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散打运动员的疲劳产生的部位、原因、生理机制、时间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消除疲劳的方法与措施,以增强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延缓疲劳的产生,加快疲劳的消除,促进身心的恢复,从而提高散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关键词: 散打运动员 疲劳 产生 消除措施
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充沛的体能和旺盛的斗志,保持最佳竞技状态,而赛前或赛中出现疲劳,会影响运动员的竞赛水平。所以,对散打运动员疲劳的产生和消除措施的研究非常重要。
1.散打运动员疲劳产生的部位
(1)调节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和激素—体液系统。
(2)保证肌肉活动的植物性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和血液循环系统。
(3)执行系统:运动(周围神经系统肌肉)器官。
2.疲劳产生的原因及生理机制
(1)疲劳产生的原因。
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在剧烈运动时,从实验中可以看到乳酸的堆积,自然就会联想到疲劳与乳酸有关。但是当乳酸含量增高时,还可以看到糖元、ATP、CP含量的降低,那么,引起疲劳的原因究竟是乳酸的堆积,还是由于能源物质的降低呢?可能二者只是诱发疲劳的因素之一而已,不能把因素当成根本的原因。
(2)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当剧烈运动时,肌糖元大量消耗,运动能力下降,这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肌肉中的乳酸是糖无氧代谢的产物,在肌肉中浓度可增加约30倍。乳酸堆积,从而使肌纤维渗透压增加。同时由于水分向肌纤维内渗入,使肌肉膨胀,物理性压迫了肌肉中的痛觉神经,产生了肌肉酸痛。
3.散打运动员疲劳产生的时间
散打运动员的疲劳按其出现时间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疲劳、赛中疲劳、赛后的疲劳。
(1)赛前疲劳。
赛前疲劳是当散打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前,特别是大型比赛前,即便身体并不疲劳,肌肉、骨骼都健康,保证肌肉活动的植物性系统都完全正常,但当抽到的对手是一个高手,特别是在以往的比赛中多次失败于对手时,该运动员也感到疲劳了。他的调节系统就开始发生调节障碍,而不能正常工作。表现出面色开始变红,严重时苍白;动作虽能完成符合要领,如直拳、腿法等,但完成的准确程度和力量速度不够;注意力不够集中,领会能力下降,自我感觉工作能力下降,肌肉能力下降,且呼吸困难;情绪不稳定,胆怯。这种疲劳的特点是,当疲劳开始后,距开始比赛时间越近,就越感疲劳。
(2)赛中疲劳。
赛中疲劳更复杂。这主要是散打运动员在比赛进行中除一般运动员具有的疲劳,执行系统——运动(周围神经系统肌肉)的疲劳,保证肌肉活动的植物性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疲劳外,更主要的是调节系统发生极大的变化。比赛进行时,当一方突然发力,自己因没有反应过来而被击中,这时调节系统就会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表现为:面色苍白,有时无力完成动作,注意力根本集中不起来,自我感觉不知所措。情绪消沉,甚至忘记了教练的要求。
(3)赛后疲劳。
当比赛结束后,散打运动员的疲劳基本上与其他运动员一样,主要区别是散打运动员可能把失败的疲劳带到下一场比赛中。
散打运动员的这三种不同时间下的疲劳区分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比赛成绩的取得。教练员不能把精神上的疲劳当成身体上的疲劳。经过休息便可以消除身体上的疲劳。但精神上的疲劳是因失败而引起的,默认它并稍作休息不能使之消除,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无论具体的障碍是什么,运动员都必须对它予以消除,而且要快。
4.散打運动员消除疲劳的一些措施
针对散打运动员疲劳产生的时间、部位、生理机制、原因,本文提出如下几类预防疲劳、延缓疲劳、消除疲劳、恢复身心的措施:
(1)根据疲劳产生的时间段。
①教练员在比赛前应积极调整运动员的心态,应不计胜负,只求根据不同实战情况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技战水平。教练员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运动员敢打敢拼不怕输的精神,以及敢于挑战的性格,充分放松自己的身心。
②比赛中,运动员应松弛有度,不要过于紧张,应该充分掌握功防节奏,尽量使身心在一定节奏下运转,在赛前应充分根据对手制定好技战术,合理分配好体能,注意保持头脑清醒,并充分注意头部的保护,以防被重击而产生疲劳或丧失竞赛能力。
③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应首先从心理上放松自己,让过去成为历史,让荣誉与失败随风而去,并通过各种合理的方法,使自己疲劳的身体放松下来,尽快消除身心疲劳,恢复正常的心态和体能,使自己始终保持不受胜负影响的最佳竞技状态。
(2)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生理机制。
①从疲劳产生的部位——调节系统来看,散打运动员在经历不同层次的现场比赛时,应充分体验大赛气氛,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并在日常训练中培养适应竞赛、适应高强度对抗的最佳精神类型。
②在日常训练中,多进行针对比赛规则的超比赛时间、运动量的超负荷训练,使散打运动员的植物性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肺活量增大,血液中血红细胞携氧的能力增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
③多进行有针对性的无氧训练,超极限训练,从而增强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延缓体能极限的出现,从而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体力充沛,斗志昂扬。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散打运动员疲劳产生的时间、部位、生理机制、原因,充分地帮助运动员预防疲劳、延缓疲劳、尽快消除疲劳、恢复最佳身心状态,运动员才能以最佳的竞赛状态迎接比赛,完成比赛。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陈志良.攀越颠峰——高科技与体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关键词: 散打运动员 疲劳 产生 消除措施
