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的理解与应用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创设音乐教学的整体氛围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场”的运用理论,从而唤醒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音乐教学 感性体验 “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与以往的音乐教育相较而言,音乐教育新体系更注重感性和感知。它的宗旨是教师主导创造一个优化的情境,从理性回归到感性,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新体系下呈现出的音乐课堂多姿多彩,在律动、游戏、器乐等等之外,如何能够更好地让孩子们走进、融入音乐世界?笔者对创设音乐教学的整体氛围,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与实践,并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场”的运用理论。
  一、明确标准,突破标准,构建音乐的“场”
  1. 明确音乐教学中的标准。
  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制定相对应的标准。这些标准指导教师进行备课,便于教师的教学实施、课程开展,最终衡量教学质量及评价反馈。同时,这些标准来源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理性思考和透彻分析,即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及其达到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把握和预期。
  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更迅速地达到教学标准的要求,教师往往会将音乐教学量化。如此一来,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学,但对于孩子的内在感知的形成,不仅不能促进,相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对音乐内化的能力,甚至导致对音乐的排斥。秉承新体系的宗旨,在音乐教学中,最终教师传递给孩子的,应该是一种感性的情绪氛围,而不仅仅是一个个音符。
  2. 突破音乐教学中的标准。
  突破音乐教学中的标准,首先是基于音乐教学的标准进行要点、知识点的梳理,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要点、知识点的说明,代之以音乐中的感受,旨在保留标准的“神”而去标准的“形”,在无形中形成标准并高于标准。
  笔者提倡在音乐教学中“传递乐感”,即利用音乐材料的节奏和韵律,不断地通过肢体语言向孩子们传达一种身体随旋律而产生的韵律感。我们可以将这种做法视作指挥。在合适的肢体指挥下,学生能够下意识地做出相同的反馈,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形成对歌曲的节奏规律、曲调韵律的内在感觉。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传递乐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且最易引起共鸣的方式,不过它的过程并不“漂亮”——由于学生自身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反馈时无法整齐划一。但它不仅能够使学生达到教学标准的要求,而且富有感情及表现力,更有对音乐的喜爱,对学生的乐感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当然,只有熟识音乐,才能感知音乐。因此,“突破标准”的前提是“明确标准”。只有教师充分地进行理性思考,才能完美地将音乐进行感性传达。
  3. 构建音乐教学中的“场”。
  音乐教学中,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方式对课程进行组织,再将其采用非标准的、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感性方式进行表达,就形成了音乐教学的“场”。“场”以一定标准下的感性互动为基础,由教师进行引导。
  通过音乐教学中的“场”,教师能够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之上进行引导,从而把握教学的整体节奏,完善音乐体验。
  【教学案例】让学生用以下三种不同的方式欣赏《水族馆》:
  1. 静坐聆听,音乐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反馈:“你觉得音乐在表现什么?”
  2. 静坐聆听,并观看老师用肢体语言配合《水族馆》的旋律,音乐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反馈:“你觉得音乐在表现什么?”
  3. 尽情感受音乐,自己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所听到的旋律,同时老师给予肢体提示,音乐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反馈:“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以上三种不同方式,感性浓度递增,在第三种方式中,“场”的感受最强,老师能够相對深入地调整学生的体验。
  构建一个音乐课特有的“场”对音乐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场”建得好还是不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对构建“场”的重视。
  二、真诚交流,强化体验,融入音乐的“场”
  1. 音乐教学中“场”的融入。
  音乐教学中的“场”由教师、学生以及音乐材料构成。音乐教学中的“场”形成之后,教师和学生就作为元素融入其中。在音乐教学的“场”中,学生尽可能地领悟音乐材料,感受情绪氛围。
  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个学生对音乐的领悟以及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每一次呈现的“场”的融入,都不可能是相同的。
  【教学案例】欣赏安德森的《小猫的圆舞曲》:
  (播放A段前8小节旋律)
  师:听一听,你觉得是谁来了?
