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实践发展动力的思考

来源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5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一个基本问题 ,但至今很少有人对此进行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是由多种因素多个层次有机结构起来的复杂系统。一、人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原动力。二、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中介之间、中介与客体之间、目的和结果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普遍性内在动力。三、各类型具体社会实践各有其特殊性内在动力。四、各类型具体社会实践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每一具体社会实践的发展都可以成为其他社会实践发展的外部动力 ,每一具体社会实践的发展又有其他社会实践发展为它的外部动力。作者对这几个观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最后指出 ,“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更重要 ,希望有更多的哲学工作者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What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This is a basic issue of the Marxist view of social practice, but so far, few have conducted any special studies on i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as expressed his own view: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is a complex system composed of multiple levels of organic structure with a variety of factors. First, the growing needs and interests of people a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Seco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agent, between the agent and the object, between the object and the result is the universal internal moti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Third, each type of specific social practice has its own intrinsic motivation. Four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types of specific social practices, mutual influence, mutual promo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specific social practice can become the external moti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ocial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specific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social pract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s external power. The author made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se views.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moti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in a certain sense and hopes more and more philosophers will conduct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on this issue
其他文献
进入 2 1世纪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人类社会的发展步入了“渐进的 (和平与发展 )”而不是“冲突的 (战争与革命 )”历史轨道。以此为根据 ,本文通过对实践模式结构方式的阐释
我喜欢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泡一杯馨香四溢的茶,边品边想自己的心事。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本文从哲学家与政治家、科学家的区别论述了哲学家安贫乐道、淡泊明志、与天地合其德的高尚品格 ;从哲学与科学的区别论述了哲学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 This article discuss
普特南 ( Hilary Putnam,192 6- )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60年代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来论证心理状态的图林机模拟的合理性 ,认为任何心理状态都可以与特殊的图林机功能相对
宋代新儒学家胡安国高度赞扬其恩师杨时恬淡名利 ,为其做墓志铭以“然则公于斯世 ,所欲不存 ,果何求哉 ,心则远矣”总括之。杨时为宋朝廷一命官对老庄和佛教的超越尘世的思想
康有为于1891年-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授徒,此间他致力于维新运动骨干的培养和变法理论体系的建立。他以心学的一些思想和言论影响教育他的弟子,他充分发挥了陆王心学的真谛,提倡无所
利益既是推动人们去探索、改造自然的根本动因 ,又是推动人们去结成社会、改造社会的原动力。它支配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感情及道德评价。它既是乐善好施的种子 ,又是
孙慕天教授的《新整体论》一书所探讨的是一个本源性的真问题 ,他坚持了一种正确的学术取向 ,这表现在八个方面。第一 ,问题是本然性的 ,他不是把整体性问题当作一切相互关系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等13家协办的第九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于 1999年 10月 15- 18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智慧即美德。”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说到底,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假、恶、丑从何而来?人为何会虚伪、凶恶、丑陋?我只找到一个答案:因为贪欲。人为何会有贪欲?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因为“无明”。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智慧,对人生缺乏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