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 纳西人家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t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盆地中的丽江古城,素以“雪山、绿地、小桥流水、纳西人家”的诗情画意而名闻中外。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央,西北方15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北依状如一头站立大象的象山,西枕形似狮子滚绣球而得名的狮子山。丽江坝乃至丽江县全境都处于金沙江的弯肘形的拱抱之中。“金生丽水,玉壁金川”,城内清澈的玉泉丽水分西、中、东三股流水成网状穿城而过,水上座座形态各异的小桥将街巷与家家产户连接;城外终年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像是古城的一道玉照壁,把古城映衬得光彩夺目。
  古城民居建筑古色古香,或沿河、或临街、或依山,二层小楼均为清一色的土木结构。站在高处放眼远看,古城内深褐色的老屋屋顶连成一片,构成古城厚重、典雅的色调,其景正如丽江清代秀才杨竹庐的两句诗:“高处俯临万家瓦,山城萧瑟清景多。”
  


  高处观赏丽江古城,一片灰褐色的屋瓦铺天盖地,给人以粗犷、凝重的感觉,用“清景”形容真是十分的恰当。而置身于古城的街巷民居中,则又是另一番天地,那“家家流水,户户垂杨”;那老屋的柱、梁、门、窗、栏、檐、阁上精细的雕刻、斑斓的色彩;那门户洞开的庭院中闪现出来的红肥绿瘦、绿李黄梅,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那份精致、那份优雅、那份与世不同,难以用语言表达。
  这里游人如织,因此古城中心的民居十有八九改作了旅店客栈,沿街的的各色店铺也十有八九被外地人租赁。尽管这些建筑还保留着纳西族建筑的特色,但浓浓的商业气息却使它失去了原汁原味。幸而“农家乐”,“做一天纳西人”旅游项目,在古城周边的农村方兴未艾,使人们有了走进纳西民居,体验纳西民俗,了解纳西人家的机会。
  丽江农村纳西族民居分为前院后园,各户民居精致讲究的程度从门洞就可窥见一斑。讲究的人家,门洞修得飞檐拱斗,富丽堂皇。一入门洞,“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格局的宅院呈现在眼前。这些宅院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引水人户活水绕屋的风情。
  三坊一般是三栋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与照壁合围成一个大天井,四个角上是四个小天井。小天井各有其功用,一般一个是厨房,天井内有一口水井,水位很高,现用现取水,非常方便。另外三个,一是鸡舍,一是猪圈,一是牛栏,人畜分开,互不干扰,各得其所。
  “照壁”是一堵雪白的墙,可以反射光线,使院子显得明亮。同时照壁也是一堵艺术的墙,在它的四周用蓝色线条勾画出优雅的镶边,描画着花鸟虫鱼、兰竹松梅各色图案,墙顶檐角用青砖青瓦装饰成翘角飞檐,十分的典雅古朴。照壁下往往砌有花坛,种些翠竹松桂长青植物,主人家喜好的各种盆栽花卉也往往集中放在此处。花开时节,花红树绿,高低错落,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欣赏过了院子一隅的美景,当眼光移向楼房,看到流光溢彩、精致无比的雕花门窗,会更令人赞叹不已。家家楼房正中的堂屋,均取以六扇木门格扇,门框中配以镂空木雕窗芯。这些雕刻均为民间传统工艺,堪称鬼斧神工,精雕细刻,从雕刻工艺看,有单层镂空,双层镂空,甚至还有三层镂空,层层叠叠,富于立体感;从雕刻题材看,则是无所不有,通古博今。常见的有四季博古、福禄寿禧、人物故事、飞禽走兽、四书五经等;从雕刻艺术看,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都雕得栩栩如生,形象浪漫,意趣盎然。纳西人爱美的天性、善良的品性、勤劳勇敢、耕读崇文、崇尚自然、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都浓缩镌刻到了这一扇扇门窗上。
  再看两侧厢房窗户的外形,其格式亦不可计数,方形、椭圆形、菱形、花形、扇形、多角形、心形……窗中之棂或纵横格、或斜线格、曲线格、或满天星、雪花纹、宝石点……一家一个样,集精凝绝,各有千秋。门窗的色彩,雕花镂空芯一般是金黄色,衬之以褚红色的框,醒目协调,光泽鲜艳。这样的门窗,除了有采光通风的功用外,更多的具有了观赏的价值,简直就是一件件艺术品,令人百赏不厌。难怪一位外国建筑家说:“中国城市的现代建筑模仿欧洲而远不如欧洲,丽江古城的建筑则有如南美古代墨西哥,属于一种奇异之建筑。尤其是门窗艺术,应为世界第一。”
  再看大天井的地面,也是一奇异之处,青白两色,大小均匀的鹅卵石,配以青瓦把地面镶嵌成一幅大图案,四周再勾勒出各式花纹,有的图文并茂,如中心为一个大“寿”字,四周为四只蝙蝠,寓意为“四福齐寿”;有的四周用象形文字东巴文镶嵌出吉祥的话语。由于东巴文本身就是一些奇异美丽的图画,使整个地面看上去美妙无比,成了一幅搬不动,拿不走的大艺术品。
