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ma7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过度强化和认识上的一知半解,一些人患上了“新课程理念高烧症”和“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症”。凡课一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就一定是好课。结果造成了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但却迷失了教学目标这种“流行病”的蔓延。
  《人民教育》2004年第24期曾发表了《尝试小学探究性阅读——“走进长征”教学设计与精彩片断》和一并配发的题为《回到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的编辑点评。在作者和编辑等人以及一些教师看来,这是一节很好地体现了自主、探究、学科整合等新课程理念的好课。当我在编辑的建议下“再回过头去细读一次”之后,却感觉这恰恰是一节患上了“流行病”的代表课。现在我就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与同行请教。
  
  第一是在落实学科整合的新理念中,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在对此案例进行认真研读并仔细体会《回到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的编辑点评之后,我感觉到教学并不是如同编辑所说的是“回到语文的地面”的一节代表课,而倒是真有些像编辑在点评中批评的“像被放飞而断了线的风筝” 不知所终,“与真实的语文教育大地渐行渐远”的那种“流行”课。在作者这长达一个月的探究教学中,我根本没找到“语文”在哪里,语文教学目标在学科整合中迷失了。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12课《七律·长征》。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语文学科、信息技术和历史方面三部分,以体现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的新理念。其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掌握诗中生字词;会默写长征这首诗。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锻炼语言感悟和概括能力;学习收集、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感知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3.激发查阅信息、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4.体会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和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学习长征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磨炼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
  从上述的教学总体目标中,我们还哪里找得到“语文”的影子。且不说在本课中语文学科目标只是教学总体目标设计之一,单单就语文学科这4项目标来说,又有几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部分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要求是“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而纵观整节课,从设计到教学,学生收集了大量的红军长征的史料,努力体会红军的英勇精神,学习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但就是没有进行“鉴赏文学作品”,做到“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教学活动完全抛开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语文”完全迷失在“长征精神”的革命史教育之中和对信息技术的迷恋之中。
  编辑在点评中也不得承认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没有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来阅读诗歌”有些“可惜”。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可惜,而是语文教学的可叹可怜。因为这并不是老师一时疏忽的教学“瑕疵”,而是在老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中,只考虑如何体现学科整合等新课程理念,而根本就没有“鉴赏文学作品”等语文教学目标的位置,是关照语文眼光的缺失。这样的课又怎能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实际上,所谓学科整合,应该是在课程设计上对各学科有整体关照的眼光,是围绕某一主要学科进行整合,而不是在一节课上要达成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以本课为例,教学设计就应该是整合各种资源为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能通过学科整合,丰富教学内容,克服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片面性和单一性,而不是在语文课上还要完成信息技术课和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是在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在本案例中,我们看到所谓长达一个月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和占有有关长征史实的相关资料。编辑在点评中认为这样可以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小学生形成一定的“前见”,“否则,学生对《七律·长征》就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理解”。但学生只有对长征史实的“前见”,而没有对七律古体诗的“前见”探究,即对七律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了解,又怎么能欣赏得出《七律·长征》的诗意和味道呢?
  在本课中,学生探究的指向都是长征史实方面。且不论学生探究的效果如何,单单就探究的指向来说就表明老师的引导存在问题。其实探究的问题本身就应该是具有发散性的,而不应具有单一的指向。探究指向的单一就表明了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首先就必须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挖掘出更多富有新意的值得探究的问题,从而在探究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识。探究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激活思想,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有新发现和产生新的见识,而不是单纯接受现成的结论。如果学生在探究中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产生自己新的发现和见识,只是从网上或什么地方找到一大堆资料,这样的探究就是无效的。在探究中学生可能需要找资料,但找资料不是目的,它们只是思维加工的“原料”。
  就本文来说,除了可以在长征史实方面进行的探究外,还应该组织和引导学生对七律这种古体诗进行文学方面的探究。比如:
  1.毛泽东为什么要用七律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
  2.七律这种文学形式有什么特点和要求?