  生1:感觉是小猫来了,听到小猫摇尾巴。
  生2:好像是小鱼来了。
  生3:大灰狼来了!
  生4:(能够在旋律中滑音出现的同时模仿猫咪的动作)小猫来了,听到猫叫。
  在以上片段中,生1、2、4在“场”中的融入,属于教师预期的范围之内,而生3则没有较好地融入“场”中。对于四种不同的反馈,教师给出的反馈也不尽相同。因此,“场”的融入,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下呈现的状态。
  2.音乐教学中“场”的引导。
  音乐教学中,教师是“场”的引导者,把握着“场”的组织、进度以及节奏。教师根据学生的各种反馈,对“场”进行调整,目的是使“场”中的音乐氛围、愉悦氛围、感受程度尽可能逐渐达到饱和状态。
  【教学案例】《火车开啦》教学进度设计:
  第一步,熟悉音乐中的火车形象;   第二步,熟悉歌曲的节奏与歌词;
  第三步,感受小火车的“开动路线”;
  第四步,随着音乐“开动”火车感受歌曲。
  在上述设计中,按照预期,能够逐渐在第四步达到最佳的“场”状态。因此在一至四步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各种反馈逐层递交到下一步骤,最终尽可能达到最佳状态,完成音乐体验。当教师对基本环节和学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把握及预期后,方才能将自身连同各个学生一齐融入“场”中,从而相辅相成,实现“场”对学生的感性影响。
  三、在互动中的定位体验:“场”的互动
  音乐教学的“场”会影响到学生,同时,学生的变化也会反向影响“场”。“场”被影响后,将重新定位,并变为与之前所不同的形式,产生更真实的效果,让学生采用更为适合自己的方式去体验音乐。
  1.节奏的互动。
  上文讲到,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其所构成的群体也存在差异,对于相同的音乐材料,相同的韵律和节奏,呈现出的反馈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学生反馈后再进行调整,就形成了“场” 的节奏互动。
  【教学案例】《金孔雀轻轻跳》歌唱教学:
  师:尝试带着优雅的感觉来演唱歌曲。
  (师播放节奏较为舒缓的伴奏)
  生:这样唱不好听,稍微快一些才好听。
  (师改变伴奏形式,采用轻快活泼的伴奏;生唱出了喜悦之情,并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
  在以上案例中,学生反馈后,“场”呈现出更为真实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双方在良好的互动后,“场”的氛围更亲和,情绪感染力更强。教学过程中,节奏的互动贯穿“场”的自始至终,因此教師需要有一定的节奏预期与节奏敏感度。
  2.音调的互动。
  与节奏相同,学生对于教学材料音调的反馈,也会对“场”产生反作用。教师对反馈进行相应调整,形成互动,使得“场” 进入更新的、更真实的状态。
  例如,《小猴子》一课中,有一首描写小猴的儿歌:
  小猴小猴手拉手,
  你追我赶朝前走。
  爬高山,钻山洞,
  个个都是小神猴。
  学生将第三句的前后句进行了高低音调对比,即用相对细的声音念“上高山”,反之用相对低沉的声音念“钻山洞”。教师根据反馈,进行细微修饰后,采用此音调诵读儿歌。
  在上述音调的反馈中,自然地增添了材料趣味,教师对反馈进行合适的调整,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场”的状态更真实、更愉悦,且易于让学生接受。与节奏相同,音调也贯穿“场”的始终,因此,为了在“场”中完成更真实、更深切的体验,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音调互动有着一定的预期准备及协调把握。
  音乐教学中的“场”让教师更清晰地组织音乐教学,让学生既能感受音乐之美,体会丰富的情绪,同时不脱离音乐的实质。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场”的提出,是基于对新体系下音乐课堂结构与内容呈现理性的思考,目的是联系新体系目标,为教师创设更优化的音乐教学情境服务,为学生能更快乐地投入音乐学习服务,使师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之美,受到艺术的美好熏陶。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小学科学教学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科学课中核心素养之求真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本着求真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是科学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本文将结合科学课堂实际,从保护求真本能、创设求真平台、激发求真意识三方面出发,来简单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科学课 核心素养 求真精神 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的教学理
期刊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位于历史悠久、景色秀丽的古黄河北岸,是一所植根于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中的学校。自诞生以来,它便肩负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在近年来的书香校园建设中,淮师二附小大力弘扬民族经典文化,在全校掀起“魅力书香,重温经典”的读书热潮。学校以诗化教育为突破口,确立诗词育人的理念,促进师生在有意识地积累诗词、感悟诗词和运用诗词中,提升人文素养。淮师二附小传承经典,以诗育人,是“詩香校园”建
期刊
