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挑食有妙招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禁感叹,因为我们班也曾有一个小姑娘,顿顿只吃白米饭。她那捂着嘴一边哭一边跑、躺在地上打滚、哀嚎着“我不吃我不吃”的场景历历在目。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不吃,是因为不愿意尝试自己觉得“难吃”的食物。所以我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尝试各种方法。
  家长观念走在前
  家长的饮食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聪明的孩子会看爸爸妈妈的眼神,猜想爸爸妈妈的想法,博取爸爸妈妈的心软,几经衡量,最后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家长默许孩子挑食,孩子的挑食就会愈演愈烈。所以,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向家长科普营养知识,比如请保健医和家长进行沟通。只要家长坚定了让孩子吃菜的念头,我们便成功了第一步。
  食物美化小妙招
  我们曾经用过许多方法来解决孩子挑食的问题。
  一是绘本教育法。例如,我们找来《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的绘本,和孩子共同阅读,认识其中劳拉挑食的现象,给劳拉出一些好主意,帮助劳拉了解挑食的危害。幼儿帮助劳拉的过程,也是在帮助自己。还有一些和食物有关的绘本,如《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可以帮助幼儿通过火车站的形象了解食物进入胃肠道的过程。
  二是想象法。我们可以将许多食物进行想象和发散:白菜可以是芭蕉扇,红椒粒可以是红宝石,山药可以是冰糕,竹荪可以是纱纱裙……通过联想,让幼儿消除对未尝过的食物的恐惧。同样的想象法还可以结合绘本进行,例如肚子火车站里的小精灵和白菜是好朋友,快送它们进去见面吧;番茄汤是火车出发需要的油,多喝一点,火车开得快,等等。这些联想可以放在每日进餐前,充分调动幼儿对食物的兴趣。
  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食物开展一些游戏,帮助幼儿熟悉食材、了解食物,进而喜欢食物。如用白菜来印画;和孩子一起把白菜榨汁,用汁液来绘画或印染纸巾;把鸡蛋壳弄碎来粘贴作品等。幼儿了解食材,会增加对食物的兴趣,愿意尝试后才会一步步地喜欢上。
  “偏心”幼儿有依据
  如果孩子确实无法接受某种蔬菜,教师也不必强求。但“偏心”偏的不是孩子的挑食本身,而应是孩子的身体需要。如果孩子确实无法接受,家长也一再坚持,教师不妨先尊重孩子当前的情况,再慢慢想办法做出改变。但对于其他孩子,则需要清楚地告知是因为身体情况才这样做,而不是支持他挑食。
  所有的发展都应建立在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家园合力,帮助孩子解决挑食問题。
其他文献
乐添是我们班上一个特别安静的小朋友,他喜欢看书,每天都去阅读区;喜欢玩重复游戏,总是自己一个人玩;不和小朋友说话,不跟老师交流,遇到困难也不跟老师说。后经心理医生测查,乐添患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面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呢?我希望从改变他总是独自看书入手。  实录一  观察对象:乐添 观察地点:语言区  观察时间:2017年11月16日  区域游戏时,乐添又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区看书
摘 要:本文介绍了积件思想及其基本特点和作用,探讨了积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并提出了一种网络环境下积件系统的开发及设计流程。  关键词:CAI 积件 积件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3-0071-02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教育手段,C
看到班上游戏区出现乱哄哄的状况,很多老师确实忍不住要介入,想尽快遏制混乱,好让游戏继续进行。其实,在看似“混乱”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如果教师凭着“一片好心”去介入,也许游戏能够朝着自己希望看到的样子发展下去,但它带给孩子的教育价值却会大打折扣。具体怎样做呢?这里,分享我的“4字诀”。  这里的看,是指教师应具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教师的观察力对解读幼儿的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察不是要我们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健康检查制度,每年要给孩子体检,每半年测视力一次,及时向家长反馈结果。通过检查发现异常的,则提示家长做进一步的诊断或治疗,这些都是必要的工作。案例中的孩子散瞳后出现不适,幼儿园虽然理解家长的心情,但不应承担责任,能做的就是安抚家长情绪,建议及时就医找明原因,处理缓解不适症状,同时做好幼儿来园后的生活护理,适度关注后续发展。针对此案例,有两方面值得我们反
李凤老师,你好!  看了你描述的你们幼儿园开展的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的课程活动情况,觉得大家的积极探索很有意义,看起来也卓有成效,值得肯定。  关于“小班幼儿该不该进行深度学习”,特别是你问题描述中的深度学习似乎更多指的是“引导深度学习的教学”,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很难几句话说清楚。我试着一点一点地谈谈我的想法。  先说小班幼儿该不该进行深度学习。  我的简单回答当然是“该”了!首先,因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话不仅回归到了教育的本真,也阐述了教育的途径。“德”内在为有爱心、有善心、有同理心,外在体现为有规则、有礼仪、有品行。   始于细节  每年开学,都会有大批的“后妈老师”出现,也就是“接班教师”。因为不是从小班亲自带的班级,而是中班或者大班接过来的班级,必然会出现“后妈不适”的现象。最常见的是与原来的老师对比,家长会时不时冒出一句“张老师原来可不会这样”,或者小
国内外疫情逆转之际,适值窗外春如画。我们从灾患中吸取的教训与反思,以及对红五月盛景和重建幼儿园教学秩序的期待,因为压抑既久,正变得愈来愈强。灾患之后没有赢家。可以想见的是,针对疫情,开展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教育,首先意味着一场幼儿园对“关系”的重新审视。  幼儿园里日常摇曳的花叶,自然角跃动的精灵,围绕在孩子们身边,持续上演着的,其实就是活脱脱的四时而动、一次次的生命轮回。孩子就是在近距离照护每一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青年教师比例日益增长,由此带来的青年教师实效性培养工作面临挑战。园本教研作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之一,也需要我们不断优化教研机制,创新教研路径。  我园是一所园龄未满4年,60%的教师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年轻园所,拥有一群有热情、爱思考、肯钻研、有想法,但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队伍。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转变思路,拓宽路径,尝试“论坛轮值”“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合以往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观察发现,我园教师的共性问题还是对儿童的认识存在误区,诸如包办代替过多、不信任儿童、关注教多于关注学等现象比较普遍。实际上是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工作相对比较主观。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何借助教研活动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如何通过教研实现教师对儿童的客观认识,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并
编者按:自本期开始,我们将在管理栏目开设一个小专题“园长专业能力提升”,呈现的是北京市教科院学前教育兼职教研员“幼儿园管理组”的成员,经过四年的研究和探讨,系统梳理工作经验、感悟和思考,提炼出的有教育理念支撑、有研究过程思辨、有实践经验提升的教育研究成果。可以说,即将呈现的每一项专业能力都能体现和运用于园长与幼儿、与教师、与家长、与行政部门相处的工作过程中,每一个专业能力的梳理都蕴藏着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