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因气求理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freedo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文言文教学课程目标有两条,一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吸取民族智慧”,这是文化范畴的要求。二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是文字(言)方面的要求。
  我们传统的解决文言疏通问题,一般有三种办法:(一)教师串讲。但是它越俎代庖,教师替代了学生的阅读过程,是新课程所反对的。(二)学生自读、质疑、教师点拨,解决重点词句。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前提是,学生必须有良好的自读习惯。(三)随文探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进行词句释义,掌握词句含义。显然第三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的精神。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师大博士生导师黄厚江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内容应包含三个方面:文言、文章、文化,三者应兼顾并融会一体。在操作时,三者不是截然分离的,应在基本理解文“言”,就是“声”与“文”或是“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力求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
  可见,文言教学应“言”、“文”、 “声”、“气”并重。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因声求气,因气求理”,二者不可偏废,应该有机统一在一起。做到“文言合一”、 “声气合一”。
  文言文教学中该怎样处理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文言知识两方面的关系呢?
  一、感性体验,揣摩文气,做好“因声求气”
  文气是什么?就是流淌于字里行间的作者情韵,弥漫在词句虚实中的某种情绪。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的有效途径。对于文言文来讲,文言虚词和句式会直接表现文章的语气和作者的情绪、情趣,文章的句读是作者的情感节奏。文言文教学必须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之精练、意境之优美、内涵之丰富。
  【课堂呈现示例1《项脊轩志》】
  首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
  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
  学生1: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
  学生2: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
  学生3: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讨论:从文中哪里得知作者的情感?如何处理朗读的声调?
  学生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应该读得平和一些,带有一种欢喜之情。
  学生2:“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应该读得稍慢一些,带有感伤色彩。
  学生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应该读得更慢一些,感伤至极。
  学生4:“亭亭如盖” 应该读平缓,低一些,流露出作者的无可奈何之情。
  【课堂呈现示例2《〈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首先采取同样方法,学生讨论: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
  学生1:此序不仅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对黄花岗烈士的深切悼念,对革命现状的深深忧愤。
  学生2:更是讨伐军阀徐世昌的战斗号角——号召革命党人要
  为“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而顽强奋斗。
  讨论:从哪里得知作者的情感?如何处理朗读的声调?
  学生1:“呜呼,亦盛矣哉!”应该读得激昂。
  学生2:“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应该重读。
  学生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应该声调饱满。
  学生4:“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应该读得强烈,高亢。
  小结:学生通过对朗读,不仅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而且通过“因声求气” 感悟到流淌于字里行间的作者情韵,弥漫在词句虚实中的某种情绪。
  二、理性领悟,重在体会文章的关键词句。做好“以言促文”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一旦学会抓关键词句就会脑中有纲,心中有句,做到文不离言,言中有文。
  【课堂呈现示例3《项脊轩志》】
  A.首先整体感知归有光对自己书房持何情感态度?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B. 学生很快找到:“多可喜,亦多可悲。”
  C.研读文本看看喜从何来?
  D.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归有光书房的状态,学生很快找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风影移动,珊珊可爱”之句。
  E .其次让学生分析“悲”从何来?
  老师引导学生处理好文章的人物,人物与项脊轩发生过什么联系,作者对这些联系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F.学生讨论:
  老师顺势引导“往往而是”中“往往”在文中表现在哪里?
  学生忽然开朗:
  1.“吾家读书久不效,令人长号不自禁。”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轩凡四遭火”
  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5.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父辈叔伯分家另立,对亡妻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等。“悲”既是为亲人亡去而悲伤,更是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尽孝的责任,悼亡情与责任感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更深意义上的悲。自我的悲情与附加着沉重责任感的美好亲情的痴恋相结合,使本文成为千古绝唱。
  在本文教学中,学生一旦学会抓关键词句“多可喜,亦多可悲” “往往而是”就会很好的、快速的做到脑中有纲,心中有句,把握“往往”在文中的意思,又很好的解决了文言文中“言”的问题,真正做到文不离言,言中有文。
  【课堂呈现示例4《五人墓碑记》】
  A.表明作者写作目的的一句话是什么?
  B.学生讨论
  C.明确:“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老师顺势引导正确理解关键词“以”的含义
  E.明确:表示行为和目的的连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容;
  老师顺势引导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對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小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概括,又很好的解决了文言文中言“以”的问题,真正做到文不离言,言中有文,做好了“以言促文”。
  三、拓展探究,深刻感悟思想内涵,做好“因气求理”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把握了文言文的言,就要以言促文,进一步深刻感悟思想内涵,做好“因气求理”。
  【课堂呈现示例5《季氏将伐颛臾》】
  A.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一向推崇温良恭俭让,为什么对学生批评的语气如此严厉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对这个问题探究一下。
  学生合作讨论:
  学生1:失职
  学生2:说出不是借口的借口
  学生3:孔子一生追求的是:和
  B.讨论“均”“和”“安”对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
  小结:做好“因气求理”, 深刻感悟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拓展探究,做好课堂知识的迁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学习文言文既要重视“言”既“声”,又要加强“文”既“气”。因为,“声”是文本感悟的前提,“气”是情感内涵的流露。所以,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因声求气,因气求理”,二者千万不可孤立,做到“声气合一”。
  教无定法,文言文教学方法多种,“求文气”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领悟作者思想与情致,应在体味文气上下功夫。但文言文教学确定教学内容应以文言、文化两端为重,而在教学过程中,则以文本解读带动释词译句,并为文化呈现提供平台。必须重视学生自读文言文、质疑答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构文本的完整结构,从而形成关于文本的完整印象。
   作者单位:灌南华侨双语学校
其他文献
語文教学,必须抓好读和写。读是知识的吸取,写是思想的表达。这两者正是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怎样达到读写的基本训练,让琅琅的书声浸润孩子的心扉,让浓浓的书香滋润孩子的童年呢?这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  一、阅读实践是凭借  多读可以从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和扩大语文阅读的数量两个方面着手。提高阅读质量,就是反复阅读课文数遍,以求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
期刊
小学品德课“活动型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包揽一切教学方式、方法和步骤的庞大的内容的综合体,而是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活动模块或方案,是一种把教师的自上而下教育与学生的相互影响、自我教育和谐融合的优化法,使品德教学具有更强的参与性、实践性、合作性和整体性,不断增强教育实效。1、使课程
期刊
诗歌鉴赏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由原来的客观选择题转为主观表述题,最近两年又增加了分值,这样就使得诗歌鉴赏既为难点又是重点。怎样让诗歌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点思路和做法。  一、师者宏观拓展,微观深入  即遵循整体阅读、整体理解的思路,从宏观上着眼,微观处深入,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诗歌,深入理解诗歌,扣准题干,明白答题。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如下两点:  (一)引导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动向。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它能促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到教学模式、教育观念及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使
期刊
技工学校是以培养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操作技能过硬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学校,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技校教学重心所在。电子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电子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如何上好电子专业技能训练这门课?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准备工作要充分  1.结合教学内容,精选该课程的操作任务及操作
期刊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参与社会、走进生活、有效教学、灵动生成就成了优化教学
期刊
一、基层党组织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这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举措。高校党组织是党组织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是各级基层党组织,在高校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数量日益增多的形势下,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实现高校党内和谐并以
期刊
问题是语文的心脏,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确,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由此可见,数学活动的科学有效设计对于数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老师要充分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从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