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52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而且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而且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动手能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学生 主体意识    新世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学生是主体,以及学生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这是因为,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地理学习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
超重或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方向上的应用,产生原因是物体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测量仪器上的读数常称为视重。视重不等于实际物重。当发生超重现象时,视重大于物重;发生失重现象时,视重小于物重;发生完全失重现象时,视重等于零。例如一个人站在电梯中的台秤上,若电梯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则台秤的读数即视重N=mg ma,出现超重现象,视重比物重超了ma;若电梯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拟针对如何改进初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的重要手段。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难以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通过演示实验,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学生
摘 要: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推行项目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 《无机化学实验》 项目化教学 创新能力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
摘 要: 课堂是活的,因此会有很多无法预测的情况出现,研究新课改理念下化学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一个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课堂应变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然后就化学课堂上常见的学生提问类型及教师应变方法做了分类剖析,提出了合理点评、回避引导、说明婉拒、系统引伸、启发讨论、纠偏补充等一系列的反应策略与方法,并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课堂应变能力提供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化
盖斯定律在求算反应热中的应用,属于高考的新增热点,但传统的化学方程式叠加法,计算起来费时且易算错。本文通过构建数学模型,采用待定系数法能快速解决学生会而不对的困境,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把信息数字化,把图像、图形、动画、视频、文本、声音等多媒体结合在一起,可将化学教学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和素材,通过教师的剪辑、重整、创作,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那么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新课改所要求。课改虽然使课堂由一潭死水变得波澜起伏,使教师勇于与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决裂,勇于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出现了许多新理念,新观点,新模式,新评价……由于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致于产生了认识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
摘 要: 本文从学情、课程背景角度论述了学案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示例介绍了几种课型的学案设计。  关键词: 高一化学 学案设计 自主学习    如何使教学更有成效,是教育界永恒的课题,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希望寻求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方式。如何以人为本,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完成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