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读者爱看经济新闻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o071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作为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理所当然是新闻报道的主角。那么,如何通过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反映未来经济生活的走向,用最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讲述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济故事,成为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一篇经济新闻稿件的采編为例,对如何让读者爱看经济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地方党报 经济新闻 读者 采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作为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理所当然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党报,都能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惜版面地报道经济领域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和新成就。但是客观地说,目前,地方党报的经济新闻依然存在着可读性不强、贴近性不够,专家不爱看、读者看不懂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削弱了党报在群众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
  作为地方党报,与专业的经济类报刊相比,由于性质的不同,它们的办报定位也有着明显的差别。虽然它们都承担着传递经济政策等任务,但是专业类经济报刊的读者群相对比较“高端”。以目前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经济类周报——《中国经营报》为例,它的读者定位包括经济学者,经济、商业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其他关注商业活动、或者未来的商务活动的参与者。在这个范围中,《中国经营报》更加强调具有一定决策权的管理者。这一类读者群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阅读能力。而党报的不同点在于,必须把最新的经济政策、经济动向以及对经济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传递给最普通的老百姓。那么,如何通过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反映未来经济生活的走向,用最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讲述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济故事,成为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
  一、发现经济生活中的不寻常
  提起经济新闻报道,很多记者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上半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一”等等诸如此类的稿件;最常做的采访就是到某个经济主管部门,比如发改委、经信委、农委、林业局、商务局等,了解一下该部门主管的领域取得了哪些新成就。有的甚至连去都不去,直接跟熟悉的部门办公室工作人员打个电话,通过QQ或者电子邮箱发来材料,删删改改,一篇“经济新闻报道”就“新鲜出炉”了。这些记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话记者”、 “鼠标记者”和“二手记者”。这种行为既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也不符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
  这样的经济新闻报道往往都是一个套路,先写全市总的发展数字,然后分县区数字、分行业数字。结果通篇充斥的都是数字,新闻稿件成了统计报表。有的记者乐此不疲,每个月都要写一篇这样的报道,新闻稿件成了统计月报。这种把经济新闻等同于“数字新闻”,使经济新闻报道“数字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展示经济建设的成就,是党报的重要任务。但是如果搞成了“统计报表”甚至是“统计月报”,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太多的耐心去比较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字的。老百姓关心的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发现小变化中的大趋势,让“数字”的变化,化作经济生活中的变化。这是采写好看、耐看的经济新闻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今年6月份,编辑部策划一组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稿件,得到的稿件源自有关部门的工作总结,无非是怎样开展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等等,毫无新意。编辑记者一筹莫展。在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下乡采访中,有记者掌握到这样一条线索。青阳县庙前镇位于九华山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不少旅游服务类项目,当地的“农家乐”旅游也发展得风生水起。2012年,某外地客商投资兴建了一座生态农庄,其中一个“农家乐”类型的子项目有点特色,他们划出了一块土地供城市居民租赁种植蔬菜瓜果,并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由农庄工人代为操作。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种类似于“QQ农场”的经营模式,在全市还是第一家。记者很兴奋,很快就写出了《都市白领网上当农夫 现实版“QQ农场”亮相九华山下》的稿件。
  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篇新闻性和可读性兼备的好稿件,就这样发出来未尝不可。不过编辑多了个心眼,在网上浏览了一下,发现“QQ农场”的相关新闻在外地早有发布,那么这篇稿件的新闻价值就大打折扣。于是编辑与采访记者进行了沟通,在记者的叙述中,发现了一个差点被遗漏的重要信息。记者说,采访时看到“农庄里布满了摄像头和传感器”。农庄负责人告诉记者,“农庄租赁、种植、收获、配送工作都是通过物联网、远程监控及云端数据控制等高科技手段进行”。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行业,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将现代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传统农业,如同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促使其实现转型升级。在运用物联网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尽管记者采访的生态庄园才刚刚起步,但从目前的反响和将来的前景看,无疑为今后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如果从这个方面来采写,稿件的价值无疑要高出许多,新闻的深度也得到凸显。随后,记者接受了编辑的建议,补充采访。
  二、凸显经济新闻的“民本位”
  经济新闻报道“枯燥”、“空洞”的弊端从表面上看,是写作的文风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新闻“以人为本”的缺失。有些记者张口闭口“党报是党的喉舌”,采访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到部门找局长、科长,坐在办公室里了解情况,写作的时候习惯于生硬地说教,成段成段地抄材料,也不管读者看不看。骨子里其实就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把自己当成了“新闻官”,而忽视了新闻的“民本位”要求。这样写出来的新闻老百姓不买账,更是令人不忍卒读。
  写好经济新闻报道,必须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沉下心来思考,扑下身子采访
  不管是形势宣传还是成就宣传,不管是典型宣传还是主题宣传,不管是经济新闻还是文教卫新闻,都要力戒居高临下、照搬照抄的空洞说教,摒弃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贴近群众才能打动人心。经济新闻报道要摆脱“枯燥”、“空洞”,必须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抓活鱼;必须贴近群众,用生动的语言吸引人,提倡散文化写作、故事化寫作,摒弃公文化、公式化写作。
  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的“八股文”现象比较突出,记者很容易写出“三段论”式的稿件。写经济成就,往往是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三段。写一项工作的开展或者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或者出台这项政策,工作和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即便是在践行“走转改”的今天,一些记者深入园区、项目建设现场的时候,身子是沉下去了,写作的时候又“浮”了上来,作风变了,文风还是老一套。比如写项目建设,通常都是“某月某日,记者来到某某项目建设工地,只见塔吊林立,一辆辆满载黄土的装载车来回穿梭,推土机、压路机机声隆隆,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正文中,往往都是,正在施工现场指挥调度的某某负责人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某某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的建设进展等等,都是一个套路,不同的只是项目名称和有关数字。这样的经济新闻,读来令人生厌。
  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中指出,新闻报道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作为经济新闻报道来说,更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切实改变作风、改进文风,通过提供读者爱看的经济好新闻,增强可读性,提高传播力,进而提升党报的影响力。
  写好经济新闻报道,必须更新理念,转变文风,谋篇布局,打造精品
  还以上文“QQ农场”为例。记者接受编辑的建议补充采访,完稿之后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导语部分,记者描写了在生态庄园看到的景象。应该说,见闻式的稿件,这种写法很常见,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没有个性。然后文内对物联网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引用了大段的名词解释,让人很难看懂。编辑与记者进行沟通,提出了“换位思考”的理念,如果记者看不懂的东西,怎能寄希望于读者看得懂?如果记者都不愿意看的东西,怎能要求读者去看?