  3.《七律·长征》的风格和特点?
  ……
  只有把这些东西探究懂了,才有可能体会出诗歌的意境。但在该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对七律的理解,而只有对长征史料的占有。因此学生对长征精神的领会不是感悟出来的,而是生硬的“附加”上去的,是“贴标签”。
  另一方面,探究还必须围绕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探究,而不能天马行空一般,“如断线的风筝”。因为学生的探究只是探究性的学习,而不是真正的探究实践,这两者必须搞清楚。现在很多的探究学习之所以最后“远离文本”,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把作为“探究性学习”的“探究”与作为“探究实践”的“探究”区别开来。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研究讨论等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到一个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核心的问题”进行探究。
  比如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毛泽东为什么要用七律来表现长征?”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核心探究问题。如果指导学生把探究的方向改向这里,就将文学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学生的收获将会更多。那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将了解到律诗的基本要求和表现特点,如语言工整对仗便于传诵、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托物寄情言志的即兴表达等,也从中了解到作者毛泽东本人及长征这一伟大事件。这样学生就既有对语文目标等文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会有很好的对长征精神的了解与领悟。
  
  第三是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新理念中,如何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关系的问题。
  
  根据本案例的描述显示,这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到最后疑难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得出的。所以在与老师们讨论这节课时,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本节课教师没有任何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完全通过自主活动的方式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充分体现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因而加以肯定。
  这节课看起来很热闹很好看,但如果我们认真仔细体会一下这节课,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浅薄”,缺少那种深沉醇厚的语文课的味道。我们可以追问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的语文知识或能力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和增长?实事上,本节课由于缺少了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根本就没能很好地领会诗歌的精妙。
  自新课程实施以后,很多老师对“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产生了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避之犹恐不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不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我想打个比喻进行说明,比如,一个牧羊人在放牧一群羊,他知道哪里有丰美的水草,那么他会怎样做呢?他是由着羊自己走到哪里就放牧到哪里,还是有意识地把羊“引导”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牧羊人没有什么牧羊的理论,但他知道把羊引领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他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羊才能很快吃饱喝足而得到“发展”长大。
  相对于“闻道在先”的老师来说,在对知识学识的拥有方面“闻道在后”的学生本来就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与羊有相似的地方。尽管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后喻时代”,年长者反过来要向年轻人学习,但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思想和思维远没有达到成年人那样深刻成熟、智慧圆满的高度。只有及时有力的讲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知识或能力得到丰富和增长,激发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完成对知识的个人建构,这也是高效率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不能只做“平等中的首席”而引导缺位,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第四是在落实“三维目标”新理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知识的关系问题。
  
  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都有一些“红色经典”的课文,如政治领袖人物的讲话或诗词文章、重大政治社会事件、英模人物事迹等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主张在语文教育中要做到“文道统一”,“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但实际上都没有处理好,重“道”轻“文”,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韩愈说过“文以载道”,我们对这句话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实“文以载道”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的功能,这里面的“文”是指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而不是“语文”,更不是语文课。因为语文教学主要是要教给学生掌握“文”的艺术和规律,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说语文教学主要也是“载道”,那语文学科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也负有“载道”的功能,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这种功能是学生在对语文知识学习掌握的过程中,在对课文的讲解、诵读、讨论、理解等教学环节中有机地结合实现的,而不是刻意要穿靴戴帽“贴标签”。可以说,“载道”并不是语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何况我们还有专门的思品课或公民道德教育等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熟悉并了解了“文”,才可能深刻地理解“道”并接受“道”。没有“文”的创作艺术的欣赏与解读,又怎能使作品发挥“载道”的功能?对于文和道的关系,我认为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首先是“赏文入道”,其次是通过师生互动研讨“说文解道”,再次是学生自己能“习(读)文悟道”,最后使学生能够“行文论道”,最终实现“文道统一”。
  本课基本上从政治性和文学性上可以分解出这样几对关系:
  1.作为革命者的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毛泽东;
