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上的“来兰皮”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ly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多年前,他们远离故土,迁至新疆,戍边垦田;200多年间,他们在这风沙弥漫、遍地荒芜的土地上营造起温馨家园;200多年后他们依然坚守这片土地,建设自己家园……
  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这块镶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大地上的绿洲,就是我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察布查尔”就是汉语“粮仓”的意思,这粮仓的主人就是勤劳淳朴的锡伯人。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行人从伊宁乘车,朝察布查尔进发。
  


  一路上,我们尽情欣赏着车窗外的美景:金黄的水稻、雪白的棉花、灿烂的向日葵,将宽广的原野妆扮得如锦似绣;流水潺潺的察布查尔大渠似一条透明玉带,轻轻地缠绕在田野上;一排排钻天杨像威武雄壮的士兵列着笔直的队列,阻挡着风沙,护卫着良田。
  来到察布查尔纳达齐牛录乡,一下车,浓郁的锡伯族民风便扑面而来。三五成群着民族服装的中老年人聚在镇子广场,跳着欢快的贝伦舞,旁边镇射箭队的精彩表演也贏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锡伯族的住房大都宽敞,屋檐宽出半米左右、屋顶呈“人”字形。最有锡伯族特色的是“来兰皮”房,这种用椽子和剥皮的苇杆及泥土建造而成的房子整洁光亮、冬暖夏凉,深受锡伯人喜爱。几乎每户锡伯人家都有面积大小不等的庭院,有的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庭院一般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高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有些前院大,则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等修在后院,并在那里栽上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温暖而朴实农家小院那里,一房一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花一果将乡村生活的悠闲、和谐、温馨、恬静表达得不露痕迹又深切可感。这简朴的农家小院,成了我们眼中最独特、最能传达生活神韵的风景。
  我们来到一个占地约两亩的农家小院。院子里有一位老人,正在教几个年轻人跳锡伯族民间最为流行的舞蹈——贝伦舞,他们时而双手击胸,时而双手拍腿,时而前拍,时而左、右侧相拍,在拍手的动作之间穿插舞步,活泼明快,欢畅热烈,表情幽默诙谐,动作滑稽:夸张,这极其淳朴有着乡土气息和群众自娱色彩的舞蹈让我想起了东北的大秧歌。老人是那么的有耐心,一遍遍示范,一点点指正,看到年轻后辈的动作一点点舒展,他才展出满意的笑容。
  一片鲜艳的月季开在院子门口,不但品种多、颜色好,花朵也特别大,房屋前是一个葡萄架,葡萄藤的主干直径虽然才两寸左右,但因为其曲曲弯弯再加上表皮开裂,已经有了一点古朴的感觉。正房一排五间,每间房屋窗户很大也很多,一间房子就有四五个窗户,窗户格木形状都很精致,小而多曲、几乎和雕刻的一样,门框上也雕有精美的图案。院子左边一排房子是厨房和储藏室。前院的一角堆了许多玉米,是给动物做精饲料的。第二进院子有一排养着牛、驴、羊的饲舍。饲舍前面停着一台大型拖拉机,看来不仅是供自己家使用,农忙时还可以为别人家耕种,每年该会有不菲的收入吧。饲舍的后面是第三进院子,种了许多蔬菜,自给是不成问题。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勤劳而殷实的家庭。屋内的摆设也显得清爽,想必女主人是擅长持家的,要不然,怎能把偌大一个家收拾的如此干净整洁,对我们的探究,主人并不介意,还主动带我们参观他的居室。
