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造高楼大厦,光有框架结构而没有必要的建筑材料,也造不出高楼来。同样在语文教学中,精巧的构思,若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是白纸一张--空的。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很难想象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他会有高度发展的思维,因此,学生语言的丰富,无疑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特效手段。
小学生有个特点,即他这个时段的记性好,模仿力强,但悟性却相对较弱,所以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特别强调要通过阅读生活进行积累,并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
下面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词语积累。
一、抓住课外阅读的机会,扩展词语空间
扩展词语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这一点早被大家所认同,许多孩子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但这还不够。因为缺少老师的指导,他们只能是简单的积累堆积,并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数孩子也只停留在机械的记录在纸上,因为他们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因此教师要做好恰当的引导。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分类整理。如写人物的可分外貌、动作、语言、心里等,写季节的可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写景物的......。其次,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可根据课外内容的需要,选出一些词语多读、多记,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的需要。所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地积累词语,能大大提高识字量,更能使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更加宽阔,使课外阅读既有面上的积累又有点上的把握。就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内再巩固,强化词语学习
课外的拓展积累,若没有运用,它的巩固率是很低的,我们不能小看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很爱看书,也做了不少的摘抄,但是他的作文里的词语还是那么贫乏,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消化吸收而被遗忘了,这样就很可惜了,如果语文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把课外收集的词语,再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所积累掌握的词语量就相当大了。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了如下方法:(1)看图用词。先请学生仔细观图,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然后说图上景物的特点。由于课外的铺垫,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就能运用课外所积累的词语对图中景物进行描绘,对学生理解课文能起到推动作用。(2)比较用词。通过对词语的比较,学生一下子能说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词汇,也加深了学生对短句的理解认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3)体会用词。就是让学生用身心去体会词语、段式,去找出关键词句理解课文。(4)多种形式的用词。就是把所学的词语制成卡片适时的出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又以不同的方式多遍的巩固,课后再将卡片贴在黑板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多了,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语的兴趣。总之,通过课外积累和课堂识词相结合,学生摆脱了积累词语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经过信息编码,贮存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强化了词语的学习与运用。
三、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语学习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用词是否精确、丰富、生动。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词语的内化程度,同时,写作的词语运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所以老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语,帮助学生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还会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只要天天积累,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能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思维才会被点亮打开。
小学生有个特点,即他这个时段的记性好,模仿力强,但悟性却相对较弱,所以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特别强调要通过阅读生活进行积累,并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
下面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词语积累。
一、抓住课外阅读的机会,扩展词语空间
扩展词语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这一点早被大家所认同,许多孩子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但这还不够。因为缺少老师的指导,他们只能是简单的积累堆积,并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数孩子也只停留在机械的记录在纸上,因为他们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因此教师要做好恰当的引导。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分类整理。如写人物的可分外貌、动作、语言、心里等,写季节的可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写景物的......。其次,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可根据课外内容的需要,选出一些词语多读、多记,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的需要。所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地积累词语,能大大提高识字量,更能使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更加宽阔,使课外阅读既有面上的积累又有点上的把握。就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内再巩固,强化词语学习
课外的拓展积累,若没有运用,它的巩固率是很低的,我们不能小看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很爱看书,也做了不少的摘抄,但是他的作文里的词语还是那么贫乏,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消化吸收而被遗忘了,这样就很可惜了,如果语文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把课外收集的词语,再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所积累掌握的词语量就相当大了。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了如下方法:(1)看图用词。先请学生仔细观图,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然后说图上景物的特点。由于课外的铺垫,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就能运用课外所积累的词语对图中景物进行描绘,对学生理解课文能起到推动作用。(2)比较用词。通过对词语的比较,学生一下子能说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词汇,也加深了学生对短句的理解认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3)体会用词。就是让学生用身心去体会词语、段式,去找出关键词句理解课文。(4)多种形式的用词。就是把所学的词语制成卡片适时的出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又以不同的方式多遍的巩固,课后再将卡片贴在黑板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多了,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语的兴趣。总之,通过课外积累和课堂识词相结合,学生摆脱了积累词语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经过信息编码,贮存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强化了词语的学习与运用。
三、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语学习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用词是否精确、丰富、生动。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词语的内化程度,同时,写作的词语运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所以老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语,帮助学生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还会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只要天天积累,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能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思维才会被点亮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