习的教学”,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很难几句话说清楚。我试着一点一点地谈谈我的想法。  先说小班幼儿该不该进行深度学习。  我的简单回答当然是“该”了!首先,因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话不仅回归到了教育的本真,也阐述了教育的途径。“德”内在为有爱心、有善心、有同理心,外在体现为有规则、有礼仪、有品行。   始于细节  每年开学,都会有大批的“后妈老师”出现,也就是“接班教师”。因为不是从小班亲自带的班级,而是中班或者大班接过来的班级,必然会出现“后妈不适”的现象。最常见的是与原来的老师对比,家长会时不时冒出一句“张老师原来可不会这样”,或者小
国内外疫情逆转之际,适值窗外春如画。我们从灾患中吸取的教训与反思,以及对红五月盛景和重建幼儿园教学秩序的期待,因为压抑既久,正变得愈来愈强。灾患之后没有赢家。可以想见的是,针对疫情,开展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教育,首先意味着一场幼儿园对“关系”的重新审视。  幼儿园里日常摇曳的花叶,自然角跃动的精灵,围绕在孩子们身边,持续上演着的,其实就是活脱脱的四时而动、一次次的生命轮回。孩子就是在近距离照护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