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魂灵的呐喊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说》是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是一篇论说文。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字里行间蕴含的意味发人深思。这篇文章尽管人们叫它《马说》或《说马》,通篇文字也确实讲的是马,叙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和无知。然而作者真正要说的却根本不是马的问题,而是人,是人才问题,是在为杰出人才的受到埋没而呐喊,鞭挞那些封建统治者的有眼不识贤能。这文中作者的感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小诗与韩愈的呐喊何其相似啊!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陈子昂直言敢谏。時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他的感受与韩愈经纶交呼,何尝不是渴望大展才华而不能的千里马?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考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795—800年)间写出了《马说》。
  《马说》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的原文诗这样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没有伯乐。作者却首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世界上先要有伯乐一样的人,然后才能有千里马。“伯乐”,传说是天上的一个管马的星宿,后来人们便称呼善于辨别马的好坏的相马人为伯乐,这里是借代用法,指能够识马的人。这两句话的反面意思是说,如果世界上没有伯乐一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千里马。这样的开头,固然是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极端重要性,但又似乎叫人有些费解。我们知道,千里马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以伯乐的存在为自己的存在条件,即使伯乐不存在,它也照样存在。然而文章却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又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象伯乐那样的人却很少见,甚至根本没有。在“伯乐不常有”的情况下,而“千里马常有”,这不等于又说,千里马的有无不以伯乐的是否存在为前提吗?与前句看起来非常的矛盾。那么他究竟要说什么呢?我们再往下读:“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奴隶人”,这里指与伯乐相反的对马一无所知的人;“骈”,原义是“并列”、“成双”的意思,这里转义作“一块儿”讲;“槽枥”,分别指饲料槽和马棚。这几句是紧接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的,大意是说:所以,虽然有好马存在,只能屈辱在奴隶人的手中,同普通马一起老死在马圈里,永远不以千里马著称于世。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故”字,犹如突然吹来了一阵强风一样,把读者面前的弥天大雾霎时一扫而光。原来上文所提伯乐和千里马,是讲对事物的识别问题。作者是在说,必须先有能够识马的人,然后才能看出千里马;否则,虽然有千里马,也同没有一样。到这里,我们对开头两句的理解就应该进一步了:第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里的两个“有”字,意思并不一样:前一个“有”就是“有无”的“有”字的意思,而后一个“有”就应该作“发现”讲了。第二,这两句的主要意思不在字面之上,而在弦外之音:慨叹当世缺少伯乐一样的人,所以千里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这一段文字,一开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语不凡,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布下迷阵,教你产生错觉;接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让人疑团稍解,同时又使你感到不知作者所云,并产生欲知究竟的悬念;最后“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终于亮出真意,令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样的开头,真可以叫做引人入胜。
  那么,由于“世无伯乐”,千里马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请看文章第二段: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段从一个方面,具体论说千里马境遇的悲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匹能日行千里的良马,它一顿有时就吃光一石(一百二十斤)饲料。这是讲作为千里马的基本的需要,实际是说,要让千里马日行千里必须给它满足的一种起码要求。然而千里马这个最起码的要求却不能得到满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一句里的两个“食”,都是动词,通“饲养”的“饲”。意思是说,养马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作为千里马来喂养。也就是说,根本不知道它“一食或尽粟一石”的食量,而只作为普通马来喂养。这样一来,结果如何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些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但由于吃不饱,气力不足,才能和优点就显露不出来,就是让它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这几句字面上只是说千里马受到的待遇不公,言外之意是说千里马之所以如此——“与常马等不可得”,绝对不是它本身的无能或过错,而是“食马人”造成的,是那些“奴隶人”糟蹋和埋没了千里马的杰出才能。
  这一段只写了千里马“食不饱”的一个方面。其实,它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绝不会仅仅这一点(尽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然而,由于这一点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其他方面读者就不难想象了。因此,作者也不一一列举了。这一点,我们在第三段中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一段主要写作者的慨叹。“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原指马鞭子,这里也作动词用,驾驭的意思;“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尽”,是竭尽、发挥无余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使用千里马,不能按照千里马的特性去使用它;喂养千里马,不能让千里马把全部能力施展出来。这里,“食之不能尽其材”,是针对上段“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而使千里马“食不饱”说的;“策之不以其道”,你可能觉得似乎有些突如其来,而且又不够具体。但只要我们稍加琢磨,就不难发现作者的匠心。原来前面写了喂养千里马,这里自然就该写使用千里马了,行文上是顺理成章的。而如何喂养,已经写得很实;这里如何使用,自然无需再面面俱到详写了,虚写一笔,读者也完全可以想见。比如,千里马的特性是善走,只有在这方面使用它,才能发挥它的才能;因此这里的“不以其道”,就可能有“用非其长”的含义了。另外,千里马是不用鞭催的,它是会自觉征驰的;因此这里的“不以其道”,又可能含有拼命抽打的意思了。他们或者对千里马极不负责,胡乱摆布,或者“食之不以其能千里而食”,而“策之却以其能千里而策”,对千里马毫不爱惜!这样,就自然要引起千里马的不平了,然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为受到如此待遇悲愤地嘶鸣,但它的主人一点也不懂得它的意思。这一句同前两句在写法上并不一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是完全从人的方面去写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既写马,又写人。因而在意思表达上就有着递进的关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已属愚蠢;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对使用和喂养的失当提出了抗争,用马人仍然懵然无知,无动于衷,就更愚蠢了。然而尤其愚蠢的是,他们糟蹋、损毁了千里马之后,“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拿着鞭子对千里马抱怨说:“天下没有好马!”这里,作者用极其精练而传神的漫画之笔,使“执策者”一副浑浑噩噩、虚妄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临之”两字,看似寻常,却含义很重,无异在说:有眼无珠,近在咫尺,视而不见!到这里,在文章接近尾声的时候,无疑作者的感情已经达到了高潮:“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啊呀!事实难道是没有好马吗?其实只能是你们根本就不识马!“其真无马邪?”这是一个反问句,语势凌厉,有不容置辩的力量;“其真不知马邪!”这是一个感叹句,感情激愤,有促人猛醒的作用。这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不是没有良马,而是没有伯乐!这样,作者就又巧妙地重申并回应了开头一段中提出的论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无限感喟和悲愤中结束了这篇短小精悍的论说文。掩卷深思,发人深省,千里马如此,人才何尝不是这样啊。千里马的命运取决于执策者的是否独具慧眼,比方才智之士的前途取决于当政者的是否识别贤愚,作者曲表心迹,并不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觉得别有韵味,情趣横生。