  丽江纳西族土木结构的民居最神奇的还是它的木架结构,整座房子由12根互相以榫连接的圆木支撑,作为立柱的圆木就直接立在地基上的圆形石墩上,即不深入地下,也无任何物品固定。整个房梁、楼板全是以榫连接,不用一颗钉子。这种以榫连接的结构,十分稳重平衡,有四面互相牵拉的力,抗震能力十分强。纳西民居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城乡,家家楼房的下层前部都有一宽大的外廊,称为厦子,它是纳西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厦子内既淋不到雨又可晒到太阳。这是纳西人日常起居的地方,吃饭、会客及一些日常的活动都在这半露天的廊下。人在这廊下,白天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享受雨露阳光,夜晚可以看到月亮星斗,享受清风明月,随时都呼吸着新鲜空气。这主要得益子丽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这种半户外的生活无疑对健康十分有益。
  看完前院,再看后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田园诗画。园子的四周种着高低错落的乔木,低处种着荆棘做藩蓠,荆棘上还结着一串串的小红果,园内果红菜绿,蜂绕蝶飞。丽江水好,每块菜畦四周都有小沟,活水绕屋流,绕地流,不愁没有水浇地。家家园子的一角,都有一个厕所,真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园子里的菜蔬水果,自种自吃,不上化肥农药,现吃现摘,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一些“纳西民俗定点接待户”还建起了后花园,在原有果木的周围,再植些花草,配以构栏茅亭,高几矮凳,供游人小憩。在丽江农村,最引人入胜的是金秋时节,家家户户园中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橙红色的果实,枝头稀疏的柿叶已染上了淡淡的霜红。家家院中的粮食晒架上挂满了串串金黄色的玉米,像是一堵堵黄金的墙。园中红透了的石榴,在蓝天白云和远处耀眼的雪山映衬下分外的红艳。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有一首小诗,寥寥数语,将丽江美丽的田园风光尽收其中:
  环水泱泱,石榴满枝。
  不见稻田稻花香,天高气爽好丽江。
  纳西人是热情好客的民族,招待亲友、游客的农家宴也极具特色。一般是先上甜食,几盘自制的果脯蜜饯,一碟油炸洒上白糖的糯米粑粑。然后是油炸食品:土豆片、乳膳、核桃仁、糯米血肠、油煎凉粉等。接着就是八大碗以荤为主的主菜,比较有特色的有腊猪头肉蒸豆豉、酥油蒸鸡、吹肝、腌火腿、高丽肉等。最后是几样素菜,其丰盛的程度被上个世纪40年代在丽江办“工合”的俄国人顾彼得称做“完全像宫廷宴会”。
  纳西人有着执着的家园情结。一个纳西人无论他走到天涯海角,到两鬓霜白时,总要回到家乡,倾其毕生的财力,经营一个美丽的家园。拥有一座春花秋果的庭院,一栋乃至一院有着雕花门窗的房子,是无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毕生奋斗的目标。正因为纳西人这种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才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家园文化、灿烂民居。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主要于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纳西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本民族的语言,古代曾有过一种象形文字,称为东巴文。共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使用不衰,故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有中外驰名的东巴音乐,有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的白沙壁画。
  
  旅游小贴士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与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面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人古城”。
  丽江距离省会昆明600公里,从昆明出发高快长途汽车8个小时左右,夜班卧铺车11个小时左右,飞机行时间约为50分钟。古城内景点众多,“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纳西族民居是不可多得的旅游看点。
其他文献
在苍郁森莽的贵州高原大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聚集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水族群众超过20万人,是水族文化的发源地,水族的历史在这里得到了悠久的印记。    聚族而居的水族村寨—水族人的精神家园    九阡水寨位于浅浅的山腰里,村寨后面是绿树覆盖的山梁,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更远处的梯田层层蜿蜒在深深的山谷里。整个
