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钢琴教学和演奏活动中,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演奏的各种技术和技巧,而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钢琴演奏的作用和影响。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发现一些初次登台演奏或表演的人,在台下练习时还不错,可一上台情况就不同了,表演大打折扣,紧张得不能自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怯场”。本来在台下练习得滚瓜烂熟的节目,一到台上演出,虽加倍留意、精力集中却偏偏“卡壳”,出现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记不起指法、谱子等现象。以上现象不仅发生在初涉舞台的表演者身上,而且即使是专业表演者,在重大演出时,也时常会有类似的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心理因素中消极的一面在起作用。
所谓“怯场”,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所造成的紧张情绪,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它是由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生理过程所造成的。“怯场”的形成主要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精神上思想上有压力的缘故。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表演场地,如舞台、灯光、众多的观众,还有评委考官及演出气氛等,使演出者的心理不适应而产生某种心理压力,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演奏者平时熟练的演奏技巧不能发挥出来,给演奏者带来困难甚至失败,而且还会使演奏者本人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以言表,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即过去曾经苦练的技术毁于一旦,酿成终生遗憾。这样的表演心理对演奏者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人的情绪、个性、意识、气质等各方面的心理因素对钢琴演奏者来说影响是很大的,以下就这几方面来阐述一下。
一、情绪对演奏者的影响
情绪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演奏者的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演奏的正常发挥,虽然演奏需要的身体部位都正常,但当演奏者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就很难成功地完成演奏任务。所以,我们不得不说钢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古人云:“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好物乐也,恶物哀也”《佐传》)。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前者使人兴奋增强活动能力,后者则相反。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为“心”所使,人的内部情绪是通过外部表情来表现的。现代表演生理研究表明:人的演奏活动是受大脑皮质所控制的,人的演奏身体部位的运动都是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的。所以,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各个部位能否协调、统一、发挥。由此可见,演奏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信心的。
二、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它表现为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比如,有人在舞台表演或竞技场上放松、自如,效果比平时的好。而有人却相反,紧张、拘谨,最后没有发挥出平时应有的水平,这一切无不和个人性格有关。
另外,人的气质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与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为外向型,而粘液质与抑郁质则属内向型。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环境,性情开朗、性格活泼,爱活动、爱交际。具有这种性格的表演者,不太容易有“怯场”心理。就是有也比较容易消除。而内向型性格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性格的人“怯场”心理矫治起来相对困难一些。而我们大多数人则属于两种外内型兼而有之的中间型。但初上舞台或有重大的演出或考试、比赛,也免不了产生“怯场”心理。
三、意识对演奏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我们在正常的演奏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地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肌肉,所以反应比较缓慢。后者则是习惯成自然,我们在平时练琴时,不断使演奏的有关肢体活动按一定运动轨迹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天性的,由潜意识控制。钢琴演奏活动是多动作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我们知道,人的显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调节完成一个以上动作,因此,在演奏活动时,我们只能把显意识用于应付主要的动作,而其他动作则要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我们在钢琴演奏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顾虑重重,否则将会顾此失彼。
总之,我们要科学地掌握心理因素对歌唱艺术的重要性,要足够重视心理状态对钢琴演奏的影响,我们不仅要掌握好钢琴这门艺术,而且要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去表现钢琴艺术。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发现一些初次登台演奏或表演的人,在台下练习时还不错,可一上台情况就不同了,表演大打折扣,紧张得不能自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怯场”。本来在台下练习得滚瓜烂熟的节目,一到台上演出,虽加倍留意、精力集中却偏偏“卡壳”,出现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记不起指法、谱子等现象。以上现象不仅发生在初涉舞台的表演者身上,而且即使是专业表演者,在重大演出时,也时常会有类似的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心理因素中消极的一面在起作用。
所谓“怯场”,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所造成的紧张情绪,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它是由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生理过程所造成的。“怯场”的形成主要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精神上思想上有压力的缘故。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表演场地,如舞台、灯光、众多的观众,还有评委考官及演出气氛等,使演出者的心理不适应而产生某种心理压力,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演奏者平时熟练的演奏技巧不能发挥出来,给演奏者带来困难甚至失败,而且还会使演奏者本人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以言表,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即过去曾经苦练的技术毁于一旦,酿成终生遗憾。这样的表演心理对演奏者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人的情绪、个性、意识、气质等各方面的心理因素对钢琴演奏者来说影响是很大的,以下就这几方面来阐述一下。
一、情绪对演奏者的影响
情绪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演奏者的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演奏的正常发挥,虽然演奏需要的身体部位都正常,但当演奏者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就很难成功地完成演奏任务。所以,我们不得不说钢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古人云:“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好物乐也,恶物哀也”《佐传》)。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前者使人兴奋增强活动能力,后者则相反。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为“心”所使,人的内部情绪是通过外部表情来表现的。现代表演生理研究表明:人的演奏活动是受大脑皮质所控制的,人的演奏身体部位的运动都是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的。所以,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各个部位能否协调、统一、发挥。由此可见,演奏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信心的。
二、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它表现为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比如,有人在舞台表演或竞技场上放松、自如,效果比平时的好。而有人却相反,紧张、拘谨,最后没有发挥出平时应有的水平,这一切无不和个人性格有关。
另外,人的气质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与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为外向型,而粘液质与抑郁质则属内向型。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环境,性情开朗、性格活泼,爱活动、爱交际。具有这种性格的表演者,不太容易有“怯场”心理。就是有也比较容易消除。而内向型性格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性格的人“怯场”心理矫治起来相对困难一些。而我们大多数人则属于两种外内型兼而有之的中间型。但初上舞台或有重大的演出或考试、比赛,也免不了产生“怯场”心理。
三、意识对演奏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我们在正常的演奏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地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肌肉,所以反应比较缓慢。后者则是习惯成自然,我们在平时练琴时,不断使演奏的有关肢体活动按一定运动轨迹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天性的,由潜意识控制。钢琴演奏活动是多动作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我们知道,人的显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调节完成一个以上动作,因此,在演奏活动时,我们只能把显意识用于应付主要的动作,而其他动作则要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我们在钢琴演奏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顾虑重重,否则将会顾此失彼。
总之,我们要科学地掌握心理因素对歌唱艺术的重要性,要足够重视心理状态对钢琴演奏的影响,我们不仅要掌握好钢琴这门艺术,而且要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去表现钢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