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是直接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
  
  一、预习的设计
  
  1 掌握基本方法。教师让学生预习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制定出具体的预习目标让学生参考自学。第一步:看,就是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注释、练习;第二步:画,就是画出需要弄懂的生字、新词,以及难理解的语句;第三步:查,即查工具书,要把查出的内容多读几遍,牢牢记住并掌握它的意义。如遇到新词,不仅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第四步:读,朗读课文,理解新课的内容。第五步:记,就是用笔记一记,一是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二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拿到课堂上来解决。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全神贯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 培养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画画、圈圈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出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从而提高听讲效果。
  
  二、预习的原则
  
  1 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例如,《最后的姿势》一文,主要描写抗震救灾英雄的故事,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预习题:课题《最后的姿势》是指什么样的姿势?这个姿势体现了谭千秋的什么精神?从文中三个人的语言中你感悟到什么?学生按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预习提纲读课文,就能围绕谭千秋舍己救人的行动,探索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就能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2 根据学生现状,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以《小草和大树》一文为例,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目标是:(1)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2)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了解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主要说了哪件事?这件事分几层写的?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三、预习的收效
  
  1 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听课的时候,学生关注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这能促使他们认真听课,也会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发言。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只要有了动机,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执著追求。
  2 自我的探索,打好注意定向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经学惮,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听课具有针对性。课堂上,他们有自己的话要说,有不同的问题要问,有不同的疑难要解。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3 及早掌握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 人人获得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教学,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像这样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就会得到相应提高了。
  5 培养阅读书籍兴趣,课外知识丰富。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学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提升阅读能力,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其他文献
构建一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课堂,有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和学生,而处于导演地位的教师无疑是构建精彩课堂的原动力。    一、精心预设,构筑精彩    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其对策,使教学尽可能的在预设之内生成。在教学《推敲》这篇课文时,教者本来是这样设计的:读课文第2~7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以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来预设,水平好的同学能抓住故事的梗概感受到贾岛做学问
期刊
师:井老师前几天一直忙,没来得及看报纸,今天得空翻了翻前几天的报纸,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标题是——《神秘来客是谁?》,我立刻来了兴趣,想看看这神秘来客究竟是谁。哈哈,原来是他!  (生发出惊叹,小声嘀咕)  师: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生:想!  师:那你们可要把耳朵竖好,仔细听哦!(板书:听)  师:报道是这样的:12月24日晚十二时,在南京上空发现了这样一位神秘来客:“他坐着四头驯鹿拉的雪撬,
期刊
虽说学贵有疑,但是怎样疑,是个重要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练就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促进学生提问    对于提出问题,学生往往感到茫然,究其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学生的害羞心理,缺少提问的信心。为此,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提问。  1 激趣提问。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廉颇与
期刊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使语文教学程度不同地异化为应付考试的训练。反映在学习方式上,观念陈旧,效果低下,在世纪之交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是社会各界批评最多的话题。  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两千多年前的《学记》就已倡导“导而弗牵”,然而过去语文教学中的流弊恰是一个“牵”字。其通常的表现是:老师通过钻研教材,先精心编拟教案
期刊
课堂是动态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必须随堂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在一些教学细节中,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我们教师表现出灵活的教学机智。  在上《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们研读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理由,然后品读该句。可是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怎样将学生的目光引回到我的问题上来呢?我仔细一听,临时设计问题:青蛙
期刊
回顾我们的习作批改,大致是这样的:翻开一篇习作,教师边看边改,从错别字、标点符号到语句、段落乃至篇章,都要逐一纠正,甚至帮助润色、补充内容,然后绞尽脑汁写上眉批和总批。批阅数篇下来,评语往往是诸多雷同。这样的批改不仅耗费教师大量脑力与体力,而且批改完全班学生习作需要漫长的时间,以致于评讲时学生对自己写了些什么已经淡忘了许多,教师也因时过境迁只能泛泛而谈。此时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习作,一般只看等第,很少
期刊
每一学期教习作,我都习惯预先揣摩一下习作内容,然后调整习作顺序,甚至更换习作内容。这一次,我把《习作2》安排的修改习作的训练,提前到了《习作1》的时间上,我觉得,本学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就有“自主修改作文”这样重要的一条,不如就在学期的开始,渗透且强化这个必须贯彻始终的概念与做法。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征求了学生的意见,最后达成一致,《习作2》的内容和时间,都发生了情有可原的变化。  批改“
期刊
习作教学中,我常常思考学生进入三年级,如何让他们轻轻松松步上习作的坦途?为此,我做了一些探索,积累。    一、积累素材——自由地读    厚积才能薄发。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学生只有吸收贮存得多,才能自由地表达。因此,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读好用好语文课本。每读一篇课文都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粒粟。例如,学生在学完了课文《拉萨的天空》后,当写“秋姑
期刊
陶行知的写作教学思想倡导“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如何让学生回归生活、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来进行轻松习作呢?笔者认为要重点抓住以下三点:    一、生活状态的真实,习作要呼唤真情的回归    学生眼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撷取生活中一朵朵真实而又精彩的浪花,来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记得去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一场大雪给南方的学生带来了久违的快乐,带来了无比的甜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赏雪
期刊
一、导入检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石榴》。(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小作者浏览了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且精读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告诉老师,学得怎样?  生:(很自信地)学得很好。  师:真自信,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该这样,要相信自己做得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点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有了自信心,不敢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