  锡伯人以西屋为贵,他们称之为上房。在上房的西北墙角处,我们看到了一条两丈多长的红丝绳,上面挂着小弓箭、红绿布条、羊髀骨、吊篮、靴鞋、木锨、铜钱等物,五彩缤纷,煞是好看,主人说:这是“喜利妈妈”,是保佑锡伯族家庭人口兴旺平安的女神,也是锡伯族信奉的诸多神祇中最原始而重要的神。而且“喜利妈妈”上挂的每一件东西都讲究:挂一张小弓箭,表示生了一个男孩,祝愿他继承先辈传统,长大成为骑马射箭的能手;挂一条彩色布条,表示生了一个女孩,希望她日后精通女红,成为贤妻良母,挂一个小吊篮象征娶一个儿媳,盼望她传宗接代早生贵子;挂小靴小鞋,是祈求子孙众多,香火鼎盛;挂木锨,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挂铜钱,寄希望于发财致富,家道兴隆;挂一块髀骨,表示新一辈的开始。两个髀骨之间的小弓箭、彩布条和吊篮数目,即是该辈男子、女子和儿媳的数目。
  


  接下来,热情的主人给我们每个人端上了一大碗奶茶,并开始收拾桌子,摆放正餐。锡伯族人做菜既有羊肉也有猪肉,主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菜的特色,并且不停给我们夹菜,有一道菜叫血肠,是把凝固的羊血灌到羊肠里面,像粉肠一样,很有特色,主人敬起酒来,那种热情让人无法拒绝,主客渐漸进入兴奋状态。这一家人能歌善舞,唱起了锡伯族西迁歌,先是用锡伯语唱,接着又用汉语唱:
  车辚辚朝着遥远的大西口,二百年走了不停留,苍苍茫茫无尽的天,亲人无语泪先流。枚坎坷坷西迁的路,壮士一去不回头,风沙茫茫水长长,闯出一路英雄尽风流……
  那声音有点凄凉,有点悲壮,老人的歌声将我们带到200多年前农历四月十八日早晨,那天在辽宁省沈阳市北榔关门外的“锡伯家庙”(即太平寺)里,数千名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共进分别的野餐。餐后,这支由3000人组成的屯垦戍边队伍就出发了,出发时的情景与唐代诗人杜甫一首诗里描绘的情景相似:“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来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那种壮烈的场面,掀起的烟尘,能穿透历史,令闻者动容。
  一曲终了,老人的眼睛湿润了。
  离开时,我们选择沿着察布查尔大渠走,这条大渠是新疆锡伯族人民的生命线。是200多年前锡伯英雄图伯特集四百名民工用六年时间开凿的,这条大渠使这“万古荒原,顿成粮仓”,于是,人们先后迁至大渠南北两岸,修筑城堡定居下来,从此,这一片荒无人烟的原野上,出现了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至今,这条大渠,仍滋润着这片膏腴的土地,给锡伯人营造出温馨的家园。
  
  锡伯族简介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以捕鱼为生。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现在近19万人口的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寨布奎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辽宁、吉林等省。
  锡伯族人能歌善舞、喜爱骑马射箭,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锡伯族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的西迁节,这一天,人们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旅游小贴士
  察布查尔自治县位子天山西段,伊犁河南岸,是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展现无锡伯风情的最佳空间是建筑与装饰谐调一体的民居。
  


  县城距伊宁市17公里,交通便利。当地的锡伯大饼和血肠也独具风味。另外,境内还有图伯特纪念馆、靖远寺、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址等名胜古迹。
其他文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片天地孕育一种风情。泱泱中华大地,崇山峻岭不知凡几,遗世独立的民族自然不在少数。  摊开中国地图,在云南省左上角,可以看到一条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河流,这就是独龙江,居住在江两岸的民族因江得名——独龙族。    独龙族人数不过数千,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大多聚居在独龙江峡谷,全年很多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在另外的时间里,也因为山高谷深、群峰环抱、沟壑横阻,与外界交往甚疏
期刊
