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是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审题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成败。本文以学生审题为视角,通过研究分析相关题目,旨在找到一种合理的审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审题 思路
一、抓关键词,理清题意
审题以阅读题目为基础,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的词、句应特别注意,并认真思考、斟酌,以求获得解题信息,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其实有许多物理问题,在一些叙述性的语言中往往存在关键性的词语。在审题过程中,抓不住关键词语就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审题时除了熟悉问题的整体背景外,要特别注意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展开思维。
例如:用20牛的水平力,把重0.2牛的图钉按入竖直的墙壁内,已知图钉帽的面积为0.8厘米2,人在用手按图钉的过程中,手承受的压强是多少?
分析:题目中要计算压强,我们首先要分析图钉的受力情况。因此,题目中的“水平力”、“竖直”就成为关键词。由此我们分析到图钉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手对钉帽的压力F,另外受到墙壁对钉尖的支持力N。在竖直方向上,图钉还受到一个自身的重力G,然而这个力与压力F垂直,故不对图钉入墙的过程起作用。因此,我们只用p=F/S这个公式求出手所受的压强。本题实际上是对“压力并不都是等于重力,也不总是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这句话的最好例证。做题过程中,题目中常会引入一些干扰条件,但只要同学将几个关键词理解并记住了,题目就非常清晰了。
二、寻找隐含条件
物理题的叙述一般都十分严密、简炼,而没有多余的描写,必须反复阅读,尤其是通过理解、分析,查寻隐含条件。通常不少题目的条件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形之中,需要经过深入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这常常是审题和解题的要点。隐含的物理问题由于隐蔽,暗含在题中,常使解题者陷入困境,一筹莫展。然而,寻找隐含条件常常涉及到物理过程的分析。因此,只要找到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题目就变的越来越清晰。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1的铜块放在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上,恰能使木块全部浸入水中,而铜块仍留在空气中,如果把质量为m2的铜块挂在木块下面,也恰能使木块全部浸入水中,求m1与m2的质量比?

解析:这道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受力平衡的分析,图中铜块m1放在木块的上面和铜块m2挂在木块的下面,都使木块恰能全部浸人水中,其受力完全相同,则m1对木块的压力G1等于m2对木块的拉力F拉,即G1=F拉,图乙中,
F拉=G2-F浮2,由G=mg,F浮=gV,和水,铜的值即可得出结论:m1︰m2== 79︰89
三、合理分析,巧妙推理
所谓分析,实际上是对题目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作定性的了解。通过分析、明确现象所遵循的规律和过程所具备的特征,进而确定解题的依据,把握解题的关键,理清解题的思路,安排解题的步骤。
例如:实际使用中,电流表的阻值虽然很小,但并不为零,因此,串联在电路中有分压作用;电压表的阻值虽然很大但不是无穷大,因此,并联在电路中有分流作用。当我们用伏安法测电阻的阻值时可以有两种连接方法,请分析说明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待测电阻的阻值在什么情况下用何种电路,说说为什么?
对于此题,核心问题是提高测量的精确度。电流表和电压表与待测电阻的连接方式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电路状态(即电流表外接和内接);题目所求的“什么情况”实际就是“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待测电阻与电流表阻值、待测电阻与电压表阻值的关系。应认识到电压表读数是准确的,电流表的读数“偏大”,只有在待測电阻远小于电压表阻值时,电压表的分流才能忽略,这种“偏”才较小,测量精确度才高;而电流表读数是准确的,电压表的读数“偏”大,只有在待测电阻远大于电流表阻值时,电流表的分压才能忽略,这种“偏”才较小,测量精确度才高。
四、重视演算,善于表达
表达,就是指用数学语言反映分析各阶段得到的判断、给出量与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通俗地讲就是列方程。这也是解题成功的关键的一步。同时又必须注意到:正确的方程即完美的表达,必须建立在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否则会出现乱套公式的常见错误。有的同学做物理题像在做数学题一样,没有物理公式,只写出一小堆数据或数学计算,忽略了表达,直接到演算。这样在考试中会被严重扣分,甚至不得分。因此,应要求学生平时就得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就物理解题而言,灵活的演算是解题成功的保证,也是一项基本而重要的能力。近年来中考物理都有考查学生估算的试题,但这类题得分率往往不高,充分说明学生演算能力差。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估算能力,这同样需要学生在审题时将题给的内容“翻译”成数学表达式,才能用相关知识求解。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审题 思路
一、抓关键词,理清题意
审题以阅读题目为基础,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的词、句应特别注意,并认真思考、斟酌,以求获得解题信息,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其实有许多物理问题,在一些叙述性的语言中往往存在关键性的词语。在审题过程中,抓不住关键词语就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审题时除了熟悉问题的整体背景外,要特别注意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展开思维。
例如:用20牛的水平力,把重0.2牛的图钉按入竖直的墙壁内,已知图钉帽的面积为0.8厘米2,人在用手按图钉的过程中,手承受的压强是多少?
