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自由进出文本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8课是巴金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因为作者是这样一位文坛大师,所以整封信读起来亲切自然,没什么特别深奥的地方,即使如第3自然段中提到的“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和“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学生通读全文也能在本段中找到答案。因此笔者为了深入读懂文本,特地找了巴金的散文作品阅读,尽可能走近作者的生活。
  
  一、 情境导入,初步认识作者的生活与工作
  
  学生对巴金了解甚少,想很快进入课文,跟上作者的思绪是有点困难。我以贴近现实生活的“2003年感动中国”评委给一位获奖者的颁奖辞,拉开教学序幕。学生通过大屏幕默读感受: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愁、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上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学生通过猜作者,谈自己课前预习时所了解的作者,再经过老师的简短小结,学生从心底已对巴金有了敬佩、崇敬之情,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 突破重点段,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丰富情感
  
  文章感人,是因为有丰富的情感。巴金作品的显著特色就是真情实感如淡淡花香,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本文自始至终,渗透着作者谦虚、热爱生活、关爱儿童、甘于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思想,显示出那颗历经沧桑的心灵依然充满勃勃生机。一位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充满乐观精神的坚强老人跃然纸上,给那些天真的孩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阅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旅行。第3自然段内容长,情感最集中、最丰富,是教学的重点。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都应依据文本,读懂文本,传递文本,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对比教学活动,揣摩字句所流露的情感。在慢声细语中,学生的心开始不平静起来:“像巴金这样赫赫有名的作家,为什么也说自己是个普通人?”“我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作了!”“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许多颗幼稚的心骤然受到强有力的撞击,不再轻描淡写地朗读,不再随心所欲地开小差了,一张张天真的脸上立刻有了思索的神情。
  我趁机引导:巴金爷爷已好多年未回四川成都了,家乡孩子们多么渴望和敬爱的巴金爷爷见上一面,想和巴金爷爷一起说说话。巴金爷爷因身体原因不能回家乡,他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同学边读边讨论,争先恐后地谈着自己认可的答案,其他同学还适时点评。
  站在一旁的我并未立即来参加判定,“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流露巴金爷爷高尚的思想境界?”教室顿时又静了下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默读刚才有人提出的几句话,陷入沉思。很多同学找到了:“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巴金爷爷怎么形象地谈了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感悟其他相关的几句话,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开花结果”“白吃干饭”等词语的意思,还认识了谦虚、有爱心的巴金。我还补充了巴金的两句名言:“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尽可能多说真话。”通过进出文本,学生对巴金又多了一些了解,真正感受到这位人民作家的人格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鼓舞,童年的梦想被唤醒了。
  
  三、 由表及里,细致了解作者写信的特殊背景和良苦用心
  
  通过课文阅读,学生清楚巴金爷爷在收到家乡孩子一共40封信时,是忍着病痛在回信。
  “这是一封普通的信吗?”让学生在下面的几段中找找答案。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那么,就让这封信代替我同你们见面吧。”首先被学生找到。有学生质疑:“巴金爷爷不能请他人代笔?或者打电话?”同学们纷纷认为,说得似乎有道理。为此,我发表自己的想法:用笔写信最能直接表达巴金爷爷的诚意。也有学生读第5自然段:“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叮咛和嘱托,使这封信变得沉甸甸的。“还有哪些语句看出这信很特别?”第4自然段中的两句:“过去我浪费了不少的光阴,现在我快走到路的尽头,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一分一秒。”“据老师所知,巴金爷爷在病魔缠身时,写字是件挺艰难的事,但他很坚强,还坚持完成《随想录》的写作,有时自己不能写,就口述以后请女儿记录。在出版《随想录》前,巴金爷爷亲自审稿,他做到了____,做到了____,做到了____。”(让学生先用文中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语练习说话。)
  
  四、 角色谈话,深化对人物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在临结束授课前,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如果是巴金爷爷家乡的孩子,你如果曾写信给巴金爷爷,收到该信时,会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跃出课文进行想象,从而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真正从快乐轻松的语文学习中收获许多知识和技能。
  总结时,我提到“本文虽是给家乡孩子的信,其实这封信的读者就是全国小学生”,这也是轰动当时的一件事,很多学生读了这封信,认识了巴金爷爷,受到了鼓舞。最后我作了简短的小结:“今天,巴金爷爷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读了他的这篇文章,让人深受启发。假如这位文化战士还在,你会对他说什么?”学生有的重复文本中印象深的语句,有的从巴金其他作品谈开去,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教学在浓烈氛围中结束。
  (作者单位:阜宁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对于儿童而言,最适合的读物莫过于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趣味和益处的最完美的融合。《小王子》在“有史以来人类最佳读物前10名”中名列第二,我情不自禁地读了一遍、两遍,心中装得满满的都是惊叹和感动,像是得到了世上珍贵的宝物,却不愿私自藏着,我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介绍给学生,让大家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  引起阅读渴望 为了让《小王子》走进学生们的生活,我采取了“诱读”的方法。接连几天上完课后
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达成状态的高下。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深刻理解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得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更需要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笔者觉得一线教师解读教材不妨从以下“四读”入手:  “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  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式,把自己当做一名读者,先不要看教参或相关资料,也别像赶趟儿
在我们生活的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滋生出迷人的水乡风光,孕育了醉人的地域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大力引进乡土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 在诗情画意中迸发乡土诗情    乡土田园诗是中华诗库中的明珠,凝聚着恒远的田园情结。在诵读古诗、涵养性情的同时,引发学生的乡土诗情和田园情感,岂不是古诗教学的新境界吗?我在语文综合实践课“领略水乡风采,培养田园诗情
当下的一些语文课,“远语文”“非语文”甚至“损语文”的现象较普遍。有的课表面上强调“拓展”,动不动就引用、联系、穿插、表演,但究其竟,不少是画蛇添足,而对教材本身的处理非常肤浅、毛糙。对习得语文该做的“正事”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给人的感觉是:文本研读不够,节外生枝来凑。于是,语文课被改名换姓了。    语文姓“语”——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姓“语”的提法由来已久,可课改进行到现在,不少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展开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开启心智,促进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成为促进其探求知识、创新进取的动力。课堂提问也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课例选自苏教版二上、三上教材),就课堂提问的设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整体设问。对一篇文章的整
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一、 搜集资料是必修课    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不仅开阔了知识面,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由于爱因斯坦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学生对于爱因斯坦记忘我工作以至成了“怪人”难以理解。幸好初读前很多学生查阅了关于科学家的一些相关资料,诸如爱动脑筋的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还把钥匙错当成
精心设计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设计一些新颖有趣并带有一定灵活性的作业,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苦作”为“乐作”。    一、 分层性作业    由于已有的经验、智力、学习习惯等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距,而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方式往往忽略了这种差异。优秀的学生会觉得吃不饱,创造能力不能尽情地发挥,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