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铺垫 多点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10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生1: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就能够知道谁吃得多了?
  师:如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生2:前一节课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时候,是用折纸的方法。我想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比较。
  师:你真会学习,会把前面学到的数学方法用到今天的课堂里来。下面我们就利用折纸的方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说真的,课到这里,我心里真没有底。前面比较几分之一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和4份,这些份数,通过折纸的方法很容易得到,但这次是平均分成5份,难度非常大,课堂上我曾经多次思考着要不要给学生提供已经平均分成5份的纸,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操作的难度,不让非本课的任务,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刚才的折纸过程,和你得出的结论。
  师(拿出两张纸片):嗯!这两个涂色部分好像差不多大,但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不能用差不多这个词呀!
  生4:老师,他不对!他只是把纸大概地分成5份,没有平均分成5份,所以有的一份大,有的一份小。
  生3:平均分成5份不怎么好分。
  师:是呀!老师也感觉到为难大家了,平均分成5份确实不怎么好分?
  师:利用直尺来平均分,是个好办法。其他组的同学用了什么办法?
  师:如果把这纸接上去,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为什么都是涂的2份和3份,但他们所表示的分数不相同?
  生9:因为它们所占的纸的大小不同,所以表示的分数也就不相同。
  生10:因为它所占纸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它们表示的分数不同。
  1.相信学生的智慧,并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上述案例中,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问题的空间,学生想到了多种办法将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有的利用直尺,有的利用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然后再去掉其中的3份,把它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按着教师的指令去机械地操作。如果老师包办学具,学生所习得的仅仅是涂色,而没有真正地去投入到思考的过程中。
  2.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涂色比较两个分子不同分母相同的分数,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但是对看似游离于本课教学目标之外的资源,老师能够抓住其中的有效成分,引领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于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8份后,再去掉了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到底用哪个分数来表示,教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在上述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更有对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虽然都是相同量,但是由于所占的整体不同,所以表示的分数不相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超市作文”概念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命题作文训练,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打开丰富生活的窗口,单调的命题形式难以激起学生旺盛的写作兴趣,刻板的课堂辅导难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划一的写作要求难以适应学生参差的写作水平。这些矛盾,习作教学该怎样化解?  超市的特点,为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
期刊
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数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笔者认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像重视语文科说话训练一样,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主动适应基础课程改革这一理念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说话”训练呢?    一、在新知讲解中练“说”    数学教材中有相当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语言交往。”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要,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独特的认知方法,他们对汉字的象形特点感兴趣,乐意把事物与文字相联系,并大胆地去认识、去表达。所以,对幼儿应该进行早期的“科学认读”教学,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把图像、声音、语义、
期刊
在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学教学要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及态度的形成等。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教育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而且参与的程度如何,也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不管什么教材,尽管编写者都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但它面向的毕竟
期刊
新课标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尝试打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深入探究,使学生思维火花不断进发闪烁,收效远高于预期的效果。现将此课实录与反思记录如下。  【片断一】:引导推测,形成假设  师:今天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问题。(出示课题)请打开桌上的材料。(学具有:蜡烛、胡萝卜、大头针、石
期刊
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观摩课“角的度量”。该课真正让学生经历了“再创造”过程,给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择一个片段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教学片断】  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L1=30°、L2=40°)让同学们猜猜看,到底哪个角大。引导学生想个办法动手比一比,并检验一下。同学建议用①活动角比较。②用单位小角比较。用活动角比较两个角大小已经完成。  师:用活动角能比较两
期刊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能传神,能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文章的眼睛——题目,要起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好的题目,对于读者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让人看到题目就爱不释手,迫切的想阅读文章的内容。对于刚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更关注每次作文时老师所拟订的题目是什么。老师的题目出来后,有的学生欢呼雀跃,有的学生却唉声叹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当所出
期刊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这句话道破了修改文章是整个作文过程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学生自改作文,他认为,“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重视学生自改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作文训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激发修改兴趣    激发学生
期刊
教材简介:  “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基于学生对生活中的记时法的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知道应该遵守规章制度。    实况剪辑:  师生进入生活故事情境:有一天
期刊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随着中高年级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对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有相对减弱的趋势。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能自学了,放手让学生查字典就行了。这种缺乏引导、简单机械、没有体验意义和意蕴选用的做法,不仅给词语教学带来了不良后果,也使文本解读缺乏有效的支撑。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高年级中规范词语教学,有效地抓好词语教学,探索方法,追求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