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认知差异找准学习起点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ceg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主要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的、严密的思考问题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抽象,呈现形式比较隐蔽。“数学广角”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单元的内容来说思维的难度大一些。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试教“数学思考”一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7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 同学们,有结果了吗?
  (估计学生会有不同的结果,要数清楚21条线段是比较困难的)
  你感到有什么困难?
  (比较多,比较乱)
  3 7个点比较多,如果点少一些,可能比较清楚是吗?
  
  二、探究规律:
  
  1 你觉得少到几个点,你就没问题了?
  (估计学生会说2个点肯定没有问题!)
  2 那就先来2个点,可以连几条线段?
  (板书:点数:“2”,总数“1”条)
  3 如果增加一个点,3个点了,一共可以连几条线段?
  (板书:点数:“3”,增加“2”总数“3”条)
  [课后思考]
  试教下来,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教学设计相距甚远。预设中,学生的学习会遇到困难,教学的步子需要小一些,引导需要多一些。但课堂上,当我问道:“同学们,有结果了吗?”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有21条!”第二个学生同样回答:“有21条!”当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有7条”的时候,马上有学生起来反驳:“7条是不对的,应该是6 5 4 3 2 1=21条。”学生竟然这么轻易就解决了问题,而我接下来的引导显得非常生硬:“是21条吗?谁画出来了,上来数数看!”“如果点少一些,可能比较清楚,是吗?”学生显然对于我回避正确的解法,硬是从两个点开始画起兴致不高。
  学生为什么对于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兴致不高?学生的知识基础到底是怎样的?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另一个班级做了一个课前调查,在教师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解决例题:“两个点之间可以连1条线段,那么7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呢?”虽然,我已经感觉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结果还是让我比较吃惊:59人的一个班级:有25位同学已经能够列出“6 5 4 3 2 1=21条”(其中两位同学算错),有7位同学列出“6×7=42条、42 2=21条”,有10位同学是画图的方法(其中六位同学画错),只有两位同学的列式为:“1 2 3 4 5 6=21条”,而有17位同学几乎是无从下手,思路都不对。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其他数学知识的新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总有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已经能够解决问题。不过,“数学广角”中学生的差异显然更大,“6 5 4 3 2 1=21条”这种方法体现了在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时有序思考的价值,在许多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我们也的确感到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不过,教材编写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基于对学生这样的认识,正式执教“数学思考”一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探究规律
  