  再一次的修改后,记者在导语部分采取了对比的手法,从网络游戏“QQ农场”引申到现实版“QQ农场”,既点明了两者的不同,突出了主题,同时又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修改前,全文写作手法平铺直叙。修改后,用“QQ农场”项目的负责人讲故事的方法介绍“QQ农场”项目的由来,比平铺直叙,或者“某某介绍”式的写作要生动得多。针对网络已经深入家庭生活的实际,文中大量使用了“线下”、“线上”、“QQ”、“复制”、“云端”等网络科技词汇,很有科技感,而“种菜”、“偷菜”等词语的运用,让很多在“QQ”上疯玩过“QQ农场”游戏的读者倍感亲切。最后制作的标题——现实版“QQ农场”在“云端”播种现代农业——生动传神,被评为本报当月唯一一条好标题。稿件在头版头条刊出,配发了评论,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社领导也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本年度“走转改”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变形计》是湖南卫视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城市少年和农村少年两个群体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之中产生了一系列跨文化传播问题。对节目本身而言,媒体在面对城乡少年角色互换产生的跨文化问题应当行使怎样的社会责任?而对整个社会而言,通过研究《变形计》对“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带来的城乡少年之间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以反思和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变形计》 跨文化传播 文化休克  从2012年
【摘 要】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要想抢占舆论先机、获得报道话语权,除了偶然性因素外,采编人员尚须在新闻管理上主动作为,苦下功夫。本文从新闻管理的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实践体会,从时间管理、线索管理、人脉管理、团队管理、目标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突出管理对新闻采编人员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 管理 媒体 采编人员  说起新闻管理,人们一般会想到党委宣传部门对新闻单位的管理,以及新闻单位对其自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完善,传媒市场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带来的各种问题日益显现,其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试基于话语权的角度对该问题做出思考,从传媒市场化及其影响入手,探讨商业化传媒运作对于弱势群体的利益侵害,并针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传媒市场化;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传媒业逐步步入产业化,然而,人们似乎
【摘 要】近年来,媒体在对城管和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以负面报道为主,“城管”和“老人”的媒介形象被负面化、污名化。公众对“城管”和“老人”的偏见的形成与媒体报道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城管 扶老人 引导 调节  一、媒体对城管和扶老人事件的报道  1、媒体对城管的报道  “城管”近几年来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在对城管的报道中,如:“连云港城管执法冲突”“延安城管踩人”“临武城管打死瓜农”等
【摘 要】随着网络、无线通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作为与基层最接近的地市报,如何扬公信力、内容等资源之长,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本文以铜陵日报为例,探讨了主流媒体如何在互动互补互融中永葆生命力。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互动 互补 互融  随着网络、无线通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媒介融合,就是将
【摘 要】新媒体的发展,为民间舆论提供了话语平台,民间舆论能够通过网络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意识的增强,又具有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技能,使许多普通的社会事件发展为舆论热点。  【关键词】新媒体 民间舆论 传播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的民间舆论  舆论一律是毛泽东同志在谈舆论舆论不一律时提到的,“我们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这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宣传有神
【摘 要】中国和韩国作为两个地域和文化较为接近的国家,韩国娱乐产业相对我国来讲较为发达。综艺节目作为娱乐产业一个重要的内容,近几年来我国的综艺节目发展迅速,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以韩国MBC电视台和湖南卫视为例将二者对比,找出湖南卫视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国内综艺节目把脉。  【关键词】湖南卫视 MBC电视台 综艺节目 比较研究  中韩作为地域接近的两个国家,文化上有很大的接近性,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
【摘要】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迪斯尼影片《木兰》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道,以及值得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从业者借鉴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电影 文化 《木兰》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这便使得跨文化传播成为了可能。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文化大国,如何向世界各国展示我们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也一直是业界人士孜孜以求的向往。10
好文风的  境界就是娓娓道来  新闻报道要在大局下思考,但是要用一种平实的方式叙人、叙事,这样写出的报道才能更深刻,才能和读者贴得更近。要做到娓娓道来,必然就得短、实、新。  文短气不亏。字少了,但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更会取得好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报道都得短,长的就不好,这主要是根据新闻价值而定。磨盘砸碾实打实。新闻应该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用一种实实在在的、引人入胜的方式传播给读者。所以改文
【摘 要】微博是网络媒体中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对体育新闻报道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浪网球V”作为细分化的体育专业微博,既有报道迅速,传播生动的优点,也存在缺乏深度,定位模糊等问题。本文从分析微博内容,考量传受关系等角度探讨了微博体育报道的特点,并对微博平台在体育报道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微博 体育新闻 体育报道  微博参与体育新闻报道已成为趋势。微博上涌现出各类体育微博,推动了微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