分析:题目中要计算压强,我们首先要分析图钉的受力情况。因此,题目中的“水平力”、“竖直”就成为关键词。由此我们分析到图钉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手对钉帽的压力F,另外受到墙壁对钉尖的支持力N。在竖直方向上,图钉还受到一个自身的重力G,然而这个力与压力F垂直,故不对图钉入墙的过程起作用。因此,我们只用p=F/S这个公式求出手所受的压强。本题实际上是对“压力并不都是等于重力,也不总是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这句话的最好例证。做题过程中,题目中常会引入一些干扰条件,但只要同学将几个关键词理解并记住了,题目就非常清晰了。
二、寻找隐含条件
物理题的叙述一般都十分严密、简炼,而没有多余的描写,必须反复阅读,尤其是通过理解、分析,查寻隐含条件。通常不少题目的条件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形之中,需要经过深入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这常常是审题和解题的要点。隐含的物理问题由于隐蔽,暗含在题中,常使解题者陷入困境,一筹莫展。然而,寻找隐含条件常常涉及到物理过程的分析。因此,只要找到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题目就变的越来越清晰。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1的铜块放在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上,恰能使木块全部浸入水中,而铜块仍留在空气中,如果把质量为m2的铜块挂在木块下面,也恰能使木块全部浸入水中,求m1与m2的质量比?

解析:这道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受力平衡的分析,图中铜块m1放在木块的上面和铜块m2挂在木块的下面,都使木块恰能全部浸人水中,其受力完全相同,则m1对木块的压力G1等于m2对木块的拉力F拉,即G1=F拉,图乙中,
F拉=G2-F浮2,由G=mg,F浮=gV,和水,铜的值即可得出结论:m1︰m2== 79︰89
三、合理分析,巧妙推理
所谓分析,实际上是对题目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作定性的了解。通过分析、明确现象所遵循的规律和过程所具备的特征,进而确定解题的依据,把握解题的关键,理清解题的思路,安排解题的步骤。
例如:实际使用中,电流表的阻值虽然很小,但并不为零,因此,串联在电路中有分压作用;电压表的阻值虽然很大但不是无穷大,因此,并联在电路中有分流作用。当我们用伏安法测电阻的阻值时可以有两种连接方法,请分析说明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待测电阻的阻值在什么情况下用何种电路,说说为什么?
对于此题,核心问题是提高测量的精确度。电流表和电压表与待测电阻的连接方式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电路状态(即电流表外接和内接);题目所求的“什么情况”实际就是“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待测电阻与电流表阻值、待测电阻与电压表阻值的关系。应认识到电压表读数是准确的,电流表的读数“偏大”,只有在待測电阻远小于电压表阻值时,电压表的分流才能忽略,这种“偏”才较小,测量精确度才高;而电流表读数是准确的,电压表的读数“偏”大,只有在待测电阻远大于电流表阻值时,电流表的分压才能忽略,这种“偏”才较小,测量精确度才高。
四、重视演算,善于表达
表达,就是指用数学语言反映分析各阶段得到的判断、给出量与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通俗地讲就是列方程。这也是解题成功的关键的一步。同时又必须注意到:正确的方程即完美的表达,必须建立在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否则会出现乱套公式的常见错误。有的同学做物理题像在做数学题一样,没有物理公式,只写出一小堆数据或数学计算,忽略了表达,直接到演算。这样在考试中会被严重扣分,甚至不得分。因此,应要求学生平时就得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就物理解题而言,灵活的演算是解题成功的保证,也是一项基本而重要的能力。近年来中考物理都有考查学生估算的试题,但这类题得分率往往不高,充分说明学生演算能力差。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估算能力,这同样需要学生在审题时将题给的内容“翻译”成数学表达式,才能用相关知识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