栖息在怒江峡谷中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傈僳族是一个主要的民族。傈僳族的房屋大多建造在斜坡上,屋子的一端就用若干根木柱支撑起来,形成一个平面。这种支撑方法当地人称“千脚落地”。在一个霏霏细雨的日子,我们沿着怒江,从福贡县城往北20公里,走进了一个名叫娃吐娃的傈僳族村寨。  寨子被绿色的田园环绕,一条小溪清清流过,中间有水磨,灌溉着整个村落的农田,这也是支撑着整个村落的水利设施了。在群山环绕的地方,出现这
期刊
在苍郁森莽的贵州高原大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聚集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水族群众超过20万人,是水族文化的发源地,水族的历史在这里得到了悠久的印记。    聚族而居的水族村寨—水族人的精神家园    九阡水寨位于浅浅的山腰里,村寨后面是绿树覆盖的山梁,村前是满目金黄稻谷的梯田,更远处的梯田层层蜿蜒在深深的山谷里。整个
期刊
“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20世纪50所代初,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底页”这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90年代,贺开山村庄依然是一个由若干“底页”组成的村寨。这里的村民,依然保持着祖辈们的居住传统。    我们要去的贺开山拉祜族村
期刊
西江苗寨建筑以吊脚楼为主,一律盖有黛瓦,日渐斑驳的墙角裸露出黑而光圆的卵石。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后半边靠岩着地,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传闻,西江千家苗寨有摄魂的气魄,但耳闻终究不如目睹。来到西江千家苗寨,只见上
期刊
俗语说“高楼万丈平地起”,然而有时也会有例外。散布于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区的土家吊脚楼就是这样神奇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虽然往往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之间,屹立于山水之上,好似空中楼阁,形象飘逸,十分奇特。  久居土家山寨里,仿佛觉得离喧嚣繁华的大城市很遥远似的。山区的公路修通了,山里人手头也,有钱了,于是,山里人便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城市是什么样子,而城里人呢,这时却希望到深山老林的少
期刊
梭坡    1 这天早上,没有计划和目的的在大渡河谷里行走,顺着往康定瓦斯沟方向不停地听着河水滔滔不绝絮叨着,降低我脚踏的海拔高度。忽然就在大渡河的对岸,出现一片绿色的田地,那绿色在清晨阳光下碧玉般的晶莹,似水般的柔软和湿润,甚至田地中央的大树,都在刚刚褪去山影的光亮中斜躺出一道痕迹。  要问当地最老的人,他们也许会讲一个传说给人听,那是羌人先民在首领阿巴白苟的率领下南迁至今地时,与当地居民“戈基
期刊
每当人们来到漓江边,看着山光水色的江面上那流动着的竹筏,还有那渔夫忙碌的身影,耳边似乎就会飘来刘三姐那动人的歌声:唱山歌来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  人们熟知的刘三姐是壮族人,这位壮族的民间音乐家,将壮族风情融入到美妙的歌律中,如丝带般环绕着山水层层递进,响彻云霄,隔着江水,远望壮寨,壮族房屋在层层如螺如髻的梯田间,皆顺着陡峭的坡地从山间延伸至山顶。踏着石阶进入壮寨,壮民们
期刊
人们都说侗寨山乡有三美:鼓楼、大歌和廊桥。鼓楼之美,美在她像一棵根深叶茂的银杉,脚踏大地,头顶云天,挺拔、清雅,雄浑、壮观,于是,僻静的侗寨山乡,因之多了一份雄奇与美丽;廊桥之美,美在她像天陲边的飞虹,绽放着吉祥、瑰丽的霞光,于是,天上人间,洒满了侗家人的遐想和希望;大歌(亦称“鼓楼大歌”)之美,美在她如同天籁之音,萦绕于白云间,徜徉在蓝天下。    于是,八百里侗寨山乡,天穹因之越发的美妙,大地
期刊
在广西西北部紧靠云贵高原的东麓,屹立着有名的茅难山,周围石山挺拔,绵亘不绝。青山环抱的峒场山各异,犹如一个个翠绿的翡翠盘。就在这桃源般的苍翠幽静的山乡里,居住着一个顽强、勇敢、充满智慧和理想的民族——毛南族。  毛南族的住房风格独特,一座座由石头砌成的干栏石楼,融汇了祖国的古老文化与技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长河中,潮涨潮落,云卷又云舒,绽放出自己独具风釆的文化个性。  作为一
期刊