  《马说》这篇散文,不仅说理透辟毫无抽象之感,而且讽刺辛辣毫无露骨之嫌,在当时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地战斗作用。
  《马说》的思想意义,绝不仅仅只是发泄韩愈个人的牢骚和怨恨。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沒志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它客观上为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表达了愤懑和不平,是对整个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的嘲讽和鞭挞。韩愈的《马说》除了艺术技巧的精湛以外,更有典型、深刻的思想意义:为被埋没的英才呐喊。
其他文献
摘 要: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含义与内容的基础上,从大学生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方面具体阐述培育当代大学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意义  一、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一)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含义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指
摘 要:本文从分析音乐专业舞台实践取得的成就入手,客观审视不足,学生舞台综合实践能力不高,实践活动内涵有待提升,教学设施与需求不适应,实践考核可操作性不强等,提出应对性思考:完善舞台实践课程体系,注重形式内涵完美结合,开拓舞台实践经费渠道,建立科学高效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音乐专业;舞台;实践  音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这不仅体现出学生舞台驾驭能力,也是
摘 要:当今学校的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了,而初中正是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所以学校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此文章主要讲述了教师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互动,以及其有效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策略  体育教学中最主要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老师要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并且和教师一起完成相应的体育锻炼
摘 要:在当前社会上,大学生的基础增长速度非常快,促使民办高校的数量也在飞速增多,这对于民办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办高校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针对大学生们经常发生变化的思想进行良好的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充满诱惑的社会文化中保持清醒,努力提高自身价值和思想素质。由于新媒体时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及更多的信息和产品,使得大学生们
摘 要:高中生物作为高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教育界的地位都是有目共睹的。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效率直接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而启发式教学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是无法忽略的,在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引导下,学生和老师都会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新型有益的模式。因此,本文接下来就将重点分析如何让启发式教学具体落实到高中生
摘 要: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进行语素辨别和识别测验,测查了预科学生的语素意识。结果表明:汉语水平和语素意识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汉语水平越低,语素意识越差。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语素意识;预科汉语教学  1核心概念界定  语素是“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单位的音义结合体(黄伯荣、廖旭东1996)”。Chiung-Chu Wang(1999)认为汉语语素意识分为区分同音语素的能力及语素和整词意义的
班级作为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细胞,其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肩负着领导、引导、辅导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及学会做人的责任。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总感觉身心疲惫,对待班级管理已经很尽心尽责了,但是为什么还是管理不好班级呢?要想做到管理有效,班级管理方法的运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行班干部管理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
摘 要: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教育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高校教育对于体育运动,特别是一些比较“冷门”的运动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尤其是武术散打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运动,在高校中的普及和推广并不是很顺利。本文主要从武术散打运动的特点、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现状的分析和相应对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此为我国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现状;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容乐观、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常见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提出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思考,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学校体育资源保障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物质、人力、制度资源的匮乏与短缺是影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提供资源保障是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普及发展、学校体育实现社会化发展、提高学校体育社会实用价值、缓解与改善社会体育资源溃乏的必然诉求、重要保障、重要途径、有效举措。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资源保障;途径  1引言  体育是由竞技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