【摘要】一线教师要真正意义上落实高效课堂,应该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作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适合孩子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设计的三个纬度去思考,即基于教学目标、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来展开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 认识 实践  【案例】《小数乘整数》教学片段  片段一:  1. 情景展现  2. 信息提取  生1:夏天西瓜每千克0.8元;  生2:冬天西瓜每千克2.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以阅读贯穿其中,让学生在读中欣赏“我”“诗人”“小外甥”眼中不同的月亮,感受月亮的美。  教材分析:  这是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中语句优美,充满诗情画意,非常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教學要求:  (1)通过自主阅读探究感悟作者、诗人和小外甥眼
期刊
每个晚读时光,我都会捧起《教室里的电影院》,走进书里的电影,走进夏老师的电影课堂。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电影课是一种可能性”讲开展电影课程的方法和指导技巧,第二部分“我们的电影课”讲了十六部经典电影赏析案例,第三部分“电影课改变了我和我的学生”讲了电影课给学生带来的温暖和变化。  客观地说,读这本书,就像走进了夏老师的电影课堂,这本书可以说是开设电影课的完美范本。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于课程
期刊
【摘要】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各大名胜古迹都是语文学习的温床。适当的活动课程资源,多学科、多维度的整合,引人入胜的合作分享,都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滋养。  【关键词】大语文观 开发课程资源 名胜古迹中的语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活动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期刊
大概是受一辈子做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尽管父亲只是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但他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对乡村孩子的挚爱还是如春风化雨般熏陶着我。于是很小的时候,我就梦想着,长大以后要当个老师;我梦想着,我的学生举止文雅、好学上进,我的班级团结友爱、温馨和谐;我梦想着,我和我的学生亲密如一家人。  2000年8月,我如愿以偿,梦想成真。那一天,我在父亲的陪伴下,乘着校车,来到一所乡村学校——兴化市阳山小学。一进校
期刊
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将有收获,焦虑的人啊,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伤感自己一无所获。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去完成。  ——熊培云  菲菲是个有灵气的小姑娘,她会认真倾听老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老师稍加点拨,她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可惜习作语言平淡,能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往往只能用直白的语言写事物的表面,缺少深入人心的感受和精彩的描写。上学期末她写了一篇日记:  老师
期刊
语文这门学科,从小我就一直喜欢。我喜欢看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尽情发挥才能,羡慕着他们那宽广的知识面。如今,我也成为一名拥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近年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面对这些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形式,我常思虑彷徨,我的教学方法是对还是错?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我的认识,分别从教学生什么、如何教以及怎样完善自身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千教万教,教学生求实  网络时代,有人認为写字教学已经
期刊
主题式习作微课程是从儿童需要出发,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组织开展习作活动,并指向助力儿童习作能力发展而建构的微型习作课程。主题式习作微课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课程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学习需求;二、课程组织形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三、课程实施呈现出“小片段”“松散连接”“动态重组”的微型化样态。  本文尝试以苏教版教材中典型案例为样本,具体阐释对主题式习作微课程的建构与思考。  样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