  2.作为史实的长征——作为艺术作品的《七律·长征》;
  3.长征的革命精神——七律的文学价值,即学生的文学素养;
  ……
  但遗憾的是,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了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政治性和思想教育性,而根本没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其实本课如果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入手,更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诗的意境,并体会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近现代写古体诗的高手,具有较高的诗词修养,一生写过很多诗词。写古体诗也属于是他自己的个人偏好。因此在激情洋溢的兴奋状态,习惯于用自己熟悉偏好的文学形式来表现记录这一伟大事件,抒发自己胸中的情怀。所以当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战胜重重困难,艰苦跋涉,转战两万余里,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最后胜利到达陕北后,回首漫漫征程,毛主席按捺不住胜利的喜悦,“浮想连翩,夜不能寐”,兴奋之余,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充满乐观主义和革命事业必胜的豪迈诗篇《七律·长征》。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其实质,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语文教学不但要回到文本,更要回归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孙海燕
其他文献
“那些武林高手,先是谨遵师法,刻苦修炼,而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直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这是支玉恒老师在接受某教育刊物采访时的答问。无独有偶,王崧舟老师也曾在《人民教育》上撰文《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里安身立命》,借用武学概念来阐述教艺修炼中“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至理。  应该说,武学和教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也有共性。因为高明的武师和优秀的教师都讲究功力的修炼和精进,而绝不会满足于花拳绣腿式的“
现代诗既表达了诗人真实的情感,又有美妙的语言,所以这些诗选入教材后经常会有仿写的要求。《我们爱你啊,中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后就有这样的要求:“请模仿课文的第2~6自然段的样子,写诗。”   这首诗共7节,分别写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水秀美、物产丰富、民族风情、历史悠久、民族精神等,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了深度学习的本质,明确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积极探究了实现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从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适度、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小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过程教学;有效策略  一、引言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尤其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往
【摘要】医学生党员是医疗卫生队伍的“预备队”,是未来医学工作的承担者。探索党支部开展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是培养医学生党员医德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途径包括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理论基础要扎实、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和党支部书记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党支部活动;医学生党员;医德  【基金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年度党建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2017YB03。  医德是整个
在倡导全民读书的背景下,有不少学校开设了语文阅读课。可是,阅读课堂常常出现对阅读书籍没有选择,学生胡乱阅读过过眼瘾的情况,这样的结果是书籍杂而乱,课堂空而泛,学生并未真正走进书里。如何解决这种盲目阅读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我认为老师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对阅读内容的筛选  1. 每学期之前,征集学生民意  把学生感兴趣又有价值的文章收集起来,分时政、课本延伸、经典等类型。  2.
一、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律行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自律即自觉遵守纪律,是一种发自内心要求的纪律,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是在学生对于纪律的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律行为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6-7岁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陶行知认为: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卓越创新及实践性人才培养理念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安全工程交叉学科等学科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标准的复合式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建设成效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改革项目:“双培计划
【摘要】真语文就是让语文还原到听、说、读、写的初始本真状态。为此,语文阅读活动应凸显学生的读者视界,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关键词】真语文;思辨阅读;语文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研究”(2019JK13-L0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徐州市
“节日文化”习作课程是一门操作性的课程,它的鲜明特点就是作文直指儿童生活——“节日生活”,包括本来就有的节日和精心创建的“节日”;直指儿童精神——快乐,体现“寓教于乐”的实质。“节日文化”习作课程将与儿童同构共生,携手共长。  基点之一:“节日”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源泉,也是习作的惟一源泉。一个人感受到的生活乐趣越多,经历的生活越多彩,其生活积累就越厚实,写作素材也就越丰富。“节日文化”习作所指
【摘要】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90页实验4-7的“SO2性质探究实验”,阐述了如何分析、优化、创新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课堂环节中。  【关键词】核心素养;优化设计;实验探究;微型实验;创新意识  一、教学背景   从21世纪开始,“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