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充沛的体能和旺盛的斗志,保持最佳竞技状态,而赛前或赛中出现疲劳,会影响运动员的竞赛水平。所以,对散打运动员疲劳的产生和消除措施的研究非常重要。
1.散打运动员疲劳产生的部位
(1)调节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和激素—体液系统。
(2)保证肌肉活动的植物性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和血液循环系统。
(3)执行系统:运动(周围神经系统肌肉)器官。
2.疲劳产生的原因及生理机制
(1)疲劳产生的原因。
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在剧烈运动时,从实验中可以看到乳酸的堆积,自然就会联想到疲劳与乳酸有关。但是当乳酸含量增高时,还可以看到糖元、ATP、CP含量的降低,那么,引起疲劳的原因究竟是乳酸的堆积,还是由于能源物质的降低呢?可能二者只是诱发疲劳的因素之一而已,不能把因素当成根本的原因。
(2)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当剧烈运动时,肌糖元大量消耗,运动能力下降,这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肌肉中的乳酸是糖无氧代谢的产物,在肌肉中浓度可增加约30倍。乳酸堆积,从而使肌纤维渗透压增加。同时由于水分向肌纤维内渗入,使肌肉膨胀,物理性压迫了肌肉中的痛觉神经,产生了肌肉酸痛。
3.散打运动员疲劳产生的时间
散打运动员的疲劳按其出现时间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疲劳、赛中疲劳、赛后的疲劳。
(1)赛前疲劳。
赛前疲劳是当散打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前,特别是大型比赛前,即便身体并不疲劳,肌肉、骨骼都健康,保证肌肉活动的植物性系统都完全正常,但当抽到的对手是一个高手,特别是在以往的比赛中多次失败于对手时,该运动员也感到疲劳了。他的调节系统就开始发生调节障碍,而不能正常工作。表现出面色开始变红,严重时苍白;动作虽能完成符合要领,如直拳、腿法等,但完成的准确程度和力量速度不够;注意力不够集中,领会能力下降,自我感觉工作能力下降,肌肉能力下降,且呼吸困难;情绪不稳定,胆怯。这种疲劳的特点是,当疲劳开始后,距开始比赛时间越近,就越感疲劳。
(2)赛中疲劳。
赛中疲劳更复杂。这主要是散打运动员在比赛进行中除一般运动员具有的疲劳,执行系统——运动(周围神经系统肌肉)的疲劳,保证肌肉活动的植物性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疲劳外,更主要的是调节系统发生极大的变化。比赛进行时,当一方突然发力,自己因没有反应过来而被击中,这时调节系统就会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表现为:面色苍白,有时无力完成动作,注意力根本集中不起来,自我感觉不知所措。情绪消沉,甚至忘记了教练的要求。
(3)赛后疲劳。
当比赛结束后,散打运动员的疲劳基本上与其他运动员一样,主要区别是散打运动员可能把失败的疲劳带到下一场比赛中。
散打运动员的这三种不同时间下的疲劳区分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比赛成绩的取得。教练员不能把精神上的疲劳当成身体上的疲劳。经过休息便可以消除身体上的疲劳。但精神上的疲劳是因失败而引起的,默认它并稍作休息不能使之消除,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无论具体的障碍是什么,运动员都必须对它予以消除,而且要快。
4.散打運动员消除疲劳的一些措施
针对散打运动员疲劳产生的时间、部位、生理机制、原因,本文提出如下几类预防疲劳、延缓疲劳、消除疲劳、恢复身心的措施:
(1)根据疲劳产生的时间段。
①教练员在比赛前应积极调整运动员的心态,应不计胜负,只求根据不同实战情况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技战水平。教练员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运动员敢打敢拼不怕输的精神,以及敢于挑战的性格,充分放松自己的身心。
②比赛中,运动员应松弛有度,不要过于紧张,应该充分掌握功防节奏,尽量使身心在一定节奏下运转,在赛前应充分根据对手制定好技战术,合理分配好体能,注意保持头脑清醒,并充分注意头部的保护,以防被重击而产生疲劳或丧失竞赛能力。
③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应首先从心理上放松自己,让过去成为历史,让荣誉与失败随风而去,并通过各种合理的方法,使自己疲劳的身体放松下来,尽快消除身心疲劳,恢复正常的心态和体能,使自己始终保持不受胜负影响的最佳竞技状态。
(2)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生理机制。
①从疲劳产生的部位——调节系统来看,散打运动员在经历不同层次的现场比赛时,应充分体验大赛气氛,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并在日常训练中培养适应竞赛、适应高强度对抗的最佳精神类型。
②在日常训练中,多进行针对比赛规则的超比赛时间、运动量的超负荷训练,使散打运动员的植物性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肺活量增大,血液中血红细胞携氧的能力增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
③多进行有针对性的无氧训练,超极限训练,从而增强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延缓体能极限的出现,从而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体力充沛,斗志昂扬。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散打运动员疲劳产生的时间、部位、生理机制、原因,充分地帮助运动员预防疲劳、延缓疲劳、尽快消除疲劳、恢复最佳身心状态,运动员才能以最佳的竞赛状态迎接比赛,完成比赛。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陈志良.攀越颠峰——高科技与体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