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en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是目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实现双主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这种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有效手段,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小学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其一直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收不到较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声音、图像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至多提供一幅彩色画面,尽管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文章的主旨,但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现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视听感觉极好,学生眼界大开,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良好的视听效果。
  2.利用网络资源,成立便于检索的个人资料库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特别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为小学阅读教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阅读教学的又一创新与发展。《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讨论的能力。”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各类学科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知识储备不足、生活经验不够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重重困难。当学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时,老师大多时候是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或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殊不知,此举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多地组织、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而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便是既能还学生主体地位,又能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
  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等,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学生由于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限制,其情感有时难以与作品的美感进行沟通。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學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如《火烧云》一课,身处大城市的学生一般没有仔细观察过火烧云,课上可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状、颜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然后出示大量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并模仿课文第4~6节的写作结构练习说话。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阅读课不能及的。
  4.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阅读,发展个性
  在当今这个网络唱主角的时代,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从教学观来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绝不能仅仅靠一本教科书。我们应以课内阅读材料为基础,向课外延伸,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阅读空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充分的阅读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要教师与家长善于引导,并且放手让孩子自己研究,孩子一定能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超越他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能转变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直接刺激,促使学生认识激情,提高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素养。但是小学生毕竟认识水平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在成长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作用于教学,还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指导学生在网络中进行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5.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语文教学中有大量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可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利用常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设置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运用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6.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创设学生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可以使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场所之一,语文教学应紧扣阅读教学,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阅读评价上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为培养创造型人才作贡献。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造能力 培养方法  创造力培养是当今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在全球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迫切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那么,担负母语教学的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精心、明确预设的,但是这种预设并不意味着课堂是既定的、刻板的、不可逆的机械程序。它要在实际学情的演变中,特别是动态的课堂进程中,形成与生成的某种有效益的平衡。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蕴含着动态生成的丰富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互动中铸造课堂的新异风景。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通向未知的旅程,如能出现
摘 要: 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创建有效的“生活课堂”。本文分析了如何创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 教育理念  语文是交际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要让学生真正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就要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做起,建立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
目的:本研究以来源不同的98批陈皮样品为研究对象,借助于近红外光谱技术、UPLC指纹图谱技术、UPLC/Q-TOF-MS技术、UPLC含量测定等多种分析技术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一致性检验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广陈皮分别从性状和化学成分两个层面开展陈皮道地性的质量控制数字化指标的评价研究,旨在揭示广陈皮道地性的内涵。为广陈皮的道地性研究与品质评价提供了新思路,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对保证中药质量、实现中
摘 要: 文章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读书是一个提高自己的过程。它的意义不只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提高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学生应该努力扩大阅读量,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手不释卷,一本教材深挖广掘,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味如嚼蜡。罗大佑的《童年》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叽叽喳喳地写个不停时,学生的心早已飞向池塘边的榕树、操场上的秋千。多年来,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同铁打的江山,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极端的教育家曾称之为“圈养”。何不让学生成为教材、课堂的主体?下面仅以阅读为例,谈谈如何让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