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感觉”深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培养曾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反观这些年走过的道路,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依然存在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如20以内数倒背如流,却不知比7大比9小的是几;要求32×28的结果是多少一致想到的是竖式;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却只说学校两百人的礼堂里坐得下一千人;知道100个100是10000,却说不清1万元里有多少张一百元的钞票……如果反思我们曾经的一些培养手段,会发现原来的很多做法并没有注重走进“感觉”的深处。因为数感毕竟属于一种感觉,感觉的培养只有根植于内心深处,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谈数感培养。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走进学生“感觉”的深处,通过唤醒、激活、丰富等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唤醒已有知识体验,感受“数”的现实意义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由于学生在每天的生活学习中要面对很多的“数”,他们对“数”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充分利用他们身边的数学素材,来努力唤醒学生的这些知识体验,引导他们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睛”来认识这些数,并学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去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些“数”的现实意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数一数”时,考虑到学生对数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教学中我开展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努力唤醒学生的这些认识。首先是让学生到自己身边去找一找“数”,学生们兴致很高,结果找到了很多。接着让他们去数一数,学生们数出了很多:我有1个书包、黑板上方有1面国旗、教室里有2块黑板、文具盒里有4枝铅笔、我有6本书、我有10个手指……最后我又让学生把这些话里的“数”去掉再说说看,学生们说着说着,便笑了……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而且每个数又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这些数,想进行交流,说清一些事物是很难的,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数的现实意义的理解与感悟。
  
  二、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的相对大小
  
  由于小学生数感形成的过程中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直觉等来直接地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做出判定的,带有较多的经验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数的相对大小的理解,则更是植于学生经验基础之上的再生与繁衍。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把这些生活经验有效地转化为对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感受,情感和领悟,继而做出有效的选择与判定,增强学生对数相对大小的理解。如“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对数的相对大小的一种描述,这种模糊表达在生活中常见、常用。因此,教学中我先从两个学生比高矮开始,让学生比较班内的两个同学谁高谁矮。学生很快得出结算,这样就自然地认识了“高一些”、“矮一些”。接着让学生把老师和同学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得出比较结果,而且解释得很具体。又如出示情境图:小猴折了54个五角星,小猪折了12个五角星,小猫折了58个五角星。提出问题:“你能用‘一些’、‘很多’来描述他们做的个数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后很快就得出:
  小猴折的比小猪多得多,小猪折的比小猴少得多;
  小猫折的比小猪多得多,小猪折的比小猫少得多;
  小猫折的比小猴多一些,小猴折的比小猫少一些……
  创设这样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比高矮的活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根据实际活动体验到“一些、很多”究竟应该如何应用,再把这种体验自觉地应用到对这几个数的大小比较中,自然就能促进学生数感的自动生成。
  
  三、丰富活动体验,感受“数”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他们的体验,切实感受到数的应用价值。这样学生以后遇到具体问题时,就能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联系起来。
  如在“我们认识的数”的实践活动中,开展了三个层次的活动:(1)说一说。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并交流自己家里各个人的年龄,相互猜猜别人爸爸的年龄,再说说今年64岁的人,可能是小明的什么人等。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重要作用。⑵猜一猜。先让学生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再去抓一把花生,猜猜大约有几粒,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猜,然后再数数,验证自己的猜测;接着再让学生去抓一把黄豆,并估计一把有几粒,说说自己的想法后再去数一数进行验证。这样帮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释中充分感受到数的应用价值。⑶数一数。让学生到校园里去数一数物体的个数,走一段路等使他们在亲身活动中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不断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在用“数”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意识。
其他文献
走秀  查欢颜(6岁剪贴画)  专家点评:牛皮纸的底板、黑色的花纹舞台和那黑色的人影给画面营造了—份古朴和宁静。人物的一大片红色和两点橙色却打破了这份宁静与古朴,配合着腿上、头上的绿和蓝让人物张扬了起来,给人以眼前—亮的的感觉。裙边上那一排细密的白色修正液绘制的点点更让裙子多了一份活泼。正如小作者所说:“我要表现一个活泼的时尚美女在T台上闪亮登场。”这一点小作者是真的做到了。  黑夜里的古怪城堡 
活动前言  当今社会,广告可谓无所不在。许多优秀的广告词确实具有独特的创意和语言魅力。为了进一步感受广告文化,更好地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结合我们为南日的特产“榨菜”设计广告词的契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  环节一:走近广告词  1.学生展示在课外时间搜集到好的广告词。  2.了解广告的不同分类。  你还看到过这样的广告吗?教师出示一则央视公益广告。  刚才同学们说
要改变学生习作中词汇贫乏、内容浅薄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师,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发挥语言的范例——教材的作用,指导学生积累语言;适当补充新鲜血液——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一、利用课文,规范语言,及时积累    我们农村的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由于受到生活习惯、学习环境的影响,方言在课堂内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他们自主课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实施“数学知识生活化”。  把课本中的数学生活化,就是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
乡村学校是我国大教育事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余庆县龙家小学就是贵州高原上的一间乡村学校。近年,学校与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需求研究》课题组联合,进行《建设乡村教师发展学校的精神家园》的课题研究,这是学校实践研究的主旋律。  在长期管理实践中,学校确立了建设乡村教师发展学校精神家园的核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带着理想从这里出发;诚心诚意,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写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每一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阅读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怎样“导”才能与上述要求相适应呢?我认为教师的“导”,应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指导、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是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应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亲自感知教材,联系旧知识,初步获得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自学成功的关键。以下是笔者自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内容。    片断描述一:  1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学生4人一组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围桌坐好)  师:请每组坐在1号位的同学把玩具“哆啦A梦”拿出来,面朝自己放在桌子中间。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在你现在的位置上,你会看到“哆啦A梦”的什么样子?(学生先仔细观察,再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师:请每组看到正面的小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如何处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背景引入新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问题    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件及关系。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人数学知识的背景。我在进行
制作步骤:  1.先在卡纸上画出大象身体上所需要的各个部分(鼻子、腿、眼睛、尾巴、牙齿)。  2.用剪刀将各部分剪下来备用。  3.将大象身体上的各个部分粘贴好。  4.可爱的大象完成了!
幼儿得以与美术大师对话,往往需要成人的引荐。当幼儿能够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场域与大师的作品相遇,对话就成为可能。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欣赏活动是相对薄弱,甚至是曾被冷落的一个领域[1]。纵观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从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等诸多文件中,都曾提及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相关内容。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