期刊
“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20世纪50所代初,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底页”这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90年代,贺开山村庄依然是一个由若干“底页”组成的村寨。这里的村民,依然保持着祖辈们的居住传统。    我们要去的贺开山拉祜族村
期刊
西江苗寨建筑以吊脚楼为主,一律盖有黛瓦,日渐斑驳的墙角裸露出黑而光圆的卵石。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后半边靠岩着地,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传闻,西江千家苗寨有摄魂的气魄,但耳闻终究不如目睹。来到西江千家苗寨,只见上
期刊
俗语说“高楼万丈平地起”,然而有时也会有例外。散布于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区的土家吊脚楼就是这样神奇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虽然往往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之间,屹立于山水之上,好似空中楼阁,形象飘逸,十分奇特。  久居土家山寨里,仿佛觉得离喧嚣繁华的大城市很遥远似的。山区的公路修通了,山里人手头也,有钱了,于是,山里人便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城市是什么样子,而城里人呢,这时却希望到深山老林的少
期刊
梭坡    1 这天早上,没有计划和目的的在大渡河谷里行走,顺着往康定瓦斯沟方向不停地听着河水滔滔不绝絮叨着,降低我脚踏的海拔高度。忽然就在大渡河的对岸,出现一片绿色的田地,那绿色在清晨阳光下碧玉般的晶莹,似水般的柔软和湿润,甚至田地中央的大树,都在刚刚褪去山影的光亮中斜躺出一道痕迹。  要问当地最老的人,他们也许会讲一个传说给人听,那是羌人先民在首领阿巴白苟的率领下南迁至今地时,与当地居民“戈基
期刊
每当人们来到漓江边,看着山光水色的江面上那流动着的竹筏,还有那渔夫忙碌的身影,耳边似乎就会飘来刘三姐那动人的歌声:唱山歌来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  人们熟知的刘三姐是壮族人,这位壮族的民间音乐家,将壮族风情融入到美妙的歌律中,如丝带般环绕着山水层层递进,响彻云霄,隔着江水,远望壮寨,壮族房屋在层层如螺如髻的梯田间,皆顺着陡峭的坡地从山间延伸至山顶。踏着石阶进入壮寨,壮民们
期刊
人们都说侗寨山乡有三美:鼓楼、大歌和廊桥。鼓楼之美,美在她像一棵根深叶茂的银杉,脚踏大地,头顶云天,挺拔、清雅,雄浑、壮观,于是,僻静的侗寨山乡,因之多了一份雄奇与美丽;廊桥之美,美在她像天陲边的飞虹,绽放着吉祥、瑰丽的霞光,于是,天上人间,洒满了侗家人的遐想和希望;大歌(亦称“鼓楼大歌”)之美,美在她如同天籁之音,萦绕于白云间,徜徉在蓝天下。    于是,八百里侗寨山乡,天穹因之越发的美妙,大地
期刊
在广西西北部紧靠云贵高原的东麓,屹立着有名的茅难山,周围石山挺拔,绵亘不绝。青山环抱的峒场山各异,犹如一个个翠绿的翡翠盘。就在这桃源般的苍翠幽静的山乡里,居住着一个顽强、勇敢、充满智慧和理想的民族——毛南族。  毛南族的住房风格独特,一座座由石头砌成的干栏石楼,融汇了祖国的古老文化与技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长河中,潮涨潮落,云卷又云舒,绽放出自己独具风釆的文化个性。  作为一
期刊
200多年前,他们远离故土,迁至新疆,戍边垦田;200多年间,他们在这风沙弥漫、遍地荒芜的土地上营造起温馨家园;200多年后他们依然坚守这片土地,建设自己家园……  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这块镶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大地上的绿洲,就是我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察布查尔”就是汉语“粮仓”的意思,这粮仓的主人就是勤劳淳朴的锡伯人。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行人从伊宁乘车,朝察布查尔进发。   
期刊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  这支歌是唱西双版纳的,曾经有位老摄影师对我讲起过它的美丽和神奇,那宁静的傣家竹楼,能歌善舞的傣族姑娘,还有那大片大片的,凝着绿色之魂的、莽莽苍苍的热带原始雨林,这一切,都勾起了我对她一往情深的迷恋。我想,也许会有一天,一个带着向往和惊讶神情的汉族姑娘,是怎样地在美丽的夕照中,来到一座傣家竹楼歇脚的。    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