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也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ih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随着中高年级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对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有相对减弱的趋势。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能自学了,放手让学生查字典就行了。这种缺乏引导、简单机械、没有体验意义和意蕴选用的做法,不仅给词语教学带来了不良后果,也使文本解读缺乏有效的支撑。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高年级中规范词语教学,有效地抓好词语教学,探索方法,追求词语教学的效果,那么阅读也会随之增色,随之精彩。有效教学的规范应该做到以下几条:
  
  一、联系上下文,事半功倍地理解词语
  
  中高年级的教学往往容易走入单—化、机械化的模式,常见的现象是:学生能把词语的意思倒背如流,却不会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有时单一的词语理解,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的美感消失殆尽。字词教学,向来是一些老师教学上的死穴,也是许多老师在公开课上尽力回避处理的内容之一,因为大多数老师认为字词教学很难出彩。在多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也看到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在字词读音上一遍又遍地领着学生机械地认读,在字词意思上照搬字词典的注解作机械式理解,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在家常课上,常见的教学形式也是老师指导学生认读几遍后,开始对词语进行解释,然后就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环节,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拓。词语教学难道真的“缺乏生命活力”,真的难以出彩?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阅读课标要求中有这样一项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让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有机地融于阅读理解中。在词语教学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弄懂深层的意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表达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文中有不少关键的词,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能抓住它,并步步深入探究,将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我在教学“雪中送炭”一词时,没有枯燥无味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巧妙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在边说边理解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这个词语。
  师:(板书“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让他们得到温暖。
  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和急需的时候给予帮助。
  师:那么,课文中的“雪”指什么情况,“炭”又指什么呢?
  生:“雪”指战士们已饿了三天三夜;“炭”指大娘送去的打糕。
  师:战场上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是怎样送去的呢?
  (教师播放音乐和录制好的战场上的枪炮声,同时朗读课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并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大娘是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的。
  师:(过渡性谈话)是呀!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把打糕送到已饿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战士手中,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此基础上,为了让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对“雪中送炭”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潜移默化地熏陶,我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时候大娘给战士们送去的还仅仅是打糕吗?
  生:送去的不仅仅是打糕,还有大娘的一片深情和希望。
  生:对!送去的除了深情和希望,还给志愿军战士送去了消灭敌人、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和力量。
  师:啊!同学们讲得多好呀!那么,此时此刻,志愿军战士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战士们在想,不能让朝鲜妈妈失望,誓死也要打退敌人。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仇恨的火花,打一枪就大吼一声,群情激昂,英勇无敌。
  生:他们还想,中朝两国人民是心相连,情相融,我们会用血肉之躯构筑起一座表达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朽的丰碑,永载史册。
  ……
  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用上“雪中送炭”这个词说一句或一段。(交流、评析)这个教学片断,它不仅使学生很深刻地理解“雪中送炭”的内涵,而且从中使我们感悟到词语教学不能蜻蜓点水地一掠而过,而必须结合教材内容、以点带面、上联下引,进行细微深入的挖掘,方可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二、一线串珠,简洁轻松地活化词语
  
  语文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集哲学、审美为一体,是民族精神的神采之所在。尤其是一些重点词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我们应当开发这些词语的“潜力”,挖掘内涵,显出词语的深度,为深读课文全力服务,使之成为开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我针对课文语言特点,增加直观的演示与辅助教具的运用,帮助学生“直觉”地读懂词语,减少进行讲解的时间,避免课堂无效或低效的劳动,从而让学生能够轻松简洁地回到语言本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我在《搭石》一文中“协调有序”的教学:
  句子: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从人们过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看出动作很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不抢路、不推挤、有次序。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男生是前面的人们,女生是后面的人们。咱们合作,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没有人指挥。
  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
  《搭石》一文中“协调有序”的教学,让课堂变得简洁而富有实效,节约了课堂学习的时间,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这时候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咀嚼不再是冰冷的、单一的,减少了学生抽象的理解和没有情感的想象。这时,学生的感觉是温暖的、丰富的,语言也真正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生活与语文的桥梁在学生的综合性的体悟中有效地搭建了起来。
  
  三、回环往复,水到渠成地运用词语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应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引导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教学中,我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效度的词语。
  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有了的话,请举手示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1:额角布满皱纹。
  生2: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
  师:从这张脸上你能不能看出别的什么来?
  生1:这位车夫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生2:他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很累很累。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摊血,他想站起来,可是,由于脚底的剧痛,只能在地上呻吟,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做法。)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
  很显然,“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已经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而且经过一个来回,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车夫的怜悯与同情。人的意识中,都有词的形象教师,需要的是帮助学生,使形象再现,使记忆恢复。学生的言语表达一旦进层面,“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鲜活起来了,精神和语言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词语教学是为了阅读而进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有效的教学的规范。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我们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这样的词语教学才会精彩!
其他文献
目前,网络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所听过的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浅谈一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激发了阅读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
期刊
一、“超市作文”概念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命题作文训练,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打开丰富生活的窗口,单调的命题形式难以激起学生旺盛的写作兴趣,刻板的课堂辅导难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划一的写作要求难以适应学生参差的写作水平。这些矛盾,习作教学该怎样化解?  超市的特点,为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
期刊
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数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笔者认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像重视语文科说话训练一样,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主动适应基础课程改革这一理念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说话”训练呢?    一、在新知讲解中练“说”    数学教材中有相当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语言交往。”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要,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独特的认知方法,他们对汉字的象形特点感兴趣,乐意把事物与文字相联系,并大胆地去认识、去表达。所以,对幼儿应该进行早期的“科学认读”教学,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把图像、声音、语义、
期刊
在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学教学要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及态度的形成等。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教育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而且参与的程度如何,也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不管什么教材,尽管编写者都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但它面向的毕竟
期刊
新课标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尝试打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深入探究,使学生思维火花不断进发闪烁,收效远高于预期的效果。现将此课实录与反思记录如下。  【片断一】:引导推测,形成假设  师:今天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问题。(出示课题)请打开桌上的材料。(学具有:蜡烛、胡萝卜、大头针、石
期刊
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观摩课“角的度量”。该课真正让学生经历了“再创造”过程,给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择一个片段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教学片断】  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L1=30°、L2=40°)让同学们猜猜看,到底哪个角大。引导学生想个办法动手比一比,并检验一下。同学建议用①活动角比较。②用单位小角比较。用活动角比较两个角大小已经完成。  师:用活动角能比较两
期刊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能传神,能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文章的眼睛——题目,要起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好的题目,对于读者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让人看到题目就爱不释手,迫切的想阅读文章的内容。对于刚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更关注每次作文时老师所拟订的题目是什么。老师的题目出来后,有的学生欢呼雀跃,有的学生却唉声叹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当所出
期刊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这句话道破了修改文章是整个作文过程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学生自改作文,他认为,“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重视学生自改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作文训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激发修改兴趣    激发学生
期刊
教材简介:  “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基于学生对生活中的记时法的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知道应该遵守规章制度。    实况剪辑:  师生进入生活故事情境:有一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