  1 数学离不开点、线、面,“线段”大家一定不陌生,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反过来,两个点之间可以连一条线段。(媒体显示)
  2 那么,如果现在有7个点,每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段,一共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先把你的想法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跟同学交流交流!
  3 有序展示学生的思维:
  (1)呈现写有“6 5 4 3 2 1=21(条)”的学生作业本,指名说出思路。
  (从1个点出发,可以跟其他的6个点都连1条线段,这个点与其他几个点都连过了,第二个点就与这个点不连了,跟另外5个点共连5条线段,依次类推,所以一共是6 5 4 3 2 1=21条)
  (2)呈现写有“6x7÷2=21(条)”的学生作业本,指名说出思路
  (每个点都可以与其他6个点连一条线段,一共是42务,因为两个点之间的线段都算了2次,所以除以2)谁听明白了?你也来说一说!
  (3)呈现“画图的方法”的学生作业本:
  你能数一数自己画了几条线段吗?感觉怎样?
  (学生一般觉得数起来比较困难,甚至会数错!)
  看来7个点的时候,要想数出来已经很困难了1100个点呢?老师觉得画图也是能够画清楚的!你有办法吗?
  (可以编编号,可以先少画几个点……)
  我们来试试看!
  ①(画2个点)两个点之间可以连几条线段?
  (两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板书:点“2”总数“1”)
  ②(点出第三个点)3个点呢?谁来画画看?
  跟原来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比2个点时增加了2条线段)
  谁来画画看?增加的用红色表示。
  为什么会增加两条线段?
  (原来有2个点,增加的点与原来的2个点都可以连一条线段,所以增加了2条线段。板书:点“3”增加“2”总数“3”)
  ……
  [课后反思]
  教学一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设计:“先把你的想法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跟同桌交流交流!”让学生尝试,暴露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许多学生已经能够用“方法一”和“方法二”解决问题,而他们也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我们不应该禁锢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的意愿,因为他们有更便捷的方法,显然会对“从2个点画起”这种“繁琐”的方法没有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我试教中设定的教学起点偏低,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起点。回避学生的方法只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有更好的方法,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方法中。对其他方法没有兴趣。只有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先表达出来,再来理解其他的方法才会满足他们表达的愿望,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这时候,“从2个点画起”就成为又一种新方法,需要思考和理解,学生自然又有了兴趣。
  [对比思考]
  回顾两次教学活动,第一次试教中比较多地关注教材的分析:“隐蔽”、“更抽象”、“难度大”都是研读教材获得的。而第二次教学中更多侧重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巨大的认知差异是在分析学习对象中发现的。
  我们都知道如今课外奥数辅导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这一点是我们没有办法回避的现实。于是,我们可以肯定学生认知与课内知识之间有差距,而与数学广角的差距就更大了,有的学生是零起点,可以说一片空白,有的学生早已烂熟于胸,比课本知识学得深得多。在“数学思考”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回避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又不能忽视本课要向学生渗透的“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画图虽有局限性,点数增多的时候,画图就会变得很困难。但是,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在画图中找到规律,解决问题,这是画图的重要价值,通过分析画图的过程也很好地渗透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
  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起点,不仅限于逻辑关系上的知识基础,而且还包含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即学生的现实起点。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且,学生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往往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笔者任教的是一座城市小学,我发现在许多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现实基础都高于逻辑起点,在教学前总有学生已经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授的内容。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为一张白纸,在研读教材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信,从而产生认知的冲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建构知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在倡导全民读书的背景下,有不少学校开设了语文阅读课。可是,阅读课堂常常出现对阅读书籍没有选择,学生胡乱阅读过过眼瘾的情况,这样的结果是书籍杂而乱,课堂空而泛,学生并未真正走进书里。如何解决这种盲目阅读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我认为老师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对阅读内容的筛选  1. 每学期之前,征集学生民意  把学生感兴趣又有价值的文章收集起来,分时政、课本延伸、经典等类型。  2.
一、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律行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自律即自觉遵守纪律,是一种发自内心要求的纪律,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是在学生对于纪律的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律行为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6-7岁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陶行知认为: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卓越创新及实践性人才培养理念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安全工程交叉学科等学科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标准的复合式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建设成效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改革项目:“双培计划
【摘要】真语文就是让语文还原到听、说、读、写的初始本真状态。为此,语文阅读活动应凸显学生的读者视界,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关键词】真语文;思辨阅读;语文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研究”(2019JK13-L0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徐州市
“节日文化”习作课程是一门操作性的课程,它的鲜明特点就是作文直指儿童生活——“节日生活”,包括本来就有的节日和精心创建的“节日”;直指儿童精神——快乐,体现“寓教于乐”的实质。“节日文化”习作课程将与儿童同构共生,携手共长。  基点之一:“节日”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源泉,也是习作的惟一源泉。一个人感受到的生活乐趣越多,经历的生活越多彩,其生活积累就越厚实,写作素材也就越丰富。“节日文化”习作所指
【摘要】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90页实验4-7的“SO2性质探究实验”,阐述了如何分析、优化、创新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课堂环节中。  【关键词】核心素养;优化设计;实验探究;微型实验;创新意识  一、教学背景   从21世纪开始,“核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过度强化和认识上的一知半解,一些人患上了“新课程理念高烧症”和“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症”。凡课一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就一定是好课。结果造成了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但却迷失了教学目标这种“流行病”的蔓延。  《人民教育》2004年第24期曾发表了《尝试小学探究性阅读——“走进长征”教学设计与精彩片断》和一并配发的题为《回到文本,回到语文的地
【摘要】《西游记》的世界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这个世界有形形色色的女性,有凡间女子、女妖魔、女神仙、女菩萨,从神界到魔界到人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女性世界。而其中的女神魔又具有超强的法术并且胆识过人,似乎可据此在这个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有能力追求自己希冀的生活,事实上仍旧摆脱不了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束缚。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命运;地位  《西游记》里的女性形象,与传统女性最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思想。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无味讲解,增强阅读兴趣,增进语言的理解感悟,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在阅读中进行探究学习,应成为教学的自觉追求。    一、创设有利探究学习的氛围    1 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欲望是推动学习活动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也是克服学习困难的内驱力
【摘要】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颜色词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词群,具有常用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文章试从中国“五行”中的颜色范畴,即红、黄、绿、黑、白五种基本颜色词出发,立足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对颜色词的教学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颜色词;汉语教学;偏误分析